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伯胃切除後罹患食管癌 醫生放大招重建消化道

【來源:廣州日報客戶端】

每個人的身體裡都藏著一根長長的消化道——從上到下依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腸、結直腸及肛門等部分,蜿蜒曲折,百轉千回,橫跨胸腹盆腔,貫穿人體主幹道。正常情況下,每一部分都應該待在原來的位置上才能夠各司其職,但有一些意外情況會打破這種平衡。

近日,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處獲悉,該院成功為一名胃切除術後又患上食管癌的男性患者實施了食管外科界的“珠穆朗瑪峰”術式——“結腸代食管”手術,即將食管腫瘤及殘胃切除,另擷取一段腸管移至胸腔作為管道,腸兩端與頸段食管和小腸連線起來代替食管,從而完成整個消化道的重建工程,術後患者順利康復出院。

難題:

原本可替代食管的胃之前手術切了大半

現在患食管癌怎麼辦?

患者唐叔(化名)今年66歲,他平時愛喝熱茶,喜食醃製食品。幾年前他曾因胃潰瘍穿孔於當地醫院急診行胃大部分切除術。不幸的是,今年年初,唐叔因進行性吞嚥困難來中山六院行胃鏡檢查,發現胸中段食管腫物,經病理確診為食管中分化鱗癌。食管外科、胸外科主任廖洪映教授團隊為患者完善詳盡的術前檢查及準備,並邀請該院結直腸肛門外科蔡建副主任醫師會診,共同商定手術方案。

廖洪映介紹到,對於大多數可以手術切除的食管癌患者來說,用胃代替食管是最常選擇的術式,把胃做成細長條狀,變成一根“管”,上拉到胸部和頸部的食管進行吻合,重建消化道,替代食管的作用,讓食物直接經過胃進入到十二指腸裡。但對於像唐叔一樣經歷過胃大部分切除術的患者,沒有足夠長度的胃來代替食管,“結腸代食管術”這個答案浮現了出來。

醫術:“另闢蹊徑”,重建消化道

阿伯胃切除後罹患食管癌 醫生放大招重建消化道

誠然,“結腸代食管術確實存在一些問題,譬如手術操作複雜、吻合口多(通常4~5個吻合口)、易汙染和術後併發症(包括移植結腸壞死、吻合口瘻、吻合口狹窄、結腸扭曲冗長等)發生率較高等。”廖洪映表示。但回結腸代食管也具備了獨特優勢,如抗返流、減少口腔異味、有足夠長的移植腸段、保留大部分結腸以減少術後腹瀉不適等。同時隨著近些年動物實驗研究、臨床實踐的積累以及手術技術和器械的不斷髮展改進,結腸代食管重建術的併發症和死亡率明顯降低。

經過多番討論與充分的術前評估,同時與患者進行了充分地溝通和交流。廖洪映團隊聯合蔡建團隊共同為患者實施了“胸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迴腸末端聯合升結腸代食管順蠕動間置吻合術+闌尾切除術+空腸營養管造瘻術”。

手術開始,廖洪映取右側胸壁肋骨間隙作四個0。5-1釐米左右的小孔為手術切口。伴隨著心臟規律地跳動和肺呼吸地起伏,醫生們在電視胸腔鏡下小心遊離病變食管,並進行徹底的淋巴結清掃。在胸腔複雜的器官解剖關係中,僅花40分鐘將整段胸腔食管遊離完畢,緊接著蔡建在腹腔鏡輔助下截取回腸末端及升結腸,此時,小心保留中結腸動脈作為供血血管非常關鍵。蔡建指出,因患者既往有胃潰瘍穿孔病史,腹腔臟器出現重度粘連,手術難度和風險進一步增加。但在謹慎細緻操作下,腹腔臟器之間的關係一步步柳暗花明,隨後廖洪映用最快速度將回腸末端及升結腸透過原食管床上提至頸部與食管殘端吻合,升結腸與空腸作Roux-en-Y式(兩段腸管之間特殊的吻合方式,可有效防止術後膽汁返流引起的反酸等不適)吻合,近端迴腸與橫結腸吻合,看到頸部及腹部數個吻合口通暢的血供和蠕動良好的腸管,“結腸代食管”手術圓滿成功,手術檯上臺下的醫生護士露出緊張戰鬥後成功的喜悅。手術歷時6個多小時,過程艱辛但很順利。

術後一週,唐叔複查上消化道造影,各吻合口通暢癒合良好,術後至今定期隨訪,吻合口均未見明顯異常,患者術後生活質量及營養狀況良好,無明顯返流及口腔異味等不適。

醫生支招:防範食管癌要做到這些!

廖洪映提醒:食管癌最常以進行性吞嚥困難為首發症狀。若進食時出現吞嚥困難,並且症狀逐漸加重,伴有體重下降、胸痛等不適,需高度警惕食管腫瘤,特別是在有腫瘤家族史、日常愛吃燙食、醃製食品的情況下,應儘早至醫院就診,必要時行胃腸鏡檢查,及早發現並治療。提高腫瘤治癒率關鍵之一是早診早治,勿因一時疏忽而耽誤最佳手術治療時期。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梁超儀 通訊員:通訊員簡文楊、戴希安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梁超儀 通訊員:通訊員簡文楊、戴希安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吳婉虹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