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鼓鳴冤,那面鼓叫登聞鼓

在古裝電視劇中,常常會出現擊鼓鳴冤的情景,那面鼓叫登聞鼓。登聞鼓懸掛在朝堂之外,當百姓遇到冤情或有要案向朝廷申訴的時候,可以擊打這面鼓,就此形成訴訟。據史學家考證,登聞鼓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晉書》中出現過關於登聞鼓的記載。從晉朝到隋唐時期,百姓可以隨時敲擊登聞鼓申冤訴訟。到了宋朝,朝廷對敲擊登聞鼓有了細緻的規章制度。

擊鼓鳴冤,那面鼓叫登聞鼓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之後,保留了唐朝的官場制度,登聞鼓也被一併保留下來。到了北宋淳化年間,朝廷成立了一個部門叫“鼓司”,由專人負責管理登聞鼓。到了北宋景德年間,鼓司改稱登聞鼓院,負責處理百姓冤情。宋真宗覺得,想要締造一個繁華盛世,一定要廣開言路。所以登聞鼓院成為他了解民間疾苦的“視窗”。據說當時登聞鼓院的門口,人聲鼎沸,摩肩接踵,處處都是有申訴的百姓。官員的車馬路過登聞鼓院只好下馬步行,才能透過。

擊鼓鳴冤,那面鼓叫登聞鼓

面對這種略顯混亂的局面,宋真宗決定透過設立一系列的制度,讓登聞鼓發揮最大的作用。不能有什麼事情都去敲擊登聞鼓,這樣會造成遇到大事時處理不及時。不久之後,宋真宗下了一道詔書,其中明確規定了登聞鼓院的職責。其一,擊打登聞鼓可以鳴冤;其二擊打登聞鼓可以舉報朝中官員的違法之事。這樣一來,民間百姓遇到其他法律方面的問題,就沒有必要再去擊打登聞鼓了。即便是擊打了鼓,不相關的案子也會轉到其他衙門。

擊鼓鳴冤,那面鼓叫登聞鼓

北宋初年,皇帝對敲擊登聞鼓上報的案件特別重視。有一個叫徐士廉的讀書人擊鼓鳴冤,舉報宰相李昉在負責科舉考試期間有舞弊、瀆職行為。趙匡胤順著這個舉報一路查下去,果真發現了問題。趙匡胤將落地舉子組織起來,進行了加試,從中選出了一批人才。天下百姓覺得擊打登聞鼓果真有效果。

擊鼓鳴冤,那面鼓叫登聞鼓

封建社會的統治者設立一面登聞鼓其初衷是好的,想要在民間和朝廷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可以直接聽到百姓的聲音。不過,封建帝王對權力的迷戀與執著,導致他們最終還要維護自己的利益,無法完全正視百姓遇到的種種壓迫。

到了南宋時期,登聞鼓已經形同虛設,成了一種粉飾朝廷體恤百姓的工具。到了後世的有些朝代,竟然規定要想擊打登聞鼓先要受刑,擊打登聞鼓必須要滿足一系列的諸多條件。此時,登聞鼓已經徹底成了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