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在大英博物館

新中國成立後,一直奉行與別國友好往來政策,努力與周邊國家和睦相處。藉助於改革開放政策,發展經濟,提升國際影響力。事實上中國這麼做,也是因為過去“吃了太多虧”,因為綜合國力衰落,屢次被別國“欺負”。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在大英博物館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政府盲目自大。乾隆年間曾經給英國國王寫過一封信,字裡行間用一個詞彙形容,那就是“愚昧”。至今這封信還被放在大英博物館,外人感覺就是恥辱。

清朝錯過“進步機會”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

。”就是講述戰爭後果,百姓們的日子過得太難,就連生命安全都無法得到保證。清朝末年這種場景經常“上演”,從英國率先用槍支大炮“開啟”中國大門,接下來這種事情經常發生。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在大英博物館

帝國主義打仗的目的,就是想要開啟中國市場,那時清軍實力不足,自然吃了個大虧。其實原本清朝王室有機會,完全可以“接觸”新鮮事物,結果被乾隆“愣生生”放棄。早些年英國人想和大清朝“搞經貿”,曾經主動派人過來,卻被他給打發回去。

事情發生在1792年9月26日,英國的外交家馬戛爾尼帶領使團,過來給乾隆皇帝送他的生日賀禮,想要簽署通商條約。那時候態度挺客氣的,如果條約順利簽下的話,沒準能夠促進清朝的發展。可能那時就是老太爺,給清朝最後一次“自救機會”,可惜沒有成功。

英國人準備精心禮物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在大英博物館

那個時期清朝處於封建王朝最後的光輝時期,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文化,都發展很不錯。與此同時英國正好完成第1次工業革命,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的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苦於國內資源面積狹小,肯定想要獲得海外市場,自然對中國產生興趣。

那時中國的瓷器、旗袍,在歐洲那是十分流行,這讓英國人十分心動。為了謀求更多的海外市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想要與中國通商,就有了上述舉動。派遣馬戛爾尼算是一個老牌外交家,曾經主持與俄國通商條約,體現對於這次外交活動的重視。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在大英博物館

當時英國方面準備不少禮物,請了不少專業人士,試圖展示英國實力。派出大小的船隻共有5艘,有想要展示軍事實力的意思,經過9個月的航行,到達了中國澳門,然後使團一行人歷經千難萬阻到達了北京。雖然那個時候清朝並不瞭解英國,但是聽說英國使臣到達該地,還是感到十分的喜悅。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在大英博物館

乾隆皇帝覺得這是一個展示國力的機會,負責熱情招待他們,還安排一些活動。當然這次英國王室態度也不錯,為了博得乾隆帝的歡心,蒐集不少賀禮,有各種先進的科學儀器,以及人物畫相等。另外還有先進武器,包括110門大炮,何嘗不是展示實力的“想法”。想著藉助這個達成雙方通商的目的。

乾隆鼠目寸光

然而一開始,兩撥人就因為禮儀上的不同,鬧得很愉快。清朝要求這些英國使臣,學習三跪九叩之禮,以示對皇帝的尊敬,遭到對方拒絕。英國人認為雙方都是平等的,不應該這樣做。事情鬧到乾隆帝那,如果是一個雄才偉略的君主,可能壓根不在意。可惜乾隆不這麼想,雙方談判陷入僵局。最終從大局出發,英國使臣做出讓步,同意在正式場合行大禮。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在大英博物館

雖然看似解決了,但是在乾隆心目中,對於這次談判不會太看重。後來雙方在避暑山莊正式會面,當時英國送上了幾塊西洋表作為禮物,原本想要介紹一些機器。但是這些都沒有讓乾隆看在眼裡,並不感興趣,直接忽略過去。

等到接待完之後,他們向清朝提一些條款,允許英國人到浙江、天津租碼頭,允許在北京開設英國的倉庫,為日後經貿往來儲備貨物等。英國人提出這些要求,嚴格來說並不算是太過分,就是“開啟國門做買賣”,但是這些並不被乾隆看重。

“讓英國人看笑話”回信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在大英博物館

這時乾隆沒有意識到自身落後,反而是“高高在上”姿態,似乎把英國人當做臣子一般。英國使臣臨走前,還給英國國王回了一封信,一共有976個字。目前這份信被收藏在英國國家博物館,感興趣朋友可以來看一下,字裡行間都顯示出乾隆帝“不懂事”!

從信裡內容就能看到,他的想法,第一句就是

“諮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

可能乾隆帝心目中可能認為,他們過來為了學習中國的文化,並向清朝俯首稱臣。根本不知道,人家的經濟水平比我們要發達許多,不知道當時英國國王看到這封信後,內心究竟會怎麼想。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在大英博物館

對於英國使團提出開放口岸等要求,直接大筆一揮,就給人駁回。提到與天朝體制,根本不合適,自然不能成行。“

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

並且認為對方想要改革中國的國家體制,這點是不能允許。那是中國是封建經濟,屬於自給自足,因此乾隆認為清朝政府什麼東西都有,根本不用跟別人打交道。

最後寫下那句“

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

人家英國送來東西,自己壓根不用太過稀罕,因此那些先進裝置都放到圓明園,成了擺設。乾隆想要用這種說法,證明清朝國力的強大,卻不知道只會讓英國人更加的看不起。英國使團在回程中,敏銳意識到清朝綜合國力不行,最終他們用大炮實現“通商目的”,當然這就是後話。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在大英博物館

小結

現在後人讀到那封信,都是評價乾隆帝愚蠢,根本沒有遠見。其實這種想法,何嘗不是代表當時許多中國人態度,總是認為自己什麼都不缺,就不用提升進步。卻不知道這麼做,才是最大隱患,容易忽略別人的強大。如果一味地墨守成規,不求進步,對於任何國家來講,都不見得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