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禁了1000年的一座山,從唐朝開始禁止入內:違者斬立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中國的傳統文化源於自然,幾千年來產生了許多關於名山大川的的種種傳說。對熱愛旅遊或者爬山的現代人而言,只要山清水秀的地方就是好去處。

地處江西上饒與福建武夷山市交界處的銅鈸山,雖不如“三山五嶽”那般有名,也是一處風光旖旎的好所在。銅鈸山主峰遠看如銅鈸,由此得名。

歷史上銅鈸山又名“銅塘山”,從唐朝到清朝,封禁了千年之久,所以又叫“封禁山”。為什麼要封禁呢?原來,銅塘山區地勢險阻,在唐朝末期曾是農民起義的據點,所以朝廷下了封山令:進入者,斬立決。

中國封禁了1000年的一座山,從唐朝開始禁止入內:違者斬立決

封禁山的傳說

由於年代久遠,很多上饒人也不知道“封禁山”的故事。上饒在歷史上地名多變,因“山鬱奇珍”,遂有“上饒”之稱,唐朝時叫信州。唐朝末年,銅塘山被封禁後,留下了一個民間傳說。

唐朝建立之初,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開創了“貞觀之治”,其後雖然武則天一度取代了李唐皇權,但沒有發生大的兵亂,武則天臨終時,李唐宗室又重拾江山,唐玄宗李隆基年間還出現了難得一見的“開元盛世”局面。

隨後“安史之亂”擊碎了盛唐的繁榮。為了組織兵力平定叛亂,唐王朝不得已把軍鎮制度引入中原地區。結果各路藩鎮勢力坐大,相繼擁兵自立,你方唱罷我登場,除了京畿地區,大部分州縣朝廷已經無力掌控。

直到唐憲宗李純繼位後,一度削藩成功,實現了短暫的中興。唐憲宗死後,藩鎮割據死灰復燃,情況更為嚴重,加上宦官把持朝政,皇權被架空,局面越發不可收拾,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落第秀才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聲勢浩大,攻城略地,官軍一敗再敗。

中國封禁了1000年的一座山,從唐朝開始禁止入內:違者斬立決

後來黃巢的起義軍轉戰江西,攻陷了饒、信、池、宣等十五州。起初信州的饒知府還在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正值夏季,熱浪襲人,饒知府帶著一干親隨和衛兵,前呼後擁,來到銅塘山裡的山莊避暑。

山莊修得很氣派,亭臺樓閣裝潢考究,,還有一條溪水穿過園中,景色怡人。溪水清澈見底,饒知府仍不滿足,派人去銅塘山一帶物色年輕美貌的女子,陪他一起沐浴。饒知府打著給皇上選美的旗號,實際上是強搶民女,給自己選妾。

於是銅塘山的百姓倒了黴,誰家的女兒長得漂亮,官差不由分說就強行帶走了。山上有一個姓葉的老獵戶,膝下有一女兒,正當妙齡,生得明眸皓齒,如畫中人一般美麗。葉老漢已經給女兒找了個好人家,馬上就要辦親事。

當天一早,葉老漢提著弓揹著箭袋,上山打獵去了。按照當地的習俗,射到的獵物要給女兒用作陪嫁,獵物越珍貴越好,給女兒出嫁博個好彩頭。誰知葉老漢這天運氣不好,在山裡轉悠了半天,沒發現稱心的獵物。

臨近中午,葉老漢還是一無所獲,只好先回家吃飯歇息,午後再去射獵。

誰知葉老漢上山的功夫,家裡已經出事了。當時葉老漢的老伴、女兒和一個兒子在家,不多時,來了幾個官差,官差早知道葉家女兒貌美如花,一進門就說,奉知府大人之命,給皇上選美,讓你的女兒跟我們走吧。

中國封禁了1000年的一座山,從唐朝開始禁止入內:違者斬立決

葉家女兒當然不肯,再說她已經許配了人家,她的老母親跟官差解釋,對方根本不聽,強行帶走了葉家女兒,還把試圖阻攔的葉家兒子打翻在地。等葉老漢回家一看,老伴正哭得涕淚滂沱,兒子也受了傷,葉老漢氣得幾欲暈去,抓起一把刀就要去府衙評理。

這時,門外傳來嘈雜聲,只聽鄰居驚呼:“不好了,官差又來了!”葉老漢大怒,拔刀出門,要跟差人拼個你死我活。出去一看,果然有好多兵丁,葉老漢大踏步上前,正要拼殺,忽然聽見女兒的聲音:“爹爹,助手,他們是好人!”

