看懂這個模型後,我突然理解了大S的選擇

看懂這個模型後,我突然理解了大S的選擇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071

01

前幾天,在砍柴書院公眾號上看到一個故事:

90年代的時候,上海的郊區住著一戶人家,戶主叫張新國。

當時,張新國的鄰居住的都是平房,而他花了20萬,在自家的屋頂上加蓋了兩層,變成了一棟三層小洋樓。

看懂這個模型後,我突然理解了大S的選擇

這座小洋樓,也成了附近最耀眼的明珠。鄰里的羨慕,讓張新國頗為自豪。

後來,隨著上海經濟的快速發展,大批外來人口湧入這座城市。

九里亭的人均住宅面積越來越小,加上眾多自建房的不規範,原先的馬路越來越擁擠,嚴重影響人們的出行。

2003年,政府要在張新國家所在區域擴修一條馬路,這裡的居民被要求全部搬離。

聽說要拆遷,許多居民都興奮不已,畢竟拆遷不僅能拿到新房、分得拆遷款,還能離開這個擁擠不堪的地方。

於是,大家積極配合,拿著錢高高興興住新房。只有張新國一人,站在原地滿臉愁容。

因為按照當時的政策,張新國只能分到4套房子外加270萬的拆遷補償款,而許多原先住房條件不如他的鄰居,卻能分到更多。

自家的房子如此恢弘氣派,卻不能分得更多的房子,這讓他心裡很不是滋味。

於是,他跟開發商談判,想為自己的女兒也分一套(按當時的政策,女孩沒有分房名額),但開發商也不可能為了他的個人利益去破壞規定。

雙方談不攏,事情就此擱置。

但無論張新國答不答應搬遷,修路工程都要正常進行。

最後,馬路擴建到他家這個地段的時候,只好從他家的屋前繞了過去,4車道到這裡變成了2車道。

看懂這個模型後,我突然理解了大S的選擇

從此,張新國一家開始真正“睡”在了馬路上,一睡就是14年。

這14年來,張新國一家吃了不少苦。

汽車鳴笛的聲音、大貨車經過時帶來的強烈震感讓他們煩不勝煩。

由於房子聳立在路中央,這裡也是事故高發區。頻繁的車禍,讓他們一家人誠惶誠恐。

一些不熟悉這裡路況的司機,每次看到一棟“龐然大物”橫亙在馬路中央,都氣得破口大罵。有的甚至下車跑去敲打張新國家的窗戶辱罵,而他們只能閉緊門戶,不敢迴應。

看懂這個模型後,我突然理解了大S的選擇

一家人的生活因為這棟房子變得焦頭爛額,張新國岳母,就是在這樣環境中突發心臟病去世的。

張新國開始後悔,不知道自己和家人當初的這份堅持是否正確。

02

都說世上沒有後悔藥,現實無法改變,歷史無法重來。

雖然張新國最後在2016年時,被新上任的拆遷辦主任說服,同意搬離,但也付出了14年非人生活的代價。

人這一生,能有幾個14年?

都說後悔是最無用的情緒,但最近娛樂圈的頭號大瓜“大S和韓國男星具俊曄閃婚”這件事,又讓我對“後悔”有了新的看法。

兩人被曝出結婚的訊息時,網友就開始深扒兩人的淵源。

結果發現,兩人20年前真有過一段戀情。

看懂這個模型後,我突然理解了大S的選擇

那個時候的具俊曄,可以說是妥妥的型男一枚,帥氣的外表把大S迷得神魂顛倒,主持節目時還因此唸錯稿,也曾開玩笑說希望能夠嫁給他。

看懂這個模型後,我突然理解了大S的選擇

據悉,兩人曾相處了一年,後因男方公司“禁止藝人戀愛”,兩人地下戀維繫艱難,而後漸行漸遠直至分手。

這次複合,是男方聽聞大S離婚後,主動撥通了20年前的電話號碼,兩人就這樣恢復了聯絡,男方因為愛得太久,不想再浪費時間,提議結婚,大S竟爽快地同意了。

看懂這個模型後,我突然理解了大S的選擇

“兜兜轉轉還是你”的偶像劇戲碼,在現實生活中就這樣發生了。

有網友直呼浪漫,也有人不理解大S的選擇,畢竟新老公又老又禿,無論是顏值還是吸金能力,和她的前任們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但瞭解了下面這個經典模型後,或許你就能慢慢理解她的選擇。

心理學家 Gilovich 和 Medvec 提出了一個“

後悔的時間模型

”,大致把後悔分為兩種:

