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自古以來,喪葬習俗就是世界各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埃及的木乃伊、愛斯基摩人的“冰葬”、土耳其小亞細亞半島西部的“懸棺”等。無論哪種喪葬習俗,都包含了生者對死者的崇敬與懷念。比如墨西哥一年一度的“亡靈節”,在他們看來,逝去的人只是去了另一個世界,死亡只是生命的反面和補充。所以他們歡欣鼓舞地慶祝生命週期的完成,祭奠亡靈卻絕無悲哀。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墨西哥亡靈節的紀念品

一提到木乃伊,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埃及將帝王制成木乃伊象徵著永生。其實不止埃及,在遙遠的南美大陸,安第斯文明也早就有將逝者製成木乃伊的傳統。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辦的“秘境——安第斯文明”特展的最後一部分,就展出了真實的木乃伊,讓參觀者瞭解了安第斯文明對於死亡的認知。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安第斯木乃伊:與埃及或中國西部等極其乾燥的地區一樣,安第斯沿海地帶也是世界上極端