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有軌電車看歷史

為什麼有軌電車在歐洲多,亞洲相對較少?為什麼跨座式單軌在亞洲比較多,而歐洲相對比較少?這是歷史發展的先後原因,還是因為技術優劣的選擇結果?

透過有軌電車看歷史

我想了很久,甚至都看上了費曼物理學講義,後又找了本《物理學與生活》來看,對於鋼輪鋼軌和膠輪系統的差異,在技術上有了一些初步思考,這個可以找小夥伴們深入交流一次再說。

但今天,我透過維基百科上的有軌電車一覽表,我突然覺得,

這哪是有軌電車一覽表,這簡直是一幅傳統強國和新興國家的統計表。

說幾個主要觀點和感想:

1、火車是1804年時候發明的,由英國的礦山技師德里維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機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蒸汽機車,時速為5至6公里。世界上第一有軌電車是1881年在柏林製造的,發明者是維爾納·馮·西門子,後來西門子制定有軌電車的發展標準。

2、第一輛福特T型汽車是1908年下線,這是又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我們看有軌電車的修建時間與此有很明顯的關係。很明顯,1908-1918年之後,有軌電車的修建數量明顯減少了。

3、非洲國家基本就是歐洲的殖民地,所以非洲除了埃及那條亞歷山大線以外,其餘線路都是二戰以後,民族解放和獨立之後修建的。亞洲除了日本,基本也如此。

4、日本在戰後只修了兩條有軌電車;其餘都在二戰前建成的;

5、法國和西班牙是歐洲有軌電車復興的“清流”,尤其是法國,為什麼?阿爾斯通功不可沒。多說一句,巴黎的膠輪地鐵後來在法國很多城市,包括里昂、馬賽、圖盧茲等修建了膠輪地鐵,但在歐洲其他國家並沒有推成功,這無疑說明,膠輪系統有著技術上的劣勢。人性這東西在哪都差不多,除了技術需要以外,產業需求推動應用在法國也是有的。

6、俄羅斯比較有意思,不少線路是二戰前修建的,揭示了其經歷了工業革命,但也有不少線路是二戰後的,基本是10月革命到上世紀50-60年代修建的。蘇聯在1989年解體前,上世紀80年代只修了2條線。我猜想大部分二戰後建設的線路是因為集體威權的體制原因。

7、有軌電車數量的多少大概也能暗示一個國家的強盛。看著頁面多的,一定是國家規模大、城市多;又或者歷史上曾經是暴發戶。而亞非拉區域,如果有二戰前的線路,那一定是萬惡的帝國主義殖民的結果,比如我們大連的201有軌電車、長春有軌電車、香港輕鐵,埃及目前想改造的亞歷山大線,還有印度1873年修建的加爾各答有軌電車,這是亞洲最早的有軌電車,比日本還早。

不少二戰後的有軌電車,實際上修成了獨立路權的輕軌,德國的有軌電車,其實大部分是類似市郊鐵路的S-B。

有興趣的夥伴可以一起把這些資料好好分析,應該能解釋,為什麼歐洲有這麼多有軌電車,而亞洲沒有那麼多有軌電車。

實際上,這就是歷史的慣性!今天的樣子都是昨天的選擇和努力,無論是城市還是我們個人。

-END-

主編:夏天

主辦單位:漢唐技術有限公司

承辦單位:漢唐資訊中心、杭州脈搏傳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