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天才與人才,就只差一個二字!盤點那些天才的得與

話說“天才”與“人才”,就只差一個“二”字,因此“人才”很精,而“天才”就總是有些“二”。

這段“雷人”的網路笑話雖然有些誇張,可是也反映出了一些神奇的現象。那就是在某些領域能力非常突出的人,都或多或少有異於常人之處。

在普通人眼中,這些人是另類的,甚至有些瘋癲痴狂。

【人物】天才與人才,就只差一個二字!盤點那些天才的得與

“天才”的得與失

傑克·倫敦,美國作家,代表作《野性的呼喚》《白牙》等。1916年,他死於服用過量麻醉藥品,時年40歲。

【人物】天才與人才,就只差一個二字!盤點那些天才的得與

9歲的傑克·倫敦和他的狗

史蒂芬·茨威格,奧地利作家,代表作《象棋的故事》《一名陌生女子的來信》等。1942年,他與妻子一起服用鎮靜劑自殺,時年61歲。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美國作家、記者,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太陽照常升起》《喪鐘為誰而鳴》等。1961年,他在家中開槍自殺,時年62歲。

【人物】天才與人才,就只差一個二字!盤點那些天才的得與

晚年海明威

川端康成,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代表作《伊豆舞娘》等。1972年,他用煤氣自殺,時年73歲。

梵高,荷蘭畫家,代表作《向日葵》(系列油畫)等。1890年,他用手槍自殺,時年37歲。

海子,原名查海生,中國當代詩人,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等。1989年臥軌自殺,時年25歲。

張國榮,中國香港歌手、演員,深受粉絲們愛戴。2003墜樓自殺,時年46歲。

……

他們都是在各自年代、各自領域中才華橫溢的佼佼者,卻彷彿受到某種詛咒,常常和抑鬱、煩悶等消極、負面的情緒如影隨形。無處宣洩的他們,只能以各自的方式了結此生,留下無數惋惜與遺憾。

如果把“天才”看作一筆財富,那麼以上這些人是先得後失。還有一些人,是先失後得。在中國武漢,有一位名叫舟舟的音樂指揮家。1978年,他出生後就被告知是不可治癒的中、重先天愚型患者。舟舟失去的是正常人的智力,卻得到了與生俱來的音樂指揮能力。

在國外也有很多類似的案例。一些人在一定歲數或者頭部偶然受傷之後,突然變得對繪畫、音樂等十分痴迷,而且性情也有所改變。

造成這些神奇謎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大腦中的“顧此失彼”?

面對這樣的未解之謎,人們似乎很難找到答案,不過人們一直在努力地追尋著真正的原因。

研究發現,腎上腺能分泌一種叫脫氫表雄酮的甾體激素。它在人體內含量越低,人就越容易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可是消極情緒為什麼能影響人的藝術創造力,目前還無人得知。

【人物】天才與人才,就只差一個二字!盤點那些天才的得與

梵高的《花瓶裡的十二朵向日葵》(1888,現藏於德國慕尼黑新美術館)

關於腦損傷,個體大腦的某個區域受傷後,他的藝術創造力卻出乎意料地提高。有人假設,可能是由於左側顳葉前部的損傷減少了對大腦視覺或者音樂相關腦區的抑制,從而增強了藝術的興趣和創作。大腦的顧此失彼,可能是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

顳葉是人類大腦的一部分,是影響視聽、言語與記憶的器官。在國外的一些案例中,人們透過對患者腦部的核磁共振掃描後發現,這些患者的顳葉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病變、退化與萎縮。可這些並不能成為科學鑑定中的直接證據,都是一些個例,並不能代表全體。

因此,大腦是否會因為“顧此失彼”而使人突然對藝術產生興趣,還有待進一步的檢驗。

【人物】天才與人才,就只差一個二字!盤點那些天才的得與

大腦構造簡圖

以上,似乎可以總結出,“消極情緒”“腦損傷”與“藝術創造力”的關係是此消彼長。可是“藝術創造力”這個概念實在是過於抽象、難以捉摸。換做是你,會如何看待“天才”的得與失?你會選擇做一名“天才”,還是一名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