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只是一種禮俗,“祭月”“賞月”原來都是後人加上去的

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它僅次於春節。中秋節的由來說法不一,但可以肯定,“祭月”賞月”都是後人為了中秋節更加的豐富多彩而加上去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中秋節只是一種禮俗,“祭月”“賞月”原來都是後人加上去的

據史料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但也只是提到的是“中秋”,而並非為中秋節。對於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古人很早已根據二十四節氣劃分開來。一年十二個月,每季三個月。按農曆來說,春季的一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夏季的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秋季的七月為孟秋,八月為仲秋,九月為季秋,十月為孟冬,十一月為仲冬,十二月為季冬,這個也就是人們現在說的“三春”“三夏”“三秋”“三冬”的說法。

中秋節之所以叫中秋節,因為農曆的七月、八月、九月為秋季,八月又是秋季作物成熟的季節,傳統的孝道文化促使人們把收穫的喜悅分享給家人和朋友,於是這個時候便有了串親訪友的禮俗。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又是八月中間的一天,所以,古人可能因為這就把八月十五定成了一箇中秋節”的禮俗。

有人說,不是明朝朱元璋起義,為了傳遞資訊,把紙條放在月餅裡,才有了中秋節的由來嗎?其實這隻能說他是趁八月十五送月餅的禮俗,後來有了送月餅,吃月餅的說法。

中秋節只是一種禮俗,“祭月”“賞月”原來都是後人加上去的

關於月餅的說法

據說很早以前人們也吃月餅,但當時的名字不叫月餅,人們稱為“胡餅”。因為那時的月餅主料以胡桃仁、葡萄乾等果脯為餡,因此而取名“胡餅”。

傳說吳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年八月十五晚間楊貴妃和唐玄宗一起賞月,侍女們送上的夜宵就是這種“胡餅”,楊貴妃十分喜歡吃,就問這種餅的名字,有個宮女說是“胡餅”,楊貴妃覺得這個名字不好聽,於是唐玄宗就說這餅很像是天上的圓月,乾脆就叫它月餅好了,於是,後來就將“胡餅”改名成了“月餅”的名字。

為什麼八月十五祭月

祭月活動由來已久,由於古人都很迷信,無法對自然界的一切做出合理的解釋,認為無論什麼事情命是老天爺安排好的,天旱天澇,豐收與自然災害都要祭祀神靈。據史記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

但這些祭祀活動都是在二十四節氣的交節點,“祭月”是二十四節氣的秋分。可人們已有了中秋節的禮俗,也是為了既不忘孝道又不忘“祭月”,便把秋分“祭月”也加在了中秋節的禮俗上,以至八月十五中秋節有了祭月的習俗。

中秋節只是一種禮俗,“祭月”“賞月”原來都是後人加上去的

為什麼八月十五賞月

賞月由來於古代的文人雅士,如宋代詩人蘇武寫有以詠月為主題的詞《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玩月詩》序言中也記載有:冬天寒冷,不宜戶外賞月;夏季常有浮雲,月色的光輝被遮住;唯有秋高氣爽的中秋,才是觀賞圓月的最佳時機。

這樣的說法,只能說八月中秋是賞月的好機會,並不固定於八月十五賞月,更何況一個月的時間裡,月圓的時間又不是八月十五,人們常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十六才是最好的賞月時間。

文人雅士有賞月的習慣,偏又遇唐朝的楊貴妃和唐玄宗八月十五一起賞月,於是,八月十五賞月也就成了一種習俗。

中秋節只是一種禮俗,“祭月”“賞月”原來都是後人加上去的

總之,不管怎麼說,“祭月”“賞月”加在了八月十五中秋節也是好事,一家人團團圓圓,“祭月”乞求風調雨順,“賞月”談古論今,其樂融融才能是最主要的,更何況讓中秋節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也是人們所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