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稍微運動就胸悶氣喘,協和團隊"修門"代替"換門"一臺手術攻克兩大"心病"

長江日報8月26日訊

先把“關不上的門”修好,再把狹窄的“路”拓寬,暢通左心室血流通道,這關鍵的兩步極其考驗手術團隊的技巧和多學科的協作能力。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聯合超聲醫學科、放射科、麻醉科、手術室等多學科團隊完成了一例複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合併瓣膜病手術,成功修補“心門”,讓患者重獲“心”生。與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手術採用了難度較高的二尖瓣成形術和左心室流出道疏通術代替換瓣手術,極大保護了患者術後的運動功能,為同類患者提供了治療新選擇。

男子稍微運動就胸悶氣喘,協和團隊"修門"代替"換門"一臺手術攻克兩大"心病"

心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陳澍副教授檢查患者術後恢復情況。

稍微運動就胸悶氣喘 男子意外查出心臟重症

今年5月,43歲的唐先生因母親突然離世悲慟不已,情緒激動的他偶感胸口發悶,甚至還會大口喘氣。聯想到平日跑步、爬樓梯等輕度運動就心慌氣喘,胸口發悶,8月中旬,唐先生和妻子一起來到協和醫院體檢,發現心臟有明顯雜音。醫生建議他去超聲醫學科做進一步檢查。

超聲醫學科主任謝明星教授為唐先生做了心臟彩超和心臟造影檢查,檢查結果提示:唐先生左心室流向主動脈及各級動脈的血液出口被室間隔和二尖瓣嚴重堵塞,可危及生命。

男子稍微運動就胸悶氣喘,協和團隊"修門"代替"換門"一臺手術攻克兩大"心病"

超聲醫學科主任謝明星教授團隊為患者做心臟超聲檢查。

入院後,為進一步明確心臟病灶位置、血流和心肌纖維化的情況,放射科史河水教授還為他完善了心臟核磁檢查。在“雙保險”的檢查下,唐先生被確診為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合併瓣膜病。

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副教授陳澍介紹,人的心臟分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四個“房間”,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間隔著一道牆,臨床上稱為“室間隔”,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就是這道“牆”變得顯著肥厚,並造成左室流出道梗阻,導致患者血流不暢。室間隔肥厚會導致心室內腔變小,同時唐先生的二尖瓣也有明顯的異常,和肥厚的心肌一起堵住了左心室流出道,導致血流不暢,容易發生心房顫動、心力衰竭,甚至有猝死的風險,須立即進行手術治療。

在與超聲醫學科謝明星教授、張麗教授,放射科史河水教授反覆研讀術前影像的基礎上,心臟大血管外科陳澍副教授為患者量身定製了詳細精準的手術方案。

“相當於把‘關不上的門’修好,再把狹窄的道路拓寬。”陳澍說,“我們儘可能保留自體瓣膜,確保患者術後的運動功能不受影響,提高生活質量。”

協和心外專家妙手“補心” 一臺手術攻克兩大“心病”

左心室流出道的疏通和二尖瓣的成形,是兩個高難度手術的集合,前者的難點在於切除肥厚的範圍必須精確到毫米級,後者對醫生在術中的精細操作與判斷提出了更高要求。

經過術前精心準備,8月17日下午,心外科陳澍副教授團隊與超聲醫學科、麻醉科、手術室等多學科團隊密切配合。術中首先進行精細的二尖瓣修復,把原來“異常的門”拉回來。接下來,在心臟超聲的指引下,精準定位肥厚的室間隔肌肉,小心切除,同時使瓣膜活動進一步恢復正常。為保障患者術後能正常運動,術中還有意識提升患者心率至運動狀態下,此時透過經食道超聲監測各項心臟結構功能仍然處於正常狀態。

經過4個小時緊張手術,成功為患者攻克兩大“心病”:疏通梗阻,修復二尖瓣,保留了正常的心臟結構。術後患者安返ICU,當晚拔除氣管插管,兩天後轉至普通病房;術後第3天覆查心臟彩超,患者指標正常、恢復良好,左心室流出道的梗阻和二尖瓣返流完全消失,不日即將出院。

男子稍微運動就胸悶氣喘,協和團隊"修門"代替"換門"一臺手術攻克兩大"心病"

唐先生出院前與專家團隊合影。

協和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介紹,肥厚型心肌病是一類基因異常導致心肌增厚和舒張功能障礙為特徵的疾病,在我國發病率約為2‰,是最常見的遺傳性心肌病。在確診患者中,約2/3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為肥厚梗阻型,症狀主要表現為胸悶、胸痛、氣短、暈厥、易疲倦、下肢腫脹,若不及時診治容易導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臟猝死。

(通訊員聶文聞 陳有為 熊婉婷)

【編輯:餘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