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 藺相如獻技完璧歸趙, 學者: 愚昧至極

司馬遷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史學家,他的命運十分曲折,曾遭到他人陷害而入獄,更是接受了殘酷的宮刑。不過司馬遷並未選擇放棄,他秉持著“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觀念,依然堅持歷史記錄,寫下名傳千古的《史記》,他永不放棄的精神更是被無數後人傳唱。

秦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 藺相如獻技完璧歸趙, 學者: 愚昧至極

點選載入圖片

《史記》是一部極為龐大的史書,記錄了從春秋時期至西漢創立的漫長曆史,大量的歷史故事引人入勝。而《廉頗

藺相如

列傳》就是較為知名的一篇,

秦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藺相如獻技完璧歸趙,也讓自己青史留名,然而卻有學者說其愚昧至極。

楚國的和氏璧流傳到趙國,被趙國視為珍品。不過和氏璧名氣極大,很快訊息就傳到秦昭王的耳中,他便派人前去討要,打算以十五座城池來進行交換。

此時秦趙之間實力已經有較大的差距,趙王聽到之後十分驚恐,他內心明白如果拒絕的話秦國必然會藉機用兵,而接受的話不僅難以得到城池,還會有損趙國的國威。

秦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 藺相如獻技完璧歸趙, 學者: 愚昧至極

點選載入圖片

就在此時藺相如站了出來,表示自己願意拿著和氏璧前往秦國,除非秦國真的願意交出城池,否則必然會帶著和氏璧歸來。

看到藺相如這般自信趙王也就不再猶豫,直接派遣他出使秦國。見到秦王之後藺相如先是進行試探,結果發現秦王根本沒有贈送城池的誠意,他只得在現場拼死相逼,最後終於將和氏璧送回趙國,這段故事也傳為一段佳話。

不過《史記》畢竟是司馬遷所寫,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個人感情因素,仔細思考就可以發現其實藺相如的這個行為對秦趙之間影響不大。彼時秦國君主乃是秦昭王,他是一位十分有手腕且手段狠辣的君王,曾在其他國家當了很長一段時間人質,因此他深知人心的陰暗。

上位之後秦昭王開始展示自己強硬的手腕,他對周圍的國家實行遠交近攻的策略,藉此吞併許多領土,甚至還關押了楚懷王,以此要挾楚國交出十六座城池。

秦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 藺相如獻技完璧歸趙, 學者: 愚昧至極

點選載入圖片

由此可見秦昭王本身就是一個狠辣之人,他在政治上更是十分果斷,藺相如之所以能全身而退並不僅僅是自身勇敢的原因,

秦昭王其實也沒有真正起殺心。

這一點從秦國和趙國的關係就能看出,二十年時間裡兩國並未有任何的衝突,這種和平的景象在

春秋戰國

時期十分罕見。

這源於趙武靈王的改革,他在國內大肆推廣胡服騎射,將趙國軍隊的裝備和作戰方式都進行改進,使得軍隊的戰鬥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許多國家都對趙國望而卻步,根本不敢進犯。

秦國自然也深知趙國的威名,雖說本身國土面積遼闊,而且部隊的數量也得到擴充,可是秦國並不敢直接進攻趙國,擔心造成巨大的損失,反而讓其他國家從中獲利。

秦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 藺相如獻技完璧歸趙, 學者: 愚昧至極

點選載入圖片

從個人層面上,秦昭王和趙國也有過一段緣分,他曾以人質的身份在趙國生活,而趙武靈王對他十分照顧,回到秦國爭奪王位的時候也離不開趙武靈王的支援,

正因如此秦昭王對趙武靈王十分感激,即便對方已經去世,他依然對趙國保持著友好的態度。

彼時

齊國和楚國

才是秦國最大的敵人,這兩個國家國土面積完全不輸秦國,並且齊國佔據了十分富饒的地區,秦昭王也不得不考慮拉攏一些盟友,而臨近的趙國就是最好的目標。正是這種種原因才造成秦趙之間的友好關係,這也是藺相如能安全歸來的真正原因。

得知這一層原因後再將目光放在藺相如身上,他前往秦國的時候享受的是最高層次的接待,由此可見秦昭王此時並沒有和趙國決裂的心意。

秦國用15座城池換和氏璧, 藺相如獻技完璧歸趙, 學者: 愚昧至極

點選載入圖片

可是藺相如沒有明白這一點,他當場便做出玉石俱焚的姿態,而且主動向秦國示弱,這也讓秦昭王明白趙國軍隊的虛弱,為秦趙之間開戰埋下伏筆,由此可見

藺相如的勇氣雖然值得嘉獎,但這個行為卻十分愚蠢。

自古君王天下事皆是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讀史明志,跳出古人當局者的環境,人們都能找到一些屬於自己的見解。只是古人身為當局者自然是迷惑的,他們所做所為,正如我們身處當今社會的所作所為,所以人們還是需要常觀大局,才能有所方向,不至於如藺相如般

一腔孤勇。

參考資料:

《報任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