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搞不定蒙古, 清朝卻能讓蒙古徹底臣服?

不僅僅是明朝,歷朝歷代除了原本就出身於草原的王朝,其他的中原王朝大多都對於北方草原的邊患疲於應付,強的時候猛打一頓,更多時候處於防守乃至於被襲擾的狀態。

漢朝有匈奴,南北朝有柔然,隋唐有突厥,宋朝先後出現契丹、女真與蒙古,尤其是蒙古崛起之後,入主中原建立起元王朝,只不過並沒有維持多久。

明朝建立以後攻破元大都,但元朝皇室北遁,並未被根本剷除,稱作北元。

而後的蒙古,主要分成瓦剌、韃靼與兀良哈三大部分,在其內部還分成諸多的小部族,可就算是這樣的蒙古,始終都是明朝的一個心腹大患。

明朝兩百多年,對於北方的這個巨大威脅一直都感到頭疼。

最艱難的還是英宗時代,皇帝直接被瓦剌俘虜,瓦剌大軍直接攻到了京城外圍,雖然最後也算是有驚無險,但蒙古的問題長期都沒能得到妥善的解決。

然而到了清朝的時候,威脅中原上千年的漠北突然就消停了,甚至於愈發衰落不成氣候。

清朝能馴服蒙古而明朝不能,關鍵在於一個會用軟刀子,另一個只會來硬的。

為什麼明朝搞不定蒙古, 清朝卻能讓蒙古徹底臣服?

明朝無法解決蒙古問題

在古代的大一統王朝當中,明朝是極其罕見從南往被打的一個,這十分難得,但是明朝雖然驅逐了元朝,可其有著先天不足,無法真正應對北方的邊患。

說起明代的防禦體系,不得不說的就是明朝的衛所制。

明朝在各地建立了大量的衛所,這有點類似於唐朝時代的府兵制,不過明朝的衛所與唐朝的府兵有個極其顯著的不同,那就是士兵的屬性。

唐朝的府兵更像是屯兵之下的自耕農,他們戰爭時期是士兵,但平時並不受約束,所以太平時期生產的積極性很高,唐朝的府兵也比較成功。

然而明朝的衛所制之下,軍戶身份世代世襲無法改變,而且他們只能生活在固定範圍,田地還歸於衛所不歸自己,這麼一來就造成了很多的問題。

明朝後期大量衛所出現田地兼併,軍戶被欺壓奴役,導致軍戶出逃與戰鬥力劇減,朝廷只能貼錢養衛所,但這又造成了巨大財力負擔,而且軍隊的戰鬥力仍舊沒得到提升。

為什麼明朝搞不定蒙古, 清朝卻能讓蒙古徹底臣服?

剛開始的時候,倒是也沒什麼,朱元璋乃至於朱棣時期,明朝的衛所制雖然很多問題,但明初保留下來的強悍仍舊在,這才有了洪武、永樂時期多次的北伐。

但接二連三的北伐,也把明朝的精銳損失得七七八八,尤其靖難之變中,為了奪權的朱棣抽調大量北方精銳,導致明朝北界內撤,對於蒙古的防禦也愈發虛弱。

蒙古雖然整體上人數不多,力量不強,但蒙古鐵騎的機動性非常強,他們化整為零,對明朝往往採取游擊戰,而這種消耗是明朝很難承受的。

明朝的北伐往往是大規模的,可組織大兵團作戰,後勤是巨大的難題。

蒙古對付明朝,一般就是敵疲我打,敵進我退,反正蒙古人習慣了遊牧,與明朝出兵巨大的成本比起來,蒙古對明朝的襲擾作戰,要容易很多。

永樂時代的北伐成效並不算多明顯,韃靼沒被平定,反而讓瓦剌做大,而且明朝也因此消耗極其巨大,所以到了宣宗時期明朝全面戰略收縮,下西洋停止,同時從安南撤軍。

為什麼明朝搞不定蒙古, 清朝卻能讓蒙古徹底臣服?

