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人格風景》之九:王彥和他的“八字軍”

《上黨人格風景》之九:王彥和他的“八字軍”

王彥和他的“八字軍”

——《上黨人格風景》之九

作者:

草 實

公元1127~1133年,即南宋建炎元年至紹興三年(金天會五年至十一年),有一支英勇的抗金義軍,開先活動在太行山區,後來轉戰於川陝地區。這支義軍有個鮮明的特點,其將士臉上都剌有“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字,所以,人稱“八字軍”。這支“八字軍”的首領和創立者叫王彥。

王彥,字子才,上黨人,生於1090年,卒於1139年。《宋史》中有《王彥傳》,載於《宋史》第三百六十八卷、列傳第一百二十七篇,全文約2000字。

據《宋史·王彥傳》的記述,王彥年少時就表現出了性情豪爽、喜歡讀軍事韜略類書籍的特點。他的父親根據他這個特點,把他送入了京城的軍事學校——弓馬子弟所。在學校經過考試,選拔為軍官,從最基層的低階武官——下班祗應做起,後來官至清河尉。這一期間,王彥曾經兩次跟隨北宋明將种師道赴西北與西夏軍作戰,立有戰功。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舉進攻北宋,直逼京城開封。危急之時,王彥慨然離家奔赴京城,自告奮勇請纓投身抗金隊伍討賊殺敵。次年,靖康之變發生後,趙構即位稱帝,大將張所出任河北西路招撫使率軍抗金。張所特別器重王彥的武藝和才幹,招為部屬,提拔為都統制。王彥受命帶領張翼、白安民、岳飛等十一名副將,率軍七千人,北渡黃河,與金兵作戰。渡河後,經艱苦奮戰獲勝金兵,收復了衛州新鄉縣(今河南新鄉)等失地,威震四周各郡。

《上黨人格風景》之九:王彥和他的“八字軍”

王彥所部的初步勝利,讓金兵誤認為是宋軍大兵到來了。所以,他們調集數萬大軍圍攻王彥軍,包圍圈圍了好幾層。此時,由於南宋朝廷內投降派作祟,王彥的直接上司、堅決主張抵抗金兵的大將軍張所已被貶逐嶺南,河北西路招撫司這個機構也被撤銷,王彥等人已成與朝廷沒有聯絡的孤軍。王彥自知寡不敵眾,又不可能有援軍,果斷決定突圍。

突圍中,各將領四散各處,相互失去了聯絡。王彥與一部分兵士轉移到了共城(今河南輝縣一帶)西山(太行山)中。收羅散兵站穩腳跟後,派遣心腹之人與太行山區山西、河南各路義軍聯絡、結盟,積蓄、壯大力量,以等待時機,再興殺敵滅賊之舉。

為了消滅王彥的部隊,金兵懸賞重金買王彥的人頭。為了避免遭到奸細的陰謀暗算,王彥不斷變更住所,有時一晚上要變更幾個睡覺的地方。部下們發覺了他的擔心,不知誰帶了頭,大家一個接著一個在臉上剌上了“赤心報國、誓殺金賊”八個字,向王彥表示耿耿忠心。王彥受到如此的感動和激勵,從而倍加愛護士卒,與大家更加同甘共苦。由此,將士更加團結互信,隊伍更加堅強。不久,其他各路義軍也紛紛靠攏,傅選、孟德、劉澤、焦文通等首領都表態聽從王彥的號令。一時間,所聯絡的義軍達到了十萬人以上,兵寨綿延不斷,分佈於方圓數百里。

王彥領導的八字軍在積極聯絡各路義軍壯大抗金力量的同時,抓住時機英勇出擊,給了當地金兵有力的打擊,致使金兵聞風喪膽,不敢與八字軍正面作戰。一日,金兵召集首領開會,研究派兵攻取王彥營寨,被指定帶兵出征的首領竟然“跪而泣曰”:“王都統寨堅如鐵石,未易圖也。”(《宋史》語)

