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李自成率領仁義之師,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闖王李自成起義以來,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是戰果十分輝煌的一年。在這一年裡,闖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連續佔領河南一帶40餘個州縣,舉國為之震撼!闖王的用兵如神,連他的對手也不得不歎服。他從不拘泥於兵書和古代的戰法,常能出奇制勝,創造出前人不曾用過的戰術,一舉殲敵。

第十九回:李自成率領仁義之師,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更重要的是,闖王的義軍大得人心。與惡如虎狼的明軍形成鮮明對照。明軍素無軍紀可言,每次行軍經過城邑,便肆意擄掠百姓錢財,叫作“打糧”。官兵走後,城為之空。而地方官為了提供軍需,往往也對百姓催逼勒索,急如星火,百姓恨之入骨。更讓人切齒的是,明軍敗後,有時還會擅殺無辜百姓,充為戰勝的成果,冒領軍功。百姓們久受其苦,一聽說官軍來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第十九回:李自成率領仁義之師,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闖王軍隊卻反其道而行之。每到一處,秋毫無犯,安定民心。建立了中原根據地之後,義軍便召回流亡的百姓,不僅開倉賑災,還發給種子、田地,並開墾了不少荒地。又撤銷了各種關卡,以利於商販往來流通。甚至還從河北、江南等沒有受災的地區,買來耕牛、農具,發給災民,教他們恢復生產,安居樂業。對那些民憤極大的貪官汙吏則嚴懲不貸。對這樣的仁義之師,久陷天災人禍之中的百姓當然歡迎,青壯年更踴躍加入義軍。

第十九回:李自成率領仁義之師,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闖王所到之處,人們爭著給義軍送來騾馬及糧草。河南到處傳唱著:“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

明大臣馬世奇是個還有些眼光的人,有一次他當面對崇禎帝說了這麼一大篇話:“今闖、獻(指李自成、張獻忠)並負滔天之逆,而治獻易,治闖難。蓋獻,人之所畏;闖,人之所附。非附闖也,苦兵也。苦於楊嗣昌之兵,而人不得守其田園。再苦於宋一鶴之兵,而人不得有其家室。三苦於左良玉之兵,而人之居者、行者,俱不能安保其身命矣。賊知人心之所苦,特借‘剿兵安民’為辭。一時愚民被欺,望風投降。而賊又為散財賑貧,發粟賑饑,以結其志。遂至視賊如歸,人忘忠義。

第十九回:李自成率領仁義之師,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其實賊何能破各州縣?各州縣自甘心從賊耳。故目前勝者,須從收拾人心始。收拾人心,須從督撫鎮將約束各部位,令兵不虐民,民不苦兵始。”。馬世奇顯然是站在明王朝的立場上說話的,口口聲聲“賊”如何如何,“愚民”如何如何,但畢竟也說出了幾句大實話。

他倒是忠心耿耿地給大明天子開藥方,要“收拾人心”,殊不知太晚了,“人心”已經不可“收拾”!

就在馬世奇喋喋不休的當口,闖王大軍又在浩浩蕩蕩地向湖北古城襄陽挺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