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被判死刑,她面見曹操“刀下救夫”|奇女子蔡文姬(五)

詩人故事NO.39

丈夫被判死刑,她面見曹操“刀下救夫”|奇女子蔡文姬(五)

出生於177年的蔡文姬,

一生三嫁,正青春被擄去匈奴蠻地,

為奴12載,後被曹操重金贖回,

歸漢後繼承父親的遺志,修史度過餘生。

她冷眼看待生死,悲喜,與榮辱,

睥睨著命運的手段,不抗爭,不反駁,

始終恪守著大家閨秀的淡定和優雅。

可真的如此嗎?

那些字字泣血的詩文,卻也告訴我們,

一個靈魂只有經歷過怎樣的凌遲,

才能那樣的無堅不摧。

一首《悲憤詩》,

就是一代奇女子蔡文姬的一生。

蔡琰《悲憤詩》第五段

去去割情戀,遄征日遐邁。

悠悠三千里,何時復交會。

念我出腹子,胸臆為摧敗。

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

城廓為山林,庭宇生荊艾。

白骨不知誰,縱橫莫覆蓋。

出門無人聲,豺狼號且吠。

煢煢對孤景,怛吒糜肝肺。

登高遠眺望,魂神忽飛逝。

奄若壽命盡,旁人相寬大。

為復強視息,雖生何聊賴。

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

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

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

1

壓抑著對幼子的思念,蔡文姬輾轉3000裡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縈的故鄉。

迎接她的卻是如廢墟一般的家門,昔日的城牆早已荒頹,廢墟上長出的樹木已然成為茂密的山林。曾經溫馨的蔡家故居野草已經齊牆高了,森森白骨淹沒在草叢中,周圍是死一般的寂靜,記憶中的雞犬相聞恐怕只能出現在夢裡了。

這幾句詩顯然與《十五從軍徵》有著異曲同工的荒涼和悲愴。這個時候蔡昭姬的心境怕是比那個80歲而歸的老兵有過之而無不及。她拋棄親子急趕幾千裡,掛念著的無非是常在夢中的笑言。即便是做足了物是人非的心理預期,但是這煢煢孤景依然給予滿懷期待的蔡昭姬最沉重的一擊。

真是荒唐,她所有的捨棄和付出在這一刻彷彿都成了笑話。這不是命運和她開的玩笑,對於蔡昭姬而言,命運對她從來都是刻薄的。

她第一次想到了死。

最終蔡昭姬沒有赴死,或許是幾千裡外的幼子讓她心存幻想,或許是想起了父親的教誨。飽有儒家大義的父親,對待生命從來都是慎之又慎,即便是鋃鐺入獄的時候,都想著用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屈辱去換取生存的權力。

是啊,那麼艱難的99步都走過來了,想必,這100步咬咬牙也就過去了。

我相信,那個站在山崖,迎著獵獵寒風意欲放棄生命的蔡昭姬,就在那一刻,迎來了她的涅槃。在生與死的抉擇中,她再一次成就了自己。她含著血淚,用淬火的靈魂,修煉那顆千蒼百孔的心,最終成就那一個讓世人敬仰百世的蔡文姬。

2

兵荒馬亂的社會環境下,門庭凋敝的孤女,想要一份安寧恐怕不容易。為了能給蔡昭姬的後半輩子一份安定,曹操給她指了一門婚事。

蔡昭姬歸漢的時候已經32歲了。兩漢時期為了鼓勵生育,甚至制定法律提倡女性早婚早育。西漢早期,對年齡在15-30歲之間的未婚女性徵收5倍於常人的人頭稅,可見當時的社會情況15歲結婚已經算晚婚了。據此推算,32歲的婦女已經大機率的擁有了祖母的身份。對於一個祖母級別的失節婦女,要想擁有一門體面的婚姻簡直是痴人說夢,低嫁已經是她最好的結局了。

