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而立少年統大業,聯劉抗曹赤壁敗曹軍——洞見正史中的孫權!

前言:我們都知道,在《三國演義》及相關影視劇中,孫權這個人物,顯得有點落寞,沒有多少存在感。比如,江東基業是他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打下來的,沒他孫權什麼事,他只是個繼承者,說白了就是個“官二代”、“富二代”。抵抗外敵入侵,是周瑜、呂蒙和陸遜的事,沒他孫權什麼事;治理江東,是張昭等幾位老臣的事,還是沒有孫權什麼事。此外,連劉抗曹,是諸葛亮的功勞;在赤壁之戰打敗曹操,是周瑜的功勞。但是歷史上的孫權,顯然不可能是小說演義和戲劇中的那般。答案很簡單,有很多歷史學家,都非常推崇孫權,說他也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英雄”,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為江東基業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在這篇文章中,我就來跟大家聊聊孫權這個人。】

十五而立少年統大業,聯劉抗曹赤壁敗曹軍——洞見正史中的孫權!

一、孫權的生平簡介

孫權,是何許人也呢?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他一生下來的時候,眼神犀利,目露精光。他的父親孫堅非常驚訝,認為將會有吉兆。

孫堅死後,其子孫策嗣位。孫權常常跟隨在孫策的身邊,輔佐他。等到孫策平定了多個郡縣後,任命孫權為陽羨縣令,孫權當時15歲。後來,孫權被郡守舉為孝廉,被州長舉為秀才,擔任了奉義校尉。可想而知,孫權有多厲害,真不愧是少年英才。

孫權性格開朗,心胸開闊,精明能幹,行事果敢堅決,喜歡結交豪傑和賢士。想那孫策也是一代梟雄,然而他每次跟孫權談論問題的時候,總會佩服萬分,認為自己比不上他。孫策大擺宴席的時候,也常常在賓客面前,對孫權大加讚賞,說他將來必有一番作為。

十五而立少年統大業,聯劉抗曹赤壁敗曹軍——洞見正史中的孫權!

建安五年(公元220年),孫策在一次狩獵中,不幸為刺客所傷。不久後,就逝世了。臨死前,孫策將江東基業,託付給了孫權,還對他說:

>“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要知道,孫策是有兒子的,他完全可以將位置傳給自己的兒子,雖然他的兒子年紀尚小。但是,孫策沒有那樣做。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孫策是很看重孫權的,孫權必定很能幹,身上有很多常人沒有的優點。

孫策死的時候,孫權不過才18歲。按照古代二十而冠的傳統,他還是個未成年人。然而,他卻要承擔起保衛江東的任務。這對於孫權來說,未免太過艱難了。因為,孫權接手的江東,是一個“爛攤子”,可謂是內憂外患,地動山搖。對外,他要面臨曹操和劉備的威脅;對內,他要凝心聚力,調和各方將領的矛盾,讓江東保持和諧穩定。

而孫權,跟他父親和兄長不一樣,沒有為江東的基業立有戰功。而他身邊的那些武將,跟他父兄的關係很好,都是身經百戰的將軍,他們怎麼會服從孫權這個“小毛孩”的指揮呢?

是呀,我想此刻孫權的內心是崩潰的,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一切,只是不停地哭泣。

十五而立少年統大業,聯劉抗曹赤壁敗曹軍——洞見正史中的孫權!

長吏張昭看到後,連忙制止了孫權,語重心長地對他說:

>“孝廉,此寧哭時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師,非欲違父,時不得行也。況今奸宄競逐,豺狼滿道,乃欲哀親戚,顧禮制,是猶開門而揖盜,未可以為仁也。”

說完後,張昭脫下了孫權的喪服,給他換了上了軍裝,然後扶他上馬,巡視三軍。

是呀,現在是孫權大展身手和承擔責任的時刻,他豈能像個小孩子一樣,哭哭啼啼的呢?他必須要像個男子漢一般,趕快勇敢地振作起來。

可是談何容易,儘管東吳佔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等地,但是還是未能完全佔領深險重地。而當時江東有很多外來人士,早就有叛變之心了。他們那些人當中,有很多人都想趁孫權在位之際,趕緊離開江東這個是非之地。

比如,廬江太守李術,在孫策死後,不想輔佐孫權,召集了很多叛徒,一同逃走了。孫權就寫了封信,派人召會李術。李術的迴應讓孫權大失所望,他說:

>“有德見叛,無德見叛,不應復還。”

呵呵,李術是跟孫權槓上了,他的意思很明顯:你孫權是個無德的人,不好意思,我才不回來呢。

孫權聽到後,氣不打一處來,當即狀告曹操,說李術是個叛徒,自己要討伐他,還望他曹操能夠諒解。

說完後,孫權立即下令,發兵討伐李術。

李術得到訊息後,恐懼萬分,求救於曹操。曹操當即拒絕,他當然不會為了李術一人,跟孫權公然鬧翻。

孫軍攻下了皖城,殺掉了李術,將他的三萬餘名士兵全部流放,並屠殺了皖城的老百姓。

二、聯劉抗曹,誰的功勞最大?

十五而立少年統大業,聯劉抗曹赤壁敗曹軍——洞見正史中的孫權!

