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漢的王莽,實施現代社會性改革,為何會被百姓摒棄?

西漢末年,土地兼併、奴婢和流民問題日益嚴重,激化了階級矛盾,封建統治受到威脅。國庫空虛、吏治腐敗、豪強兼併等問題使貧富分化加劇,另外,自然災害也使社會問題加重。

篡漢的王莽,實施現代社會性改革,為何會被百姓摒棄?

圖1

王莽禪漢的背景可從下面幾個方面分析

第一西漢外戚爭權的時代產物

西漢封建政權統治的多年間,帝王與外戚共同執政。呂雉在劉邦的成功中功不可沒,因而,呂氏戚族在後任帝王執政期間手握大權。

漢成帝時,王權早已旁落,王氏家族把持朝政大權,當時,王氏是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家族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地位顯貴。因而,生活奢侈靡亂,攀比之風盛行。 而此時,

王莽卻出淤泥而不染, 不僅生活簡樸,而且為人謙恭、勤勞好學,師事沛郡陳參學習《禮經》。

另外,他孝順母親,尊老愛幼,在外好結交賢人異士,是當時遠近聞名的道德楷模,聲名遠播。而漢哀帝又排斥王氏,重用丁、傅氏家族,其實實際上也只不過是外戚家族間的權利博弈罷了。

篡漢的王莽,實施現代社會性改革,為何會被百姓摒棄?

圖2

第二社會矛盾的激化

首先,戰爭後的西漢,人口稀少且生產狀況不佳。

漢惠帝時,宰相把道家思想應用到政治方面,不干涉人民的生產,減免人民賦稅,從而增加人口、發展生產的目的,史稱 “黃老政治 ”。

在此以後,漢朝社會在這基礎上逐漸繁榮,但同時貴族和地主也開始大量兼併土地,使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隸。

其次,西漢後期,政府財政收入銳減,政府實力受到削弱,朝廷強臣和地方割據勢力突出,難以維持統一的政治局面。

第三,王莽在漢朝一向提倡的儒家形象中佔優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社會思潮起到了助力王莽奪權的作用。

最後,王莽周密的計劃。王莽擅長造勢,籠絡人心、權利爭奪。

篡漢的王莽,實施現代社會性改革,為何會被百姓摒棄?

圖3

後來,漢哀帝去世,漢平帝時期,

王莽擔任司馬將軍並輔佐政治,後稱帝,改國號為新。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和階級矛盾,王莽進行改革

王莽新政的主要內容

新朝建立後, 他制定眾多新的社會政策。主要有:

一、私有土地國有化。在土地方面,實行古代的井田制。

二、對農民現有土地再分配。政府為失去土地的農民分配土地。

三、廢除奴隸制度。為減少相對應的奴隸數量,頒佈法令明令禁止奴隸交易。

四、強制遊民勞動,強制無業遊民勞動並實施相應的懲罰。

五、中央政府部分商品強制公有和貨幣、自然以及礦產資源由中央掌控。將原本強權階級以及富豪所擁有的鑄幣的權力取消,中央政府進行統籌發行。

頒佈法令取消原本私售酒、鹽、鐵器等物品的權利,同時,自然資源及礦物資源全部國有。

篡漢的王莽,實施現代社會性改革,為何會被百姓摒棄?

圖4

六、實施一定的貸款制度。

譬如,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可以向中央機構貸款,並且歸還本金即可,不需要繳納任何利息。

七、中央機構管控經濟。

中央政府控制物價,阻止商人掌控市場。由政府照成本購買日用品,防止供過於求的危害,反之,在此以後商品由政府賣出,防止商品物價過度上漲。

八、完善納稅政策。

所有工商業按照收入的 10% 的所得稅上交中央政府,貸款以及控制物價的資金週轉由政府利用此項收入進行。

篡漢的王莽,實施現代社會性改革,為何會被百姓摒棄?

圖5

王莽失敗的主要原因

(一) 新型政策引發民眾不滿

最初,王莽執政期間頒佈了一些違背客觀規律的改革政策。例如“王田制 ”,實行井田制,收歸全國土地國有並重新分配。當時,王莽本意在於急切的解決土地兼併問題,本身的出發點很好,但無奈於此項改革政策與漢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規律嚴重不符,這就預示著王莽改制註定失敗。

最後,政府不僅沒有實力兌現無田農民可以依照律法得到分配土地的承諾,並且危及到了官僚地主階級的利益。另外,改革的幣制竟退步到被歷史淘汰的原始貨幣,不僅違反貨幣的發展規律,而且阻礙了貨幣流通。

篡漢的王莽,實施現代社會性改革,為何會被百姓摒棄?

