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李鴻章作為同光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在清末政壇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也掌握一定的兵權。在政治上,李也是不折不扣的洋務派,這一點和年輕的光緒皇帝和在政治理念很相似。那麼,在光緒皇帝失去權力被囚禁在瀛臺後,卻選擇效忠已經老邁的慈禧太后呢?

李鴻章的人生經歷和性格,註定了李鴻章絕不會冒險去做這樣的傻事。實際上,在百日維新失敗的前後幾乎沒有臣子支援光緒皇帝,假意勤王的袁世凱,事後也向榮祿告密。

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1。封疆大吏與封建士大夫的節操起於清廷鎮壓太平軍,作為一個安徽人,李鴻章既有保衛家鄉免遭禍亂,又有貨賣帝王家的想法。飽讀聖賢書,註定不敢謀反。皇帝雖是天下之主,然而清朝真正的法理則是來自於咸豐帝一系,光緒帝屬於典型的旁系繼統,在同治帝盛年去世的情況下,其生母慈禧皇太后選定光緒帝載湉繼位。無論如何,作為過繼而來的皇帝,都沒有實力動搖慈禧太后的位置。如果李鴻章跟著光緒帝對抗慈禧太后,不佔理,最終很難成功。

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2。慈禧太后並不是那麼好對付的

拋開歷史上喪權辱國的經歷,慈禧太后絕對把權力拿捏得死死的。從辛酉政變開始,慈禧太后擊敗所有的政敵,實現大權獨攬。光緒帝作為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在政治上和實力上,遠遠比不了伯母兼姨媽的慈禧太后。李鴻章如果跟著光緒帝,下場可能就是戊戌六君子。

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在咸豐皇帝去世後,清朝進入了女主時代,這個女主就是慈禧太后,儘管爭議多,但一直到慈禧太后去世,清廷的權力始終在慈禧手中,即使素有鬼子六之成的恭親王奕訢還是清朝其他貴族始終都鬥不過慈禧,除了慈禧有咸豐和同治帶來的正統地位外,重要的是慈禧有權力手腕,她懂得在列強環伺,先後出現太平天國、義和拳等民變的情況下,單單依靠已經嚴重腐蝕的八旗兵士已經不行了,必須倚重漢族士大夫。這是一個聰明的選擇,於是她開始默許洋務運動的進行,雖然李鴻章等地方實力派,具備一定的實力,但真正意義上離對抗根深蒂固的清王朝還有差距。李鴻章作為久經沙場和涉足政壇多年的老油子,絕對不會冒著抄家的風險,去做這樣的傻事。

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3。光緒帝並不是一個理想的主子

有人說光緒帝作為青年皇帝,意圖變法來拯救清朝,如果變法成功了,就真的可以救中國。這裡面有個概念容易被混淆。維護清廷統治與挽救中國危局,矛盾不?看似不矛盾,實則非常矛盾。舊的封建制度已經不適用東方古國,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光緒帝是皇權的代表,皇權意味著鞏固封建專制,這種情況下,只能鞏固上層貴族利益,對於國家和幾億國民來說,根本沒有利益,因此光緒帝的所作所為就是封建統治階層的一次掙扎。而由於光緒帝的正統性不夠再加上地方武裝崛起,使得皇帝真正是有名無實。

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光緒帝如果能夠選擇隱忍,或許會等到掌權的那一刻。光緒帝去世的時候38歲,按照慈禧太后和他前後腳去世的史實,很有可能是被毒害。這裡面就有意思了,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還有四歲開始就撫養的光緒帝,竟然和養母一般的慈禧太后徹底鬧翻。在這裡面,顯然說明光緒帝城府不夠深,政治能力不夠。38歲鬥不夠73、4的老人,這說明了什麼,他還是沒看清自己的位置和身份,不懂得什麼是忍,什麼是熬。指望光緒帝,很難成功。

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3。避免李鴻章的位置上的尷尬

歷史上最著名的宮廷政變莫過於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之變的過程中,李靖等一大批老臣在李建成、李世民儲位爭鬥已經白熱化的情況下,選擇中立。在李世民取得儲位之後也沒有對李靖等人採取行動。而在明初靖難之役的過程中,除了朱棣和建文帝的死忠外,很大一部分明朝老臣選擇中立。這兩個歷史最最著名的宮廷變故,都屬於家族內鬥,屬於皇家自己的事,作為臣子的摻和進來並不好。除非李鴻章是光緒帝的死忠,作為漢臣,李根本就沒有資格是死忠。既然是愛新覺羅家族內部的事,一個外臣不參與為好,參與之後難有好結果。

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明朝土木堡事變後,兵部左侍郎(後為兵部尚書)于謙在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的情況下,擁立朱祁鈺繼位,這本身是穩定大局的一步,但已經犯了皇家忌諱,一個大明朝,出現了兩個天子。在朱祁鎮被放回後,朱祁鈺與朱祁鎮兄弟反目,朱祁鈺不願意放棄已經坐上來的皇位,囚禁了朱祁鎮。朱祁鎮的支持者發動奪門之變,作為擁立朱祁鈺的功臣于謙被殺。按理說,于謙是處於公心才擁立新君的,一切目的就是為了確保社稷安穩的,在奪門之變過程中,也沒有動用兵士制止政變,可以說是完全中立,但依然被殺。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觸碰了皇家的底線。