《上黨人格風景》之九:王彥和他的“八字軍”

王彥一方面抓住時機襲擾、打擊、消滅金兵,鞏固和擴大陣地,一面制定了計劃,在山裡加緊練兵,積極做向金兵發起大舉反攻的準備。他還派人與朝廷內極力主張抗金的大臣取得聯絡,將他們的反攻計劃告知了東京留守宗澤,期望能與官兵協同共成大舉。宗澤得知他們的情況後,回信召王彥到京城碰面議事。王彥隨即率領萬餘兵馬渡河趕赴京城。到達京城郊區後,依照宗澤的命令,部隊駐紮在京城近郊,加入了保衛京城隊伍的行列。王彥將所率部隊交給留守司管理之後,隨即帶少量親兵進了京城,期望儘快促請朝廷確定反攻大計。

但是,當時軟弱的朝廷已經派宇文中虛為祈請使去與金人議和了。王彥找到把持朝政的投降派大臣黃潛善、汪伯彥等,竭力陳述黃河以北山西、河南等地廣大民眾和義軍奮力抗金、期盼朝廷大舉北伐的情勢,籲請朝廷響應民眾要求,發兵北伐抗金。但是,由於王彥的主張與朝廷議和的做法極不一致,對於他熱血沸騰的慷慨陳詞,朝廷不僅“降旨免對”,不予答理,還將王彥降為中下層軍官——武翼郎,從抗金名將宗澤的管轄範圍內調離出來,安排在屢有叛國劣跡的投降派將領範瓊手下做統領。王彥不恥於與範瓊共事,佯稱有病,請求辭去了官職。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任川陝宣撫使,領兵抵抗南侵川陝地區的金兵。王彥在張浚的舉薦下復出,擔任了前軍統制。再次帶領八字軍走向抗金前線的王彥英勇奮戰,但時間不長又因在富平會戰的決策上與主帥意見相左而受到冷落,改任利州路(今四川綿陽和陝西漢中一帶)鈐轄,後又相繼改任金州(今陝西安康一帶)、均州(今湖北丹江口一帶)、房州(今湖北房縣一帶)安撫使,曾任金州知州。其間參與大小戰役不計其數,僅《王彥傳》中有所記敘的,就有剿滅或挫敗叛軍桑仲、李忠、王闢、董貴、祁守中和偽齊郭振軍等戰役。鑑於這些戰功,紹興元年(1131年)冬,主帥張浚又委任王彥指揮和管轄商州(今陝西商洛一帶)、虢州(今河南靈寶一帶)、陝州(今河南陝縣一帶)、華州(今陝西華縣、華陰、潼關一帶)的抗金軍馬。紹興三年(1133年),在饒鳳關戰役中,王彥率部於金州一帶與企圖南進的金軍激戰,大勝金軍名將完顏撒離喝及偽齊將領周貴等部,使金州失而復得。

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王彥改任荊南知府兼歸州(今湖北秭歸縣一帶)、陝州(今河南陝縣一帶)和荊門縣(軍)、公安縣(軍)安撫使。在荊南知府任上,他根據戰亂時期農田大量荒蕪的實際情況,實施屯田政策,從四川買牛近兩千頭,讓官兵用於耕作,總共經營田地八百五十頃,改善了軍隊的給養。

《上黨人格風景》之九:王彥和他的“八字軍”

紹興六年(1136年)二月,在張浚的推薦下,王彥升任行營前護副軍都統制、軍府參謀官。六月,王彥率八字軍約萬人趕赴臨安(南宋都城、今杭州)。到達鎮江後,接朝廷旨令,王彥改任浙西、淮東沿海制置副使,八字軍駐紮於通州(今江蘇南通)料角。

