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代的布政使,究竟是多大官?不只省長那麼簡單

布政使開始設立於明初朱元璋時期,一開始是名副其實的省長。然而,隨著巡撫和總督的定製化,布政使開始慢慢變了質。

明清時代的布政使,究竟是多大官?不只省長那麼簡單

一、行省制度和承宣布政使司

朱元璋在各省設立布政使這個官職的初衷,是要實行地方分權。

在我國曆史上,地方行省制度形成於元朝,為了管理遼闊的疆域,元廷廢除了原來的路州府的制度,設定了行中書省作為地方最高行政區劃。意思是行動的中書省,簡稱行省。

行省的職權非常廣,凡境內事務都歸他管,軍政一把抓,因此行省的長官平章政事(或左右丞相)權力就非常的大了。朱元璋就曾任江南各省平章政事、左丞相,對此相當瞭解。

明清時代的布政使,究竟是多大官?不只省長那麼簡單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沿襲了元朝的地方行省制度,在全國設定了13個行省。然而,同時朱元璋卻不準備沿襲平章政事或者行中書省丞相的官職。

為什麼呢?因為權力太大了。

中央被分權之後,皇權已經相當的霸道了,那麼,在地方上,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做,防止藩鎮割據呢?

這事宋朝已經有先例,因此朱元璋做起來是輕車熟路。

朱元璋宣佈,平章政事事務太繁雜了,朝廷不能讓他一個人那麼累,因此,在每個省設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互不統屬,分別負責境內的行政、司法和軍事。

而其中,承宣布政使司的長官就叫做布政使,俗稱藩臺、藩司,秩正二品,後降為從二品。即使如此,朱元璋還是不放心,後來又規定一個省設定兩個布政使。明宣宗年間,正式定為全國13個布政使,與六部並重。

也就是說,布政使就是管一個省的行政事務,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省長職權還是相當大的。

明清時代的布政使,究竟是多大官?不只省長那麼簡單

二、名不副實的省長

然而後來,布政使越來越不吃香了。

因為巡撫和總督產生了。

為什麼呢?因為三權分立,雖然沒人能夠一手遮天了,但一旦遇到點什麼事,又相互扯皮,導致事情做不好,特別是遇到流民問題、叛亂等等重大事件。

明廷沒辦法,便派出巡撫暫時領導當地一切軍政事務,統一排程指揮。布政使的職權開始受到削弱。

由於巡撫並不屬於地方官,而是中央官員,屬於臨時委派節制三司。因此,巡撫在時,布政使屬於名不副實的省長;巡撫走後,布政使又可以成為地方行政一把手了。

明清時代的布政使,究竟是多大官?不只省長那麼簡單

明中後期,流民問題變得廣泛而頻繁,因此巡撫逐漸成為常制,甚至還經常設定節制多省的總督,在巡撫總督的壓制之下,布政使逐漸成為了名不副實的省長。

三、省政府辦公廳主任

這種名不副實的現象,沒有維持太長的時間,但對於布政使來說,卻未必是好事。

清延明制,順治初,全國分為18個省,除江蘇設定兩個布政使以外,其餘各省設1人,全國共19個布政使,仍然是一省行政最高長官。

然而,與明朝不同的是,清廷的巡撫和總督很快就成為定製,而布政使也就成為了巡撫的屬官,不再是一省最高行政長官。

與此同時,布政使也就正式結束了名不副實的省長時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省政府辦公廳主任。

明清時代的布政使,究竟是多大官?不只省長那麼簡單

小結一下,布政使是明朝初設,明中前期差不多等於省長,一省最高行政長官;明中後期逐漸被巡撫總督所壓制,是名不副實的省長;清朝巡撫總督成為定製,布政使也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省政府辦公廳主任。

這官有多大,就這麼回事。

文/子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