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李鴻章即使支援光緒帝取得最終勝利,光緒帝會善待他嗎?歷史上,這樣的功臣比比皆是,善終者幾人?李鴻章不可能看不明白這些,他會傻到放棄眼前的榮華富貴,去和光緒帝冒險嗎?顯然不會,李鴻章作為一個封疆大吏,最正確的處理皇帝和太后分歧的方法就是中立和聽話。中立意味著兩頭都不得罪,也能保證兩頭都重用自己。聽話就是忠於朝廷,你們鬥你們的,我不摻和,我只是大清朝的臣子。

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4。忠君衛道者豈能參與權力之爭

曾國藩是對李鴻章影響極深的人,在曾國藩的支援下,創立了淮軍,有了屬於自己的武裝。而曾國藩信奉的是忠君衛道,換句話說,有了兵權之後,曾國藩並不是考慮反清。反清復明的時代距離曾國藩、左宗棠太遠,他們的根子裡就是清朝的臣民,建立武裝首要是保衛家園,另外就是想,藉此機會位極人臣之列。李鴻章最高做過直隸總督,身份已經非常高了,他沒有必要違背臣子的身份,謀朝篡位。

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皇帝誰都想做,如果李鴻章有這個實力,他也不會放棄做曹操的想法。李鴻章的後輩袁世凱,即便有稱帝的想法,也是先依靠革命黨人在南方不斷軍事動作,來恐嚇隆裕太后支配宣統帝退位,然後先做總統,其後再稱帝。李鴻章的政治影響力遠不能威脅清廷的存在。軍事上,他的家底子和南方團練形成的幾路地方武裝比並沒有優勢,慈禧太后對各地官吏說話還好使,一旦李鴻章和光緒帝企圖改變現狀,切斷軍用給養,自然就崩潰了。

5。列強未必支援李鴻章

李鴻章由於經常參與清廷與列強的交涉,在對外關係上有優勢。很多的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他代表清廷籤的,他也自嘲自己是“裱糊匠”。進入近代的清朝,自主性已經很弱了,很多事情需要取得列強的支援。由於一系列的條約存在,列強想在中國取得利益,有必要保留清朝這個軀殼。李鴻章深諳其道,在列強橫行中國的時代,誰做皇帝都是傀儡,自己沒有實力出頭,而慈禧太后又什麼都可以捨得出去,敢割地、敢賠款,列強輕易不會考慮取而代之。

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作為一個讀聖賢書,力圖報效朝廷,取得功名的李鴻章,不會去冒險。但是李鴻章並不是沒有野心,也不是完全忠心於慈禧太后,只不過是懼怕皇權的威嚴。一旦真正有了機會,他也會有所行動。比如歷史上著名的東南互保,就把李鴻章的野心暴露出來了。

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庚子國變,慈禧太后和列強的矛盾加劇,並演變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在這個時候,李鴻章的軍閥性已經顯露,在他的帶領下,東南各省和列強簽訂合約,列強對華宣戰的範圍不包括東南各省。對於東南互保,歷來爭議不斷,有人說保證東南各省不受戰亂影響,應該算是一個好事。但問題是,朝廷跟外國宣戰,地方官員擅自議和,不站出來勤王,維護清廷權威,這已經出離了人臣範圍。而更極端的是東南大員試圖在清廷不保的情況下,讓李鴻章做總統。

此時,李鴻章不安分的一面出現了,這是有清以來從來都沒有的情況。這隻能說明,清朝的統治在逐步瓦解,注意此時是1900年,距離清宣統帝退位清朝滅亡只有11年,清朝已經苟延殘喘了。從曾國藩建立湘軍開始,滿漢一體的政治局面已經維持了近50年,漢族士大夫長期經營南方,已經具備了和清廷對抗的資本。東南互保只是一個開始,雖然後來,慈禧太后削弱李鴻章等人的權力,但漢族士大夫控制武裝並軍閥化的局面,已經不可逆轉。

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1901年,顯赫一時的清末風雲人物李鴻章去世,他的接任者是曾經由他舉薦過的袁世凱,袁世凱有了比李鴻章更好的時機,慈禧太后去世,順便帶走了她又愛又恨的光緒帝,清朝開始了宣統時期,南方革命黨的一把火,讓清朝瞬間崩潰,野心勃勃的袁世凱導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權力大戲,最後袁世凱成為了臨時大總統,又進位為大總統,最終成為了所謂的洪憲皇帝,然而民主共和已經深入人心,真正的天下還是看民心,皇帝不得人心,復辟帝制,此後就沒有成功的。

光緒帝還是慈禧太后, 在皇權之爭中, 封疆大吏李鴻章的歷史抉擇

大清李中堂,爭議點多多,有貪腐的惡名,有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者,還有甲午戰敗的責任。然而歷史就是歷史,如白駒過隙,不能以現在人看古代人、近代人,更不能以現在觀點看以前發生的事。能做“裱糊匠”,自然知道清朝早已是千瘡百孔,四處漏風了,滅亡是早晚的事。封疆大吏有的是盡其所能,去維護行將就木的封建王朝不亡,然而有可能嗎?答案不用說,“裱糊匠”三個字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