葉老漢看見女兒在人群中,正納悶,女兒已經快步跑來,告訴他,這些兵丁不是官差,而是黃巢的起義軍。

原來,義軍已經開到了信州,知府的官差帶走葉家女兒後,半道上撞見一股義軍部隊,官差落荒而逃,葉家女兒得救了,義軍還派人護送她回家。葉老漢沒聽說過黃巢,但女兒被黃巢的人救了,自然十分感激他們。

當時義軍準備經銅塘山區開往福州,發現這裡山深林密,就留下部分兵力在山裡紮了營,並發動當地的百姓共同對抗官軍。在銅塘山避暑的那位知府大人聞報,也顧不上選美了,嚇得抄小道逃之夭夭。

官府懼怕義軍,不敢派兵進攻銅塘山,當地百姓過了一段無人侵擾的太平日子。但銅塘山的義軍奉命開往福州後,官軍就回來了,在銅塘山附近放了幾塊界石,說朝廷下詔,即日起封禁銅塘山,山裡的住戶立即搬遷,誰也不準進山,不準打獵、開荒,違者斬首示眾。

沒有義軍的支援,銅塘山的百姓無法對抗官軍,只好屈服了,以打獵為生的葉家也離開了銅塘山,但葉老漢對兒女們說,不管等多久,將來葉家一定要搬回來。

唐朝滅亡後,銅塘山被各朝代持續封禁,因此有了“封禁山”之稱。傳說中,葉家後人一直想搬回銅塘山,直到幾百年後,葉家人私自挪動了界石,搬回了銅塘山。

中國封禁了1000年的一座山,從唐朝開始禁止入內:違者斬立決

歷史上的封禁山

據《江西通志》記載,“銅塘山在府城南百餘里,險塞危峻,中產銅鐵,明正統七年,處州賊葉宗留等聚眾盜冶,十三年,永豐知縣鄧顒追捕遇害後,官軍討平之,遂禁冶。”

這裡說的是,銅塘山確實產銅鐵,明英宗正統七年,處州人葉宗留私自帶人進山開礦冶煉,後來發展為叛亂,當地官府派人追捕,卻打不過對方,連知縣都被殺了。於是官軍大舉出動圍剿,平息事端後,朝廷下令禁止開採山裡的銅鐵。

這和《明季南略》的記載略有不同,《明季南略》裡說,銅塘山方圓數百里,歷來是群盜聚集之處,山勢險隘,而且“地接龍脈”,歷朝歷代都禁止當地人在銅塘山區伐木或者放牧。但明英宗初年,朝廷派人進山伐木,興師動眾,一些地痞無賴混入其中,打家劫舍,當地老百姓不堪其擾,紛紛搬走了。

明英宗正統七年,大盜鄧茂聚眾數萬人佔據銅塘山,四出劫掠,官軍集中四個省的兵力圍剿,直到正統十四年才平定叛亂,於是朝廷下令銅塘山“照舊封禁”。

總之,銅塘山地處江西、福建、浙江三省交界處,地勢險要,自唐宋以來,“向為奸宄嘯聚之地”,所以明朝大臣和地方官府都贊成將銅塘山及臨近山區全部封禁,這確實有利於三省邊界的穩定,但是影響到了商業活動,也給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不便。

中國封禁了1000年的一座山,從唐朝開始禁止入內:違者斬立決

在明朝,屢次有人提議開放銅塘山區,但未能透過。《明史》記載,萬曆年間,江西稅官潘相上書請求解除銅塘山的封禁,以便伐木、開採石膏,但江西按察使吳達可極力反對,事情就沒了下文。

到了清朝,銅塘山區屬廣信府轄區,仍沿襲前代封禁之制。順治九年,朝廷有意撤銷禁令,開發銅塘山,於是派江西巡撫蔡士英實地勘察銅塘山的情況。明末清初戰亂之際,銅塘山曾被一股義軍當作據點,所以蔡士英認為取消禁令不妥,但他還是花了很長時間進山考察。

後來蔡士英上奏說,銅塘山區山深地險,開發價值不高,好木材也不多,不值得下大力氣開採。而且銅塘山歷代被封禁,一旦放開,勢必會招致大量流民,搞不好江西邊區的抗清勢力也會趁勢進入,給朝廷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順治帝認為蔡士英說得有理,下詔:“採木有害無利,以後不許妄請。”於是很長一段時間裡,沒人再提開放銅塘山。

實際上,各朝代封禁銅塘山,並不能完全杜絕起義軍或者流民進入,否則明朝時銅塘山區也不會有曠日持久的鄧茂叛亂。清朝也是如此,順治後期,贛東北的流民就經常以銅塘山為據點,和清軍對抗。

