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朝武狀元后代,靠著狀元府祖屋過活,無兒無女只能乞討為生

對於不少人來說,祖上要是有狀元出身,也是一件頗有身份地位的事情,畢竟這象徵著實力和榮耀,而大部分狀元的生活,只要不犯什麼大錯,也是無比優渥,至少能夠有個地方官噹噹,更是能夠福廕子孫後代。

然而在鞏義市河洛鎮官殿村明月坡,一位清代狀元的後裔,卻過著格外不同的生活,他靠著狀元府祖屋過活,無兒無女只能靠乞討維生,此人的名字,叫做牛師靜,一切是怎麼回事情呢?

他是清朝武狀元后代,靠著狀元府祖屋過活,無兒無女只能乞討為生

1833年,汜水縣的明月坡,鄉親們正在敲鑼打鼓,共同歡慶,原來在這一年,村子裡的年輕人牛鳳山,憑藉高超的武藝,過關斬將,成功奪得了狀元頭銜。

要說這個牛鳳山奪魁的路程,也是頗為不容易,從小家境貧寒的他,跟著叔叔苦練武功,後面練就了用彈弓百步穿楊,盤中取果的絕技,到了27歲那年,牛鳳山在周圍險峻借錢,進京趕考,沒有任何身份背景的他,竟然一蹴而就,中一甲第一名。

他是清朝武狀元后代,靠著狀元府祖屋過活,無兒無女只能乞討為生

道光皇帝龍顏大悅,更是將牛鳳山授予了頭等侍衛的稱號,賞賜進士及第,封為武功將軍,好不光輝自在。隨後牛鳳山來到甘肅擔任武將。

然而到了咸豐期間,隨著黃河水災氾濫,汜水縣民眾沒有土地可以耕種,有的人淪落到了賣妻鬻女的地步,此時已經退休的牛鳳山,好不著急,他上書奏明朝廷災情,豁免當地稅賦,讓不少百姓得以生存,而牛鳳山的兒子牛瑄,也是十分整齊,在同治年間考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任。

他是清朝武狀元后代,靠著狀元府祖屋過活,無兒無女只能乞討為生

牛家人在鄉期間,攜弱扶貧,與人為善,身世顯赫,成為了當地有名望族,而牛鳳山也修築了一所豪華的狀元府,在兒子的基礎上,宅邸不斷的擴建,有著數十間屋子,正對二龍山,還在山邊開鑿了幾個窯洞。

隨著一百多年過去,牛家隨著局勢變化,卻是逐漸衰落,一些牛家人也是紛紛離開了故鄉,去外邊尋求發展的機會,而這所豪華的狀元府,同樣是逐漸的衰敗和損毀,只剩下牛瑄手書“留餘”匾額,似乎在提醒著人們昔日的光輝。

他是清朝武狀元后代,靠著狀元府祖屋過活,無兒無女只能乞討為生

而牛師靜,正是牛家的當代傳人,此時狀元府的房子,已經大多衰敗,他只能靠著祖屋內一件破窯洞生活,由於月明坡交通困難,大部分村民,早已經移居到了山下的村莊居住,他們也曾經試圖勸說牛師靜搬下來,這名狀元后代,卻怎麼說不同意。

他是清朝武狀元后代,靠著狀元府祖屋過活,無兒無女只能乞討為生

根據當地人回憶,牛師靜在困難年代,受到了精神創傷,因此不願再搬到別的地方,而他無兒無女,更沒有工作,生活十分困難。

他是清朝武狀元后代,靠著狀元府祖屋過活,無兒無女只能乞討為生

平日以來,牛師靜會下山向村民乞討食物,他為人隨和,卻拒絕金錢方面的施捨,也不同意村子裡為他繳納地堡的補貼,說是讓這筆錢去捐給更困難的人,因此牛師靜也獲得了一個外號:“牛濟公”。

面對媒體的鏡頭,牛師靜也表現出了豁達的人生觀念,認為無需積累錢財,他不少衣服,都是自己縫補,然而牛師靜也覺得有些對不起先祖,無法維持其這一座龐大的磚瓦木房,讓人感到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