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叛唐:為後來節度使之制奠定了基礎

契丹叛唐:為後來節度使之制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唐朝設定松漠都督府、平定契丹

前因

唐朝設定松漠都督府

:648年,唐朝設定松漠都督府,安置歸附唐朝的契丹部落。

契丹叛唐:為後來節度使之制奠定了基礎

▲松漠都督府遺址

後果

平定契丹

:700年,武則天用降將李楷固、駱務整攻打契丹餘部,將契丹平定。

契丹叛唐:為後來節度使之制奠定了基礎

▲契丹族

過程始末

一、契丹部落遭受了饑荒

公元696年,歸附於唐朝的契丹部落遭受自然災害,契丹酋長李盡忠向營州都督趙文翽(huì)求援反被辱罵,李盡忠和部下孫萬榮率軍入侵營州等河北地區,最終失敗。

契丹人本來生活的挺安穩,但因為這一年自然環境惡劣,契丹部落遭受了饑荒。契丹酋長李盡忠向營州都督趙文翽求助,趙文翽看不起契丹人,不僅沒賑濟契丹難民,還對李盡忠大加辱罵。契丹部落在酋長李盡忠的帶領下,決定攻擊營州。

契丹叛唐:為後來節度使之制奠定了基礎

▲武則天畫像

二、李盡忠打敗唐軍

李盡忠率領的契丹部隊來到了營州城外的黃麞(zhāng)谷,趙文翽見狀也率軍出戰,由於契丹部落驍勇、騎兵強大,還帶著對營州都督趙文翽的憤恨,很快打敗了唐軍。

營州都督趙文翽在戰鬥中被殺死,李盡忠攻陷了營州城,還俘虜了營州的唐朝官吏數百人。

李盡忠佔據營州後,為了團結更多的遊民部落,自稱“無上可汗”,並任命他的大舅哥孫萬榮為大將,四處搶劫掠奪,補充契丹軍隊的後勤物資。

物資積累充足後,李盡忠又率軍繼續向營州東北方向的祟州進攻。武則天聞訊,派出了以張玄遇、李多祚等為首的二十八位大將率軍前往崇州,剿滅契丹叛軍。

不久之後,張玄遇和李多祚率軍到達去營州的必經之地黃麞谷。李盡忠常年在此活動,早就在山谷附近設好埋伏,只等唐軍入甕。

契丹叛唐:為後來節度使之制奠定了基礎

▲契丹人畫像

三、武則天下令剿滅契丹

為了讓唐軍中計,他又故佈疑陣,派些老弱病殘計程車兵佯裝迎敵,還故意把老牛和瘦馬扔在路旁,從而讓張玄遇和李多祚相信,契丹軍對其實不堪一擊。

遠道而來的張玄遇和李多祚果然中計,在短暫交鋒後,他們率軍衝進黃麞谷,可他們沒想到,唐軍在山谷中被契丹伏兵殺得措手不及。

山谷地勢險要,無數將士被擠下懸崖摔死,張玄遇在戰鬥中被契丹軍隊俘虜,李盡忠大獲全勝。

但李盡忠的好日子並不長,不久之後,李盡忠因病去世,他的大舅哥孫萬榮接替了可汗的位置,同為北部強大遊牧民族政權的突厥趁虛而入,突然偷襲契丹營地,擄走了李盡忠和孫萬榮的部分親眷。

武則天不甘心營州戰敗,再次徵召了十八萬軍隊,任命將軍王孝傑率軍北上,希望能夠和突厥聯手剿滅契丹,安定唐朝東北的邊境局勢。

契丹叛唐:為後來節度使之制奠定了基礎

▲唐朝騎兵劇照

四、王孝傑戰死疆場

王孝傑是唐朝名將、屢立戰功,曾經征討吐蕃,收復西域四鎮。但契丹方面也不肯示弱,契丹新可汗孫萬榮迅速重整兵馬,兵鋒直指河北,和唐軍在東硤石谷(今河北遷安東北)相遇。

孫萬榮見唐軍來勢洶洶,仍然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唐軍主帥王孝傑見契丹軍隊一戰即潰,率領精銳部隊緊追孫萬榮,結果孤軍深入,王孝傑戰死疆場。

契丹叛唐:為後來節度使之制奠定了基礎

▲唐平契丹之戰

唐軍的戰敗,給了契丹在東北地區稱霸的希望,但孫萬榮沒想到,突厥人給了自己致命一擊。和武則天聯合作戰的突厥騎兵,趁孫萬榮南下河北後方空虛之時,抄了孫萬榮的後路,不但搶劫了契丹的新城,還擄走了大量的人口和糧草物資。

突厥襲擊成功後,還派人告訴孫萬榮後方被劫的訊息,以此動搖孫萬榮的軍心。唐軍也重振旗鼓,和突厥軍隊前後夾擊,把撤軍中的孫萬榮打得大敗。走投無路之下,孫萬榮被自己的部下所殺,他的頭顱被砍下來獻給了唐軍。

契丹叛唐:為後來節度使之制奠定了基礎

▲王孝傑

結論

契丹叛唐,表明唐朝東北地區政治局勢日趨複雜,邊境遊牧民族侵擾日益嚴重,為後來唐玄宗時期解決東北防務,實行節度使之制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三》《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