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原著 周秉昆家那條街的公廁,為何離他家那麼近?

於人間煙火處,彰顯道義和擔當。在悲歡離合中,抒寫情懷和熱望。

《人世間》原著 周秉昆家那條街的公廁,為何離他家那麼近?

周秉昆的家在城市的光字片的小街中,那是大多數都沒有院子的小街。

一戶人家挨著另一戶人家,家家戶戶的門窗都是直接開向沙土街道的。

那時候的家庭都窮的叮噹響,都不敢妄想建一處有院子的家。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左鄰右舍的關係,用一句“拆了牆就是一家人形容”是最好不過得了。

而周秉昆的家就是住在這樣的街頭,是街頭的第一戶。那時,周秉昆的父親是建築工人,身在大西北。

《人世間》原著 周秉昆家那條街的公廁,為何離他家那麼近?

周秉昆的家是打了地基的土坯房,很是被別人羨慕。然而令他們家不開心的是,政府在建造公廁時,地點離周家很近,也就十來米的距離。

周秉昆的母親當然強烈反對,但經不住一位善於做思想工作的街道幹部的說辭。

實際上,因為街道太小了,公廁除了建在周家門窗的斜對面,也沒地方可選了。

而且建公廁是有益於整條街的事,要是不建,會把整條街的人都得罪了,所以這成了周家不同意也得同意的事。

《人世間》原著 周秉昆家那條街的公廁,為何離他家那麼近?

街道幹部也挺體諒周家的,為了給周家補償,幹部允許周家在門前圍上十幾米地面做個小院子。這樣一來,周家成了那條街上唯一一個有院子的人家。

周秉昆的父親回來探親那年,看見這樣的情況,也沒說什麼。

倒是安慰妻兒,說政府辦事還是公平的。要不是離公廁近,我們家也沒有這個院子不是,再說上廁所也方便呢。

於是周家小院子裡種的花花草草,也成了那條街上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