圖6

其次,王莽改革因為操之過急,採用了一些不恰當、過頭的政策措施而損害大部分人的利益,導致改革缺乏支援,喪失民眾與社會基礎。

例如,將奴婢改為 “私屬”,並明確禁止奴婢交易,此項政策原本是要制止奴婢數量的繼續增多,消除當時社會上日益嚴重的奴婢交易問題。

但此項政策不僅遭到了蓄奴家族的反對,也遭到了失地之民的反對,此項政策禁止奴婢交易買賣,不僅觸犯了官僚階級、豪富勢力的利益,同時又使得失去土地的農民沒有了賣身為奴的生存之路。

最後,王莽還採取行政措施, 對不恰當的改革政策強制實施,引起民眾的不滿。例如,幣制改革政策中以小易大,以輕換重的不合理比值,盜鑄私錢橫行。

而之後,又只得實行一系列酷刑強行禁止。

篡漢的王莽,實施現代社會性改革,為何會被百姓摒棄?

圖7

但是,強制實行的政策對於經濟規律作用十分微弱。因此,強制實行的政治措施依然敵不過經濟的發展規律,民間呈現出混亂的狀態。因此,可想而知理想的的改革措施沒有到貫徹落實,不符合社會現實的改革政策又引發了社會的混亂。

(二) 王莽極其不恰當社會外交政策

漢朝的匈奴等邊境附屬國統治者起初早已臣服於漢朝,他又將由這些地方起初統治者的 “王”降到“侯”,不僅如此,他還收回以及損壞了“匈奴單于璽”,並同時用“新匈奴單于章 ”予以替代等不恰當措施,導致邊境各附屬國意見不斷,拒服新朝,因而導致邊境戰爭糾紛接連不斷,人民苦不堪言。

(三) 天災黃河改道

新朝建國三年,在魏郡地帶,黃河決口突然改道,突如其來的黃河水災氾濫極其迅速兇猛,沖刷毀滅的嚴重程度,受災的地區面積,比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水災都要迅速兇猛。這無疑又是本來岌岌可危的王莽政權又一致命打擊。

篡漢的王莽,實施現代社會性改革,為何會被百姓摒棄?

圖8

沖刷決堤的黃河水氾濫所到之處, 使大量民眾變成災民。災民流離失所到外地,變成流民。 流民又因為沒有糧食,變成饑民。饑民為了生存,造反起事, 變成“暴民”。暴民的數量增多之後就成了起義軍。後來,各地農民紛起反抗,聚集起義。

(四)王莽本人性格因素

第一,一味思古,脫離現實

。 在他改革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是以復古為己任,盲目思古,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最後導致改革的失敗。他不僅盲目思古,更盡全力復古,甚至於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都要遵從歷史典籍,過於思古追古,並不是改革家的思想態度。

王莽幼年家境貧窮 ,因而幼時他勤勞努力,早年時,師從著名儒家學者陳參,學習“禮經”,認真學習儒家學說的經典,這就導致他成了一名盲目頑固的儒家學者。

新朝建立後,受儒家極度理想主義思想的影響,他對先前的儒家學者們所敘述的理想境界十分憧憬。首先,由於土地兼併社會狀況的惡化,他推行實施“王田制 ”,實行井田制,收歸全國土地國有並重新分配。

篡漢的王莽,實施現代社會性改革,為何會被百姓摒棄?

圖9

當時,王莽本意在於急切的解決土地兼併問題,本身的出發點很好, 但無奈於此項改制政策與漢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規律嚴重不符,這就預示著王莽改制註定失敗。最後,政府不僅沒有實力兌現無田農民可以依照律法標準收田的承諾, 並且危及到了官僚地主階級的特權與利益。

王莽十分執著於從儒家禮教,形式的完善,因而,不僅沒能抑制嚴重的社會危機,反而使社會危機進一步加劇,

他還曾根據《周禮》,帶領眾多大臣到長安南郊哭訴。

由此可以看出,王莽就是復古主義的典型代表。

第二,性格狂妄,不重改作。

他喜歡逞威風,追求虛名,對改革中的困難與問題沒有正確估計,因而,許多措施只是侷限於法令的頒佈,也有很多是半路夭折。例如幣制改革,他曾先後四次改幣,五次修改貨幣的法令。

第三,自傲自大,盲目自信。

王莽過度自信,自始至終都認為他的法令是十分完美的,所以沒有正確對待忠言直諫者。王莽在漢朝時,聲名十分優秀,甚至於皇帝、太后都讚賞有加,百姓、士大夫的讚美更是滔滔不絕

篡漢的王莽,實施現代社會性改革,為何會被百姓摒棄?

圖10

這也就導致王莽在改制中過於自信,固執己見,不納諫。因而,後期王莽身邊之人,大都是阿諛奉承的小人。

結語:

王莽改制的失敗,固有其歷史必然性,代表大地主,豪權勢力的利益,他對各方面思想都停留在董仲舒思想中。在改革期間,沒有建立起一個高效率的中央領導決策機構,使新制不能正常進行;同時沒能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政策的適應性。盲目的套用使得一些起初有利於人民的政策變了性質,又或者是半途而廢、未能貫徹,沒有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援。

參考文獻:《細說王莽》

《王莽發跡史》

《王莽的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