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先補脾胃,還是先補腎虛?

在中醫臟腑理論中,腎作為臟腑之本,十二經之根,腎藏精,精者身之本也,而人資之以為始者,而被稱為“先天之本”;脾為中宮之土,萬物之母,人有此身,必資谷氣,谷入於胃,灑陳六腑而氣至,和調五臟而血生,而人資之以為生者, 而被稱為“後天之本”。在治療中是以補脾為主,還是以補腎為主,歷代醫家各有所據,由此產生了“補腎不如補脾”與“補脾不如補腎”兩個不同的治則,使後學者常感到撲朔迷離,難得要旨。

到底是先補脾胃,還是先補腎虛?

1、補腎不如補脾說

最早提出此說者,是宋?孫兆[1] ,原著可能已失,僅載於張銳《雞鳴普濟方》大效厚煎條下,其曰:“治脾胃虛弱,不入飲食,孫兆雲:補腎不如補脾。脾胃既壯,則能飲食既入,能旺榮衛,榮衛既旺,滋養骨骸,保養精血,是以《素問》雲: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形不足者補之以氣。宜服此藥,大補脾腎虛損,溫中降氣化痰進食。”其基本觀點是脾為後天之本,津血精液生化之源,腎須脾的供養,才能衝盛,故腎虛應補脾。腎藏精,是指腎有儲藏先天與後天之精的作用,後天之精主要

因此, “補腎不如補脾”說的實質是善於補腎者,往往能夠追究脾腎之間的內在聯絡,從補益脾胃入手,加強療效,此即“善補腎者,當於脾胃求之”之旨,而並不是一切疾病只要補脾不要補腎。如臨床見腎虛水腫,常用培土製水法,但就因此認為“補腎不如補脾”,凡腎虛患者只要補脾不必補腎, 那就錯了。臨床許多腎虛、脾腎虛的病症不是單純補脾所能取效的,而補腎或脾腎雙補,卻可獲效。

到底是先補脾胃,還是先補腎虛?

2、補脾不如補腎說

最早提出此說者,當是宋?嚴用和[1] ,他在《濟生方》補真丸條下說:“大抵不進食,以脾胃之藥治之多不效者,亦所謂焉。人之所生,不善調養,房勞過度,真陽衰虛,坎火不溫,不能上蒸脾土,沖和失布,中州不運,是致飲食不進,胸膈痞塞, 或不食而脹滿,或已食而不消,大腑溏洩,此皆真火衰虛,不能蒸蘊脾土而然。古人云,補腎不如補脾,餘謂補脾不如補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經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膈能開矣。”此說的實質,是透過溫補腎陽以達到溫運脾陽而治療脾陽虛的病證。祖國醫學認為,腎之陰陽是一身陰陽之根本, “腎在諸髒為最下,屬水藏精。蓋天一生水,乃人生之本,立命之根。”(《圖書編?養腎法言》)脾之運化,化生氣血,有賴於腎陽的溫煦,故有“脾陽根於腎陽”之說。此外,腎為先天之本,腎中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腎中精氣充沛,脾的功能才能正常。宋?許叔微也認為,先天精氣藏於腎,腎乃一身之根蒂,腎陽又是脾陽之根本,脾陽需要腎陽的溫養才能運化。其在《普濟本事方》中說:“有人全不進食,服補脾藥不驗,予受此方(即二神圓方———作者注) ,服之欣然能食。此病不可全作脾虛,蓋因腎氣怯弱,真元衰劣,自是不能消化飲食。譬如鼎釜之中,置諸米穀,下無火力,維終日米不熟,其何能化。”清?唐容川亦說:“脾。。不得命門之火以生土,則土寒而不化,食少虛羸,土虛而不運,不能升達津液,以奉心化血,滲灌諸經。”從命火生脾土的觀點來看,說明克中有生, 本是“土克水”而其中卻包含了“命火生脾土”之意在內[2] 。不但如此,還有人認為,腎水還有強土的作用,如《馮氏錦囊》中言:“水不得土借,何處以發生,土不得水,燥結何能生物, 故土以承水柔潤之法,木以承土化育之成,補火者,生土也, 滋水者,滋土也。”

因此, “補脾不如補腎”說是針對腎陽虛不能溫煦脾陽而致脾陽虛者。根據“治病求本”原則,應以溫補腎陽為主,以達到溫運脾陽的作用,如五更洩,單純補脾,難以取效,故應以補腎為主,而不能認為對疾病治療補腎效果一定好於補脾。一般地說,只要不是腎陽虧虛到不足翰旋脾運的程度時,補脾總是不可忽視的一環[3] 。補腎的同時也多加健脾之品,如滋補肝腎的六味地黃丸中配伍山藥、茯苓健脾,固腎澀精的金鎖固精丸中也配伍了健脾的芡實。

到底是先補脾胃,還是先補腎虛?

3、兩說的聯絡區別及運用

脾為後天之本,精氣血津液生化之源;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為陰陽之根本。脾主運化,有賴於腎陽的溫煦;腎所藏精氣,亦有賴後天脾胃運化所化生水谷精微的充養。後天賴先天為之主,先天賴後天為之資。因此,在生理上脾與腎是後天與先天相互資助、相互資生的依賴關係,也反映了它們在本質上的一致性。只是由於兩派醫家臨床經驗不同,對脾腎關係的理解各有偏重而已。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是複雜的,因此,兩學說在臨床上的運用也不能固守拘泥,而應是具體靈活的,脾虛者,以補脾為主;腎虛者,以補腎為重;脾腎兩虛者,脾腎並補。正如清?程鍾齡在《醫學心悟》中說: “脾腎兩髒,皆為根本不可偏廢,古人或謂補脾不如補腎者, 以命門之火,可生脾土也:或謂補腎不如補脾,以飲食之精自能下注於腎也。”此言頗為中肯,是對兩學說的重要補充。由於脾腎兩病的情況比較複雜,故王旭高認為,“久病虛羸,胸無痞滿者宜補腎,胸有痞滿者宜補脾。”使兩學說在理論上更加完善,而且具體實用。李中梓在補脾或補腎時則主張補脾與補腎兼行,他說如欲以甘寒補腎,恐減食不利於脾,故在滋腎之中,佐以砂仁、沉香;欲用辛溫快脾,須防愈耗腎水,扶脾之中,參以五味。

到底是先補脾胃,還是先補腎虛?

總之,兩學說各有道理,也各有其適用範圍。“補腎不若補脾”是指由於脾胃虛弱生化乏源而致腎虛失藏而言;“補脾不若補腎”是指由於腎陽虧虛不能溫煦脾陽而致的病證而設。因此,不論脾虛、腎虛還是脾腎兩虛,不宜離開具體病情而談論補腎與補脾的主次,而應根據病人的體質盛衰、年齡差異和實際病情而加以分析,辨證施治,不應偏執一見,否則投藥罔效,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