明英宗時期,發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這個時候北方強悍的瓦剌直接將明英宗俘虜,而且經過英宗的這麼折騰,明朝的三大營與大量的精銳,全都消耗殆盡。

北京保衛戰獲得成功,但是在此之後,明朝的軍力,已經很難再大規模去對付蒙古。

更何況,明朝自身的其他麻煩事兒也一大堆,比如東南沿海的倭患,朝堂上的各種傾軋,都無日無休,而且對明朝皇帝來說,永樂大帝都沒解決的麻煩,自己實在沒那個能耐。

再者,中原王朝有個傳統,那就是“王道”,戎狄蠻夷,只要稱臣歸順,那麼就不應該下狠手將其完全剷除,這成了個很大的麻煩來源。

明朝強盛佔優勢的時候,蒙古通常主動示好,可一旦明朝衰弱,蒙古就加強襲擾進攻,但眼見風向不對,也可以立刻和談,只要示弱,那麼自恃天朝的明朝,就不會再多做追究,

整個明朝時期,蒙古問題一直都沒能得到解決,當然除了前期,蒙古大多數的時候對於明朝也並沒有造成多麼大的威脅,只不過明朝長期處於防守狀態,這很吃虧。

為什麼明朝搞不定蒙古, 清朝卻能讓蒙古徹底臣服?

清朝三把軟刀子搞定蒙古

說起清朝時期滿洲與蒙古的關係,有個繞不開的話題,那就是滿蒙聯姻。

原本女真崛起與大明作對的時候,力量還是弱小,所以努爾哈赤想著聯合蒙古,而進行聯盟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聯姻。

長達三個世紀的時間,大量蒙古貴女嫁入滿洲皇室,而也有許多的滿洲宗女遠嫁蒙古,清朝的後宮當中,出身蒙古的后妃比比皆是,清代的皇帝也大多有蒙古血統。

像是著名的孝莊太后,其就出身蒙古科爾沁部,順治帝與後來的皇帝,自然也有了蒙古血脈。

皇太極的九位后妃之中,有六個來自蒙古,他自己還將十個女兒都嫁給了蒙古貴族。

整個清朝的滿蒙聯姻多達586次,到乾隆時期達到高峰狀態,這樣的聯姻使得蒙古與滿洲之間形成了十分密切的利益關係,這被稱作“南不封王,北不斷親”。

清朝皇帝看重蒙古,而蒙古大量的王公也都迎娶了清朝的宗女,他們的孩子也大多都帶著滿洲的血脈,這麼一來,想要互相為敵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

為什麼明朝搞不定蒙古, 清朝卻能讓蒙古徹底臣服?

如果僅僅是透過聯姻,自然是不可能完全馴服蒙古,至少清朝不這麼覺得,畢竟以往朝代的和親也很多,但效果也不是多麼明顯,要打的時候還是會打起來。

於是清朝有了第二個法子,叫做“分封以制其力”,這個法子有點類似於漢朝的推恩令。

蒙古分成很多的部落,各部落一盤散沙就難以強大,當年蒙古強盛,就是因為成吉思汗將各部落統一了起來,如果要蒙古難成氣候,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無法統一。

清朝想清楚之後,就在蒙古推行“眾建諸侯”的辦法,大規模冊封蒙古貴族王公,劃定他們的轄區與部落範圍,讓遊牧的蒙古變成駐牧制,在一個地方固定下來。

與此同時,與清朝更加親近的漠南蒙古,施行盟旗制度,與內地的府州縣類似。

這麼一來,使得蒙古草原上的部落們彼此之間失去了有效聯絡,其牧場不能隨便遷移,而且各部落直接由清朝管理,使得蒙古各部變成散沙狀態,難以握拳。

為什麼明朝搞不定蒙古, 清朝卻能讓蒙古徹底臣服?

最後,清朝還想了個其他朝代怎麼都想不到的辦法,那就是“崇釋以制其生”,說簡單點就是強行在蒙古推行黃教,讓蒙古家庭出男丁出家為喇嘛。

做了喇嘛,可以享受很多的權益,但與此同時也就不能人丁繁衍,而清朝規定所有有男丁的蒙古家庭,都要有足夠比例的男丁去做喇嘛。

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大量精壯年男子都出家了,沉重的體力勞動自然也就落到了蒙古女眷身上,這些都使得蒙古地區的人丁增長出現倒退,人口反而越來越少。

而且清朝嚴禁蒙古與中原漢地之間進行交流往來,很多的先進技術都不能到達草原。

歷經清朝兩百多年,蒙古地區的人口從明朝後期的上千萬,銳減到清末的一百來萬。

清朝對付蒙古根本不像明朝那般一昧懷柔或者一昧用強,而是用極其鋒利的軟刀子,使得蒙古在不知不覺之中被搞定,並且這一切都做得悄無聲息,很難察覺。

為什麼明朝搞不定蒙古, 清朝卻能讓蒙古徹底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