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太原有座永祚寺,晉商都回過來,摸一件名叫“貝山”的寶貝

在我國境內,古塔古剎都不算稀奇,但是一直以來被人們廣泛關注的卻不多,而山西太原的永祚寺和凌霄雙塔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永祚寺年代不長,但是在明清時期卻聲名遠揚,所以一下做生意經商都人到永祚寺燒高香,並且還會摸一件寶貝……究竟是什麼樣的寶貝呢?下面,就讓小編來給您揭秘吧。

清朝的太原有座永祚寺,晉商都回過來,摸一件名叫“貝山”的寶貝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太原位於山西中部,在古代稱之為冀州,也是我國古代中的“九州”之一。考古研究表明,早在10萬年前的原始社會時期,在太原這片土地上就有人類開始繁衍生息,創作出了燦爛的原始文化。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從夏商到秦漢太原地區際會風雲,飛速發展,尤其是在漢代設幷州之後,這裡也就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比如李淵父子就從幷州起義,最終一統亂世建立了大唐王朝,並一直到明清太原都是富饒之地。新中國成了之後,專家們也對太原境內的文物古建展開了普查保護,其中有一座叫永祚寺的寺廟還十分有意思。

清朝的太原有座永祚寺,晉商都回過來,摸一件名叫“貝山”的寶貝

永祚寺位於太原市城郊的南山崗,據當地縣誌記載它始建於明朝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不過,雖然永祚寺和其他千年古剎相比還很“年輕”,但是在過去的四百多年間卻從未被毀壞,至今其結構也都還是明代建築。走進永祚寺,它包括寺院,塔院和碑院,其中寺院內的山門,大雄寶殿,禪堂和後殿等也都全部儲存完好,此外碑院內還收藏了200多件明清古碑,都頗具歷史研究價值。

清朝的太原有座永祚寺,晉商都回過來,摸一件名叫“貝山”的寶貝

最關鍵的是,永祚寺內還有“三寶”,其中第一寶是牡丹花,共計40多株不同品類的牡丹,如姚黃,魏紫,趙粉,豆綠和狀元紅等,合計也超過6000多株。另外,還有12株從明代就一直生長至今的牡丹,名叫紫霞仙,也是我國現存僅有的明代牡丹花,而且每年都生長旺盛。除了牡丹之外,還有第二件寶貝,即凌霄雙塔,其中一座叫文峰塔,另外一座叫宣文塔,它們也是明朝建築,並且也還是太原境內的“八景”之一,也更是太原市的地標建築和文化形象。

清朝的太原有座永祚寺,晉商都回過來,摸一件名叫“貝山”的寶貝

不過,雖然上文提到的兩件寶貝很難得,但和第三件寶貝相比卻還是有點小巫見大巫。據寺院內方丈介紹,這件寶貝現在已經不對外展示了,但是它的名氣之大卻還和古代一樣。眾所周知,山西是晉商的發祥地之一,在明清兩代很多晉商在太原一帶做生意,而他們幾乎每年都要前往永祚寺燒香祈福,同時還要摸一摸寺內的寶貝,甚至有些晉商寧願多捐一點香火錢,也有把寶貝拿在手裡把玩。其實,這件寶貝看起來很普通,就是一件比碗口稍大的石頭,但是石頭上卻長滿了密密麻麻的小貝殼。在古時,“貝”代表的就是貝幣,是一種貨幣,因此也衍生表示財富的含義,甚至還有人將這件寶貝稱之為“錢石”,摸一摸就能發財。

清朝的太原有座永祚寺,晉商都回過來,摸一件名叫“貝山”的寶貝

因此,很多晉商都慕名前往永祚寺,也讓該寺廟在過去的百年間一直香火鼎盛。另外,有關“錢石”的背後還有一段故事,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他從南走到北,發現北方百姓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於是就用大船從南方運了大量物資到北方,可是在運輸途中遇到水裡的蝦兵蟹將興風作浪,想讓大禹交出所有物資。於是,水裡的龍王就給了大禹一件寶貝,然後將寶貝投入河水中,瞬間就在河裡冒出一片高低,讓大禹將物資成功送到了北方。最後,這件寶貝又搖身一變成了一塊長滿貝殼的石頭,於是大禹就將它揣入了懷中……

清朝的太原有座永祚寺,晉商都回過來,摸一件名叫“貝山”的寶貝

對於這樣的傳說來說,雖然沒有科學的依據,但是也足以表明在人們的心目中,這件石頭具有逢凶化吉的寓意,因此也才備受人們的追捧。後來,專家們經過研究,發現這就是一件遠古時期的化石,上面的貝殼也就是當時的附著物,用碳14技術測定其年代也有1萬多年了,因此也算是一件“寶貝”。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件石頭,專家們也將其收藏在了永祚寺的地宮內,以避免陽光對它的影響,希望能永遠地儲存下去。

最近幾年,一件復刻的“錢石”又出現在永祚寺,據專家們介紹這也是為了保護傳統為文化,讓摸“錢石”也能一直傳承下去,也更加體現了當地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希望這塊神奇的石頭能為他們逢凶化吉。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寺廟》作者:喬志霞,出版社:中國商業出版社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劉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