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由王彥所派追捕逃犯的軍將,在追逃過程中與南宋名將解潛的部下發生了衝突,竟發生了兩軍士兵公開毆鬥的意外事件。由此,有人向朝廷檢舉王彥“軍政不肅”,要求削減其兩個等級的俸祿。王彥自己也內心不安,自請辭去了官職。二月,王彥改任地方官,任洪州觀察使,邵州(今湖南邵陽)知州。

紹興九年(1139年),王彥病死於任上,時年五十歲。

《宋史·王彥傳》結尾,對王彥作了大意如下的評價:王彥慨赴國難,組建義軍,“屢破大敵,威聲振河朔”,轉戰川陝,平反滅賊,屢建戰功,不僅義勇善戰,堪稱名將,而且,還居官清廉不貪私利。他的子弟跟隨他東征西戰,多有戰功,但他從不向上司報功,從不給予請賞。他去世之前,將自己的遺產時,不僅分給了自己的兒子,還分給了弟弟和侄子。

據《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五》記載,紹興七年(1137年),因部下與解潛部下“交鬥”的意外事件發生,王彥辭官之後,“八字軍”歸於另一抗金名將劉錡統領。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劉錡率“八字軍”頑強戰鬥,在順昌府(今福建昌縣)大敗完顏宗弼的金兵主力,以少勝多,取得了“順昌之戰”的最後勝利。

王彥英勇善戰、堪稱名將的事蹟,不僅集中反映在《王彥傳》中,也散記於《宋史》的其它有關篇章,而且,早於《宋史》的其它典籍也有記載。南宋著名史學家、《三朝北盟會編》的作者徐夢莘就在他的著述中,生動地記敘了王彥和八字軍在太行山時期的戰鬥情景。他還引用更早的典籍《遺史》的說法,對王彥的英勇善戰加以肯定:

《遺史》曰:“時金人銳意中原,特以彥在河朔,兵勢張甚,未

暇南侵。一日,虜帥召其眾酋領,俾以大兵再攻彥壘,酋領跪而泣曰:

‘王都統寨堅如鐵石,未易圖也!必欲使某將者,願請死,不敢行。’

其為虜所畏如此!”

《上黨人格風景》之九:王彥和他的“八字軍”

縱觀史籍對王彥的記載,作為軍事將領,他不僅是一位慨赴國難、忠義勇為、敢於擔當、不怕犧牲的勇士,而且是一位足智多謀、穩健持重的指揮者。從以下兩件事中不難明顯地看出這一點。

一是據《宋史·岳飛傳》所載,在建炎元年(1127年)推進新鄉戰役的過程中,王彥與部下岳飛發生了明顯的意見衝突。《岳飛傳》是這樣寫的:岳飛“從王彥渡河,至新鄉,金兵盛,彥不敢進。飛獨引所部鏖戰……遂拔新鄉。”一個“不敢戰”,一個“獨引所部鏖戰”,既突出反映了岳飛的英勇敢戰,同時也反映了王彥對這場戰役在打法上有與岳飛不同的主張和考慮。對於久經沙場屢建戰功並於國難當頭自告奮勇請纓報國的王彥來說,“不敢戰”不應該是膽怯畏戰、貪生怕死,其主張相對於岳飛的勇猛無畏來說,只是是在戰略戰術上更強調和傾向於周全和穩妥。事實上,這場戰役,雖然獲得了攻取新鄉之小勝,但立足未穩,轉眼即遭遇敵方重兵圍困。突圍後,不僅新鄉得而復失,而且將士傷亡潰散,近乎全軍覆沒。總體上說,這是一場失敗的戰役。假如這場戰役不發生岳飛不聽主帥節制而“獨引所部鏖戰”的情景,而是按照王彥更周全、更穩妥一些的主張行動,戰役的發展結局,就有可能會有利得多。當然,歷史不能假設。但從這一戰役可以看出,相對於年輕無畏、勇不可擋的岳飛來說,王彥更具有穩健持重的一面。