稍微瞭解三國這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聯劉抗曹或者聯吳抗曹(叫法不一,意思相同,看從蜀國還是吳國的角度說)對三國形勢的重要作用。因為有劉備集團和東吳集團的聯合,才會有赤壁之戰,曹軍才會大敗,元氣大傷。從此之後,在幾十年內,三國誰也滅不了誰,遂會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講清聯劉抗曹這段歷史,對大家理解三國,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那麼,聯劉抗曹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具體來說是這樣的。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討伐劉備,追到了襄陽這個地方。沒想到劉軍剛過。曹操仍然不肯放過劉備,於是派5000精兵繼續追,一直追到長坂坡。劉備恐懼萬分,拋妻棄子,急忙逃亡,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來到了漢津,跟關羽會合。之後又跟劉表的長子劉琦及一萬餘軍隊,來到了夏口。可以說,劉備集團已經到了最為危險的時刻,若找不到同盟者,結果只有被曹操剿滅。

劉備在無可奈何之下,派遣諸葛亮出使東吳,希望雙方能夠合作,共御曹軍。結果,劉、孫結成聯盟,擊退了來勢洶洶的曹軍。

劉、孫結盟,擊敗曹軍,沒有任何爭議。

但是,關於在這個過程中,誰起的作用最大,歷來卻頗受爭議。

十五而立少年統大業,聯劉抗曹赤壁敗曹軍——洞見正史中的孫權!

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當然是諸葛亮起的作用最大了,“舌戰群儒”,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故事。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一部演義小說,其真實性是很低的。

因此,要想回答那個問題,還必須得從史料中一探究竟。

按照《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說法,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就跟劉備說了自己的策略,要想奪取天下,必須要跟東吳聯合: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誠不可與爭鋒。”

“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

而諸葛亮出山之後,也是這麼做的,他在劉氏集團最危險的時候,請求出使東吳:

>“事急矣,求奉命求救於孫將軍。”

諸葛亮見到孫權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 ,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大意就是說,我家劉將軍和你孫將軍,共同的敵人是曹操。若我們這邊垮了,你們東吳就危險了。因為過不了多久,曹軍必定會討伐東吳。所以,為今之計,最好的辦法就是咱兩家聯合起來,一同抵抗曹軍。分,則必敗;合,則必勝。如是而已!

孫權聽到後,一開始表示猶豫,他說:

>“苟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諸葛亮聽到後,這樣說:

>“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孫權聽到這句話後,勃然大怒,義憤填膺,當即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表示要出兵抗曹,他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

顯然,按照《三國志·諸葛亮》的說法,諸葛亮的勸說,對孫劉聯盟,起到了很大作用。

然而,按照《三國志·周瑜傳》的說法,結論就不一樣了。

十五而立少年統大業,聯劉抗曹赤壁敗曹軍——洞見正史中的孫權!

東吳聽到曹操佔據荊州,並即將要派水師渡江而下時,將士們恐懼萬分。孫權就舉行緊急會議,商量該怎麼辦。結果很多人都說曹軍不可敵,投降是上策。只有周瑜不這樣想,他認為曹軍勞師遠征,此其弊一也;水土不服,此其弊二也;後方有患,此其弊三也。況且孫將軍神武雄才,江東兵精糧足,若聯合劉備,必定能擊潰曹軍。

孫權聽到後,當即表示要跟“曹賊”決一死戰,還說:

>“君言當擊,甚合孤意,此天以君授孤也。”

由此可見,對孫劉結盟,周瑜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是按照《三國志·魯肅傳》的說法,結論又不一樣——魯肅對孫劉聯盟起到了很大作用。

十五而立少年統大業,聯劉抗曹赤壁敗曹軍——洞見正史中的孫權!

魯肅是一個很卓越的政治家,他深謀遠慮,早在諸葛亮出使東吳前,他就跟孫權說過,東吳要想統一天下,首先必須要跟劉備集團結成同盟: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後來,諸葛亮出使東吳,還是魯肅去接見的他。

孫權問群臣對策,很多人都認為,東吳投降曹操,是最好的選擇。魯肅沉默不語。

後來,孫權宣佈散會,魯肅追到了他的住所。孫權立馬知道了魯肅的意思,他握著魯肅的手,說道:“你有什麼話,想要跟我說呢?”

接著,魯肅就開始發表他的長篇大論了: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將軍迎操,欲安所歸?原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意思很簡單,那些群臣和我,投降曹操是可以的,因為他會安排好我們職位,我們該幹嘛就幹嘛,沒有任何影響。但是主公您可不能投降呀,因為您一旦投降的話,曹操無法安排你。

孫權聽到魯肅的話後,如醍醐灌頂,他說道:

>“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魯肅,您說的好呀,那些人太讓我失望了,只有您說的話,和我相同。您就是上天賜給我的。

呵呵,同樣都是出自《三國志》,說法不一,結論不一。這還真是不同人的傳記,不同的說法,寫誰的傳記,突出誰的貢獻。但是不管怎麼說,孫權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顯而易見的,沒有他的“同意”,孫劉聯盟,根本就不可能。

其實,孫權早就做好了打算,要跟劉備集團結盟了,“吾計決矣”“甚合孤意”“正與孤同”12個字,就是證據。

十五而立少年統大業,聯劉抗曹赤壁敗曹軍——洞見正史中的孫權!

從“孫劉聯盟”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孫權絕非等閒之輩,他有遠大的政治眼光和有獨到的判斷能力。大敵當前,不慌不忙;舉行會議,試探人心;合他心意,馬上決定。這樣的人,是當之無愧的“英雄”。難怪曹操都忍不住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就是英雄惜英雄呀。

三、世人對孫權的評價

陳壽:

>“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

蘇軾:

>“親射虎,看孫郎。”

李宗吾:

>“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

結語:孫權,處在三國那樣一個亂世,18歲接手了父兄留下來的“爛攤子”,卻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處理好了江東的內憂外患,將江東發展壯大,實屬不易之舉。就憑這點,他都能稱得上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