康熙年間,“三藩之亂”爆發後,朝廷用兵七八年之久,閩、贛、浙交界處亂成一鍋粥,盜賊蜂起,按下葫蘆起了瓢,廣信官府自顧不暇,銅塘山的禁令也就不起作用了。很多無家可歸的流民來到銅塘山,搭起簡陋的棚戶安家,多以種麻為生,史稱“棚民”。

中國封禁了1000年的一座山,從唐朝開始禁止入內:違者斬立決

“三藩之亂”平定後,“棚民”又成了官府頭痛的問題。因為棚民生存太難,經常下山抄掠,一味清剿也不是辦法。

雍正年間,兩江總督查弼納請求銅塘山解禁,有人反駁說,銅塘山如今已無銅可採,有名無實。棚民在山中已經造成麻煩,如果放開後盜賊盤踞山中,禍患更大。應該繼續封禁。雍正採納了後者的意見,對銅塘山封禁如初。

為解決江西等地的棚民問題,朝廷命令督撫選賢任能,恩威並用招撫棚民,將棚民中有文武才能的人加以錄用。

廣信府一位官員提出,棚民良莠不齊,居無定所,很多人還下山給當地人作僱農,不如將他們編入當地保甲,也就解決了麻煩。雍正帝非常贊同,嘉獎了上奏的官員。於是,包括居住在銅塘山區的很多棚民被編入保甲,銅塘山自此又恢復了封禁狀態。

雍正十二年,一位地方官仔細考察銅塘山後,寫了《會勘封禁山紀事》一文,文中提到,封禁範圍以銅塘山為中心,方圓三百餘里,大部分在江西境內;設隘口六處,有兵士駐守,三處在上饒縣,三處在廣豐縣,福建境內不設隘口。

這時的銅塘山只是禁止外地流民進入,如果是附近的窮苦百姓上山採藥、採摘野菜,把守關隘的汛兵也不多問。隨著地方上人口增多,為解決貧民的生計,官府逐漸放鬆了封禁。

朝廷並沒有宣佈開放封禁山,不過地方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些貧民得以進入封禁區開荒、種地,連銅塘山的深處也有了人煙。朝廷得知後,屢次下詔加大封禁力度,試圖將封禁區內的貧民全部遷出,還派人巡視,卻沒有多大效果。

清朝中晚期,銅塘山的封禁已是形同虛設。咸豐年間,一次咸豐帝在給內閣的諭旨裡說,福建、浙江、江西交界處有有銅塘山,久經封禁,並有汛兵巡查防守,但近年地方官府懈怠,封禁不嚴。該處地勢險阻,易滋生盜賊,自今而起,必須嚴格執行封禁,違者查辦。

儘管咸豐皇帝親自下詔加強銅塘山的封禁措施,也無濟於事,封禁區的居民不減反增。

中國封禁了1000年的一座山,從唐朝開始禁止入內:違者斬立決

千載禁令終結束

清同治五年,繼太平天國運動之後,福建崇安縣(今武夷山)又爆發了“齋匪”叛亂,聲勢不小。官府擔心義軍進入封禁山區,脅迫棚民加入,於是強令封禁區棚民搬出去,棚民們只好扶老攜幼,哭著搬離。

後來清政府意識到封禁已無意義,但沿襲已久,又不願明令解禁。朝堂上多次商議後,最終宣佈解除了銅塘山的禁令。據《廣信府志》記載,同治年間,當地官府深入銅塘山調查後,發現封禁區內的棚民已有800餘戶。棚民們開始編入保甲,過上了正常百姓的生活。

實際上,古代有很多封禁山林湖泊的情況,大都是為了保護漁獵資源,銅鈸山封禁的原因有所不同,但並不是個例。換個角度來看,我們現代人要感謝歷史上銅鈸山的封禁,無論如何,正因長達千年的封禁措施,銅鈸山的自然環境保護得極好。

銅鈸山主峰海拔1500多米,是上饒市廣豐區海拔最高的地方,清代詩人徐兆倫遊覽銅鈸山時留下一首詩,其中一句說,“兀傲東南第一峰,半開靈境白雲中。”如今的銅鈸山已成為江西著名景點,還是國家級森林公園。

銅鈸山景區的原始森林面積達3。6萬畝,有成片的名貴樹木,百年大樹隨處可見,還有十多萬畝毛竹林,自然資源非常豐富,山清水秀,宛如仙境,處處可入畫。到了夏季,銅鈸山更是難得的避暑勝地。

筆者認為,我們應該記住銅鈸山封禁的往事,原因無他,只為警醒我們保護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