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奇謀能實現嗎

經常看三國的朋友都有這麼一個遺憾,如果諸葛亮在北伐中採用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會不會就產生不同的結果呢?甚至就真的能克復中原了呢?雖然說歷史不能假設,影響的一個事件結果的因素也很多,但我們討論一個問題,如果最後永遠得到的是模稜兩可的結果,那就沒必要去討論它了。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子午谷奇謀的真實性, 歷史上對這件事的記載主要有《魏略》和《三國志》。《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就是從《魏略》中演繹而來。而《三國志》的記載是“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之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魏略》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我認為《魏略》記載不可信,這一點現在幾乎是達成了共識的,兩種記載的區別主要在兩點,一是在兵力上,二是在偷襲的物件上。魏略記載的兵力是5000人,偷襲的物件是長安,三國志記載的是萬人偷襲物件是潼關。這個放在後面,再來看,現在先看看他們走的路線,以及蜀國真實的兵力。

諸葛亮要走的事陳倉道,又名故道,從勉縣到寶雞,開闢於先秦時期,因寶雞古稱陳倉而得名,途徑今鳳縣。當年名將韓信從此道自漢中殺進關中,所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劉邦出奇制勝,擊敗項羽,建立了漢帝國。漢族,得名於漢帝國;漢帝國,得名於漢王國;漢王國,得名于都城漢中;漢中,得名於漢水。諸葛亮堅持走這條路是因為是有成功先例的,但他沒有考慮過的是對手是不同的,韓信面對的是不能擰成一股繩的分封的諸侯。

子午道,從西鄉到西安,開闢於秦代,因北出口是長安縣的子午谷而得名。秦末,項羽將偏僻的漢王國封給劉邦,劉邦被迫從此道去了漢中,為了迷惑項羽,邊走邊燒棧道,表示將安守漢中,不回關中了。劉邦後來打回關中,明裡慢悠悠地修復子午道的棧道,暗裡卻從陳倉道出兵,突然出現在關中西部,打了位於關中西部的章邯雍國一個措手不及。

我們再來看看蜀國的真實兵力大概是多少?事實上三國時期各國的常備兵維持一般都不超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這也是一個基本的規律,因為冷兵器時代農業社會這已經是極限了。蜀滅時只有二十三萬戶,九十四萬人,只有兵十萬多一點。吳滅時約四十餘萬戶,二百三十萬人,有兵二十餘萬。 蜀漢在三國後期軍事上比較活躍,但蜀漢發展至後期,人口不足百萬。也就是說要用10萬兵的話,則10個人中要有一個當兵,老幼婦女去掉,只選青壯年,比例要達多少?還要不要發展生產?歷史上(正史)的諸葛北伐,每次都不超過五萬人。而魏國有103萬戶,443。28萬人。兵力大概有30餘萬人,當然,這數字不是一成不變的,各個時期的人口與兵力是不一樣的,但足可以看出兩個國家的實力對比。

從上面來看,蜀國是沒有擊敗魏國統一全國的實力的。那麼諸葛亮為什麼還要一意的北伐呢?其實這時候的蜀國已經陷入了一個困境,時間拖得越長與魏國的實力對比相差越大。不僅從北方帶來的人才逐漸的凋零,而且內部的北方派,荊州派和本地派矛盾也越來越大,所以諸葛亮的北伐是不可為而為之的必然選擇。從我們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我們甚至懷疑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用意,是真的一意克服中原還是隻是轉移國內矛盾?如果真的一意克復中原的話,那麼在實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使用奇謀是必須的。那麼用5000人長途奔襲去攻打,曾經一個王朝的都城是不現實的。但用一萬人奔襲去卡死關中與中原的連線鎖鑰,並憑藉雄關抵擋住中原的援軍一個月或幾個月,因為不論是先前的函谷關或者後來的潼關都是關中抵禦中原的要塞,從西向東極易,從東向西極難。魏延守住潼關,而讓諸葛亮主力掃蕩關中卻是完全可行的。熟悉近代史的朋友應該知道,後來有一個非常相似的案例發生在東北。而如果擁有了關中蜀國立馬從地理劣勢,變成了地理優勢。

諸葛亮所擔心的是不是有道理呢?當然有道理,其一是擔心魏延在奔襲途中遭埋伏,第二是自己主力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決關中之敵。兩種情況,任意一種發生,魏延部都會全軍覆沒。蜀國家底本來就薄,萬人以上的損失是很難承受的,這的確也是客觀事實,但諸葛亮的穩紮穩打的方法可行嗎?其實也不可行,糧草轉運極其艱難,後勤補給很難支撐軍隊超過一個月以上的作戰,穩紮穩打,逐步蠶食看似風險較小,其實同樣危險,一旦後勤不繼,不僅前功盡棄,撤退途中同樣面臨損兵折將的危險,而且對士氣的打擊是致命的。

事實上,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並沒有《三國演義》或者民間加工後那麼想當然的高大上。不僅面臨著蜀中本地派的激烈競爭。甚至和從荊州過來的魏延等人也不是完全一條心。這主要與蜀國所謂的“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軍事集團”有關。人員來源過於複雜,各集團的利益重合度不高。所以諸葛亮並不是看不到實施子午谷奇謀所帶來的好處。只是他根本承擔不起失敗所帶來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