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3D列印植入物更像人體骨骼,「智塑健康」聚焦患者功能修復

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加速來臨,202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64億,骨科疾病在老齡人群高發,置換手術的需求量也在持續提升;臨床上呼喚更具效能優勢的骨科植入物。這一背景下,3D列印骨科植入物成為學界、產業界關注的熱門領域。

與傳統骨科植入物相比,3D列印植入物能解決哪些臨床痛點?

「智塑健康」創始人兼CEO張靖提及一個核心概念:骨骼是活的;不像桌椅,缺了一條腿,再釘上就可以。骨骼本身具有造血、儲藏運輸養料物質的能力,骨質也會根據人體狀態而變化,單純在體內植入“柺杖”,並不能很好地修復人體功能損失。因此,智塑健康嘗試透過設計+3D列印+後處理一體化解決方案,實現患者骨骼的功能性修復和力學匹配、避免二次翻修。

智塑健康創始人兼CEO張靖博士本碩畢業於清華大學,博士師從美國兩院院士、3D列印建築之父Khoshnevis教授,曾獲美國NASA挑戰賽特等獎,成果被惠普HP等多家企業應用,在3D列印領域有十年以上研發、市場經驗。

目前,智塑健康搭建了3D列印、力學分析模擬、醫療複合背景的團隊,科學家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清華、北大等海內外高校。在准入和醫療合作、營銷推廣上,智塑引進了資深醫療器械運營團隊,並有中美知名醫院骨科/運動醫學專家作為顧問團。

2021年6月,智塑健康獲得由源渡創投領投,遠望資本及老股東清源創投跟投的pre-A輪融資;2022年2月,公司完成第一條3D列印生產線建設。目前,基於智塑健康自主平臺開發的3D列印頸椎融合器已獲美國FDA的510(k)上市許可,胸腰椎融合器預計今年也將透過FDA許可。

據瞭解,公司近期正啟動新一輪融資。

令3D列印植入物更像人體骨骼,「智塑健康」聚焦患者功能修復

企業供圖

現階段,3D列印骨科植入物格外適宜的目標人群有三類:骨質疏鬆患者(以老年人為主)、需要植入體發揮長期功效的中青年人群、骨腫瘤患者,具體而言:

首先,多數老年人伴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鬆,植入傳統假體後,往往難以有效地實現骨長入;人體自身骨骼與植入體若不能融合匹配,康復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疼痛、骨折等現象。

而對於中青年群體來說,一方面是長期伏案工作,導致頸椎、腰椎疾病高發;另外受運動損傷影響的人群也在擴大。由於傳統骨科植入物與中青年骨骼的力學偏差,可能導致癒合受限、中遠期失效、併發症等症狀,加上植入物使用期限(約15年)的限制,臨床上通常對有置換需求的中青年患者做保守治療。

此外,針對骨腫瘤的患者,因為要做腫瘤切除手術,沒有標準型號滿足需求。透過3D列印,則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設計、後處理和生產製造,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植入物。

據張靖介紹,智塑健康實現結構設計軟體、3D列印、後處理技術的三位一體;為了匹配人體骨骼的效能,如力學引數、骨長入、以及降低/消除粉末殘留,智塑自主開發了針對骨科3D列印的軟體和算法系統,而非採用通用型商業化軟體。在這一過程中,設計、演算法、力學模擬、列印、後處理等各環節的工程師,需要理解彼此的話語體系,更好地配合。

其中每個環節都有大量的know-how細節,以“力學引數”為例來講,簡單來看包含三個層面的考量:

首先,是宏觀上植入物的外形設計,如高度、寬度、角度等形態。第二,是內部孔隙結構,包括孔隙率、孔隙形態、連通率,以及杆與杆之間的結合方式;這關係到骨骼如何能夠實現深度長入以及所需的物質的輸送。第三,是更微觀結構中,如何讓骨細胞和植入體更好地貼和,實現新生骨長入植入體,實現骨融合。

此外,當前列印的材質主要是鈦合金,列印精度、表面光潔度也決定著植入物效能。對於植入體而言,避免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出現金屬粉末殘留,是多家企業面臨的難題。智塑健康的頸椎融合器粉末顆粒脫落,安全效能也超出FDA的標準要求。

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用3D列印技術,契合臨床精準治療的需求,長遠來看,有可能實現千人千面、個性精準的骨科植入物。現階段,由於三類醫療器械的監管要求,3D列印植入物也需逐個開展臨床試驗並獲批准入,因此目前主要是針對人群的宏觀力學匹配。

“我們透過對海量人體資料的學習,比如骨密度、骨結構、不同部位骨骼的力學等東亞人體引數,開發出的3D列印植入物,能夠與人體骨骼實現高度的力學匹配。”

張靖舉例介紹,通常來說,鈦合金等金屬的楊氏模量在110-120Gpa,PEEK等聚合物材料在4左右,人體骨骼所需不超過10GPa左右,

目前智塑健康的3D列印植入物可以將這一引數降低到10GPa以內定製可調,匹配不同部位骨骼需求。

而且,

透過多孔隙結構的設計製造,智塑健康的3D列印植入物能實現骨細胞的有效傳導、骨長入,進而提升骨骼在負載方面的效能。

“打個比方,傳統的實心植入物,相當於在管道里放了一個障礙物,血流只能繞著走;而多孔隙結構下,血流可以貫穿進去,輸送養料也會更加順暢。”張靖表示,人體自身骨骼與植入物的融合,也將加速患者的康復,避免假體周邊出現骨質疏鬆。

令3D列印植入物更像人體骨骼,「智塑健康」聚焦患者功能修復

企業供圖

此外,為了縮短手術所用的時間,在手術前就為患者匹配更適合的植入體,智塑健康也開發了手術規劃軟體,針對患者的CT、X光片等進行分析,為醫生推薦相應的型號。

3D列印數字化的技術路徑,與傳統制造開模具、上生產線的方式不同,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規模化與個性化之間的矛盾。“3D打印製造不同型號的產品,成本很低,所以我們會極大地擴大型號選擇,一些產品可能會拓展到幾十、上百個型號。”張靖總結道,目前智塑健康可以做到批次個性化,即一次性實現上百位患者不同的植入體需求,並進行一次性列印。

在追求個性化的情況下,成本又該如何把控?

一方面,智塑健康透過更加自動化的方式替代人工,從軟體設計、演算法到後處理,儘可能實現自動化;另外,在考慮相似舒適度的情況下,選用進口PEEK原材料的植入物,成本也是不菲;若為實現骨長入,在PEEK外鍍鈦合金膜,又將拉高費用。

“智塑健康產品效能更優,且成本低於傳統PEEK產品,”張靖表示。在商業銷售上,由於前期的研發費用投入,現階段仍主要針對中高階人群,比照3D列印植入物的行情定終端價;但未來隨著新產品的不斷迭代推出,也有可能會參與集中帶量採購。

對於未來,物理系出身的張靖相信“第一性原理”: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人群對於骨科植入物的需求必然不斷增加;隨著國人收入的提高,市場呼喚更具臨床價值的植入物。在骨科和新材料領域,此前中國一直是跟隨者,但在多學科交叉的3D列印領域,有望實現超越,這也意味著搶佔中高階。

當前,3D列印骨科植入物是一眾醫療器械領域佈局的重點,強生、史賽克除團隊自研外,也斥巨資收購創業公司補充力量。此外,國內愛康醫療、大博醫療等上市公司紛紛下注,嘉思特、中諾恆康等企業也有產品在國內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