對“做了某事”的後悔,以及對“沒做某事”的後悔。

他們發現:從短期來看,“做了某事”的後悔感受會更強、更痛苦;但從長期來看,無論是數量還是強度,“沒做某事”的痛苦程度,都遠遠高於“做了某事”。

也就是說,

從長遠來看,比起做了某事,我們更容易為沒做某事而後悔。

這也很好理解,“做了某事”的後悔是封閉的,雖然強烈,但總有期限。我們總是可以採取一些行動,去彌補過錯。因此,這種後悔一般不會持續很久。

就像上海的釘子戶張新國,雖然答應搬離時仍然沒能多獲得一套房,但這個決定至少解決了他14年來的困難,也緩解了他日日後悔的情緒。

但“沒做某事”,由於它沒有實際發生,因此一切可能性都是存在的,那麼它就是開放的。人總是不甘心的,於是就會給這種可能性加上各種各樣的期待和想象,賦予種種意義,不斷地把自己對生活的不滿、厭倦和沮喪,加在那個沒有發生過的“另一種可能”上。

當年被迫分手的大S和具俊曄,或許都是對方心中的白月光。兩人在情路不順時沒準都偷偷憧憬過:如果當初沒分手,會不會……

如今,終於有了複合的機會,以大S的個性,會答應具俊曄的求婚也就不足為奇了。

03

後悔或許無用,但對於後悔過的人來說,一旦等來了機會,就很有可能牢牢地抓住它。

關於“後悔的時間模型”,有人總結出一個信條:

不要空想,要去行動。

的確,空想不會給你帶來任何有效資訊,你所有的一切想法都只是揣測,只有透過行動,才能真正知道事情的全貌是什麼,對不對,好不好。

當然,我並不建議大家效仿大S那樣去行動。

大S衝動任性,敢愛敢恨,是因為她有任性的資本,有足夠的金錢去支撐。普通人不一樣,我們沒有多少試錯的成本,一旦錯了可能就是永久掉入火坑。

所以,下任何決定之前,還是要三思。

那麼,我們該如何減少試錯成本,又儘量做到不後悔呢?

精讀君通識詞典中有一個詞條,叫後悔最小化框架,由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提出,指

根據選項未來後悔值大小決策的原則

貝佐斯在決定是否創立亞馬遜時,遵循的就是這個思想。

創立亞馬遜前,貝佐斯在華爾街一家對沖基金工作。當時是1994年,貝佐斯從大學畢業8年,已經到了而立之年。雖然從事金融工作很賺錢,但他缺乏個人價值實現感。

這時他看到一份報告,預測網路將會快速發展,這讓他產生緊迫感。

在2010年回母校普林斯頓大學演講時,貝佐斯回憶道:“網路使用每年以2300%速度增長。我從未見過或者聽說過如此迅速增長,我想到,如果我可以建立一個擁有數百萬種圖書的線上書店,那太令人激動了。”

他同自己老闆談這個想法,老闆認同這是一個好主意,但同時警告說,只是對於沒有好工作的人來說,它才是一個好主意。

貝佐斯花了幾天時間考慮老闆建議,決定嘗試一項心理練習或者思考方式,

將生活投射到80歲,也就是生命終點,以終為始來思考。

貝佐斯如是思考:“我不希望自己到80歲時,靜靜回想自己一生,列出一大堆遺憾”。

如是思考,自然就要“最小化個人後悔”。於是他說:“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我走了一條不太安全道路去追隨自己熱的情。一個人可以選擇‘輕鬆自在’生活,也可以選擇‘服務與冒險’生活。到80歲時,你會為後者感到驕傲。”

拉長時間維度到80歲情境思考,更有利於我們把握方向、優質決策。

貝佐斯回顧當時決策時說:“當你處於危急時刻時,小事也會成為你的絆腳石。我知道,當步入80歲高齡時,我不會考慮為何在1994年人生低谷時放棄華爾街優厚待遇。

因為當你80歲高齡時,你不會再擔心這些事情。與此同時,我會為沒有親歷網際網路浪潮而感到後悔,因為那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義的事情。

當我這樣思考問題時……就不難做出決定。”

所謂後悔最小化框架就是,

在做重要決策時,設想各個選項做與不做,在未來是否後悔、有多後悔,再指導當下決策

這或許是讓自己的生活不留遺憾的更好方式。

尼采說:“

生命中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將是對生命的辜負。

若不想80歲時徒留遺憾,那就運用“後悔最小化框架”勇敢地投資自己的一份才情,一份追求,或一份精緻。

而如果你對過去留有遺憾,那就利用好當下,去填補遺憾;

如果遺憾已經無法填補,那就和它告別,別讓它汙染未來的人生;

如果遺憾無法填補,也無法告別,那就接受它,帶著它,讓自己儘可能多地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