另一件事是發生在建炎四年(1130年)的富平戰役。富平戰役是宋金戰爭中的一次大規模會戰,是由南宋輕率集結重兵,倉促發動且在戰役指揮上恃眾輕敵的反攻戰,以南宋的大敗而告終。此戰決策過程中,以威武大將軍曲端為代表的反對派將領,力陳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劣勢,竭力反對發動大規模的反攻,主張採用游擊戰術,不斷襲擊、困擾敵軍,乘其困弊之時再一舉消滅之。主帥張浚不顧眾人反對,執意組織會戰發動反攻,並罷免了曲端的職務。王彥也是反對派中的一員,也因此遭到了排擠和冷落,並被降級使用。對富平戰役的態度,也可說明王彥在軍事上的智慧和穩健。

《上黨人格風景》之九:王彥和他的“八字軍”

王彥與岳飛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抗金英雄。他們生活於同一歷史時期(王彥比岳飛年長13歲),而且一起共過事。關於他們二人的關係問題,歷史上曾有各種傳說,歷代都有不少人關心。近年來,網上就曾有關於岳飛與王彥關係或嫌隙的討論。靖康之變發生時,王彥37歲,岳飛24歲。之後的一段時間內,二人生活戰鬥於同一部隊,岳飛曾是王彥的部下,王彥曾是岳飛的頂頭上司。這一時期是他們相互關係形成和發展的主要時期。據《宋史·岳飛傳》和《宋史·王彥傳》所載,當時,王彥受命帶領岳飛等十一名將領率七千官兵渡黃河北上。在攻取新鄉的戰役中,岳飛不服王彥的統一指揮,擅自帶兵出戰金兵,雖一鼓足氣攻下了新鄉縣城,卻招致更多金軍的大舉圍攻,從而導致王彥所部在不得不進行的強行突圍中傷亡潰散,新鄉也得而復失。此後,王彥和岳飛各自在太行山區打游擊。王彥鞏固了根據地,建立了“八字軍”,聯絡當地武裝,積蓄力量以圖再興抗金大舉。脫離王彥指揮的岳飛英勇轉戰,屢勝金兵,但因未建立根據地,糧草無繼,又投奔王彥求糧,曾被王彥拒絕。之後,岳飛奮勇轉戰渡黃河南下,投奔了宗澤統領下的南宋東京留守部隊。十年後,岳飛因轉戰各地、屢建奇功而官至節度使、招討使,加檢校少保,進封公候。而王彥雖也轉戰各地,戰功累累,但非岳飛可比。紹興六年(1036年)二月,朝廷曾任命王彥為襄陽知府、京西南路安撫使,而此時襄陽一帶正好在岳飛的管轄範圍之內,所以,“彥以岳飛嫌辭”(《宋史·王彥傳》語),遂改任他職。

有人說,王彥的的心胸似乎不夠寬廣,不該對同為抗金報國忠良的岳飛耿耿於懷。這種說法也許不無道理。但是,不應該忽略的是:當初岳飛違背上司王彥的號令擅自帶兵出戰的行為,按照當時的軍法規定,是當斬的死罪。王彥能夠對岳飛網開一面,不治其罪,應該說已經是足夠的寬宏大度了。否則,中國歷史上就不會有岳飛這個大名鼎鼎的抗金英雄了。由此,也可見王彥的善良仁慈。

【作者簡介】

草實,本名曹新廣,平順縣人,退休公務員,曾編著出版有《清水集》、《挑戰崇高——申紀蘭成功人生探秘》、《信念——申紀蘭逸聞逸事》、《草實雜論》、《平順舊志鄉賢名宦選介》、《平順美古詩文選注》、《足跡——(1949—2019)平順建設成果掠影》等著述,其《論申紀蘭的人格魅力》一文獲1998年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挑戰崇高——申紀蘭成功人生探秘》一書2005年被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和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評為“第四屆優秀婦女讀物”暨全國婦聯推薦作品(即陳香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