當時曹操在北方開展如火如荼的屯田運動,任命了一大批的屯田小吏。這部分官吏不需要太多的學識和才幹,只需要忠心、踏實、本分,性質就相當於現在的村幹部。蔡昭姬的丈夫董祀就是其中的一員,在這樣一段政治婚姻關係裡,雙方地位顯然是不對等的。於蔡昭姬而言,他們雙方有著謬之千里的教養和學識錯位。於董祀而言,蔡昭姬的個人經歷讓他有些委屈和不甘,但是丞相開口,他無法拒絕。

3

兩個搭夥過日子的人,自是不用奢想情與愛了。就是這樣的婚姻,蔡昭姬依然是沒有安全感的。她說“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第三段婚姻讓她始終如履薄冰。

戰戰兢兢的幾年,她沒有等來拋棄或者背叛,但是卻等來了丈夫的殺身之禍。

“祀為屯田都尉,犯法當死,文姬詣曹操請之。時公卿名士及遠方使驛坐者滿堂,操謂賓客曰:‘蔡伯喈之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操曰:‘誠實相矜,然文狀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廄馬萬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騎,而不濟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

史書沒有交代董祀到底犯了什麼罪,在蔡昭姬的短小傳記裡,它濃墨重彩的描寫,更多的是要突出“文姬救夫”的剛毅和果敢吧,這顯然是因為符合傳統士大夫心目中女子賢惠和貞潔的要求。

其實,對於蔡昭姬而言,百般不如意的董祀,就是她沉浮於世的那塊浮木,浮木不在,恐怕她也沒有理由苟活於世了。這是她於命運最後的抗爭了,她不得不勇敢。

4

所幸,一個小小的屯田官,於曹操而言可有可無,所以,董祀可活。

文姬救夫是流傳千年的美談,但《後漢書》隨後所記載的片段,則是蔡文姬能夠真正載入史冊的佳話所在。

“操因問曰:‘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塗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餘篇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文姬曰:‘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於是繕書送之,文無遺誤。”

世人都知戰爭生靈塗炭,卻不知戰爭更大的惡果是導致文化典籍的摧毀。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宮裡的百世經典,若不是有夾壁藏書,恐怕我們現在也無以得見《尚書》和《禮記》等文化經典。

蔡昭姬歷經萬千磨難,終於迎來了生命中的高光時刻。她憑藉記憶,憶頌出了400餘篇經典文集,用父親教於她的一手漂亮書法,一一寫就。終是保留了父親的點點心血,終是以小女子的志氣,成就了有若大男子的偉業。

5

所有命運給予的謎題,也在這一刻揭曉。一生經歷的荊棘坎坷,都化成了生命中的熊熊烈火,讓蔡昭姬涅槃成為垂青史冊的蔡文姬。

家學淵源的蔡昭姬寫得一手好字,雖然她留存下來的書法是僅有兩句《我生貼》,但這14個字穩重端莊,娟秀飄逸,其草書運用自如,渾然天成,歷來受到書法名家的好評。“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就是《我生貼》的全部內容,它也是《胡笳十八拍》的起始兩句。

至於《胡笳十八拍》到底是否是蔡文姬所做,至今都沒有定論,數百年前,蘇大學士就以其內容的庸俗斷定這首詞曲是唐人續作。從其中用詞的蛛絲馬跡來看,蘇大學士的判定可行性較高。但從蔡琰遺留下來的書法來判斷,蔡文姬肯定寫過《胡笳十八拍》,只不過隨著魏晉南北朝長達數百年的兵荒馬亂,正稿遺失。唐朝時期,樂人們有感於她的事蹟,根據殘稿修補,最終成就了品格不高的《胡笳十八拍》。

悠悠古事,於我輩而言終究只是一時笑談。悠遠時空裡,早已沒有了蔡昭姬,只留下了高華古樸、流麗遒勁的墨寶《我生貼》,還有迷一般的才女傳奇。

悲之,嘆之,亦贊之!

【參考文獻】

《采菽堂古詩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

《先唐文學十九講》 李旭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年

《三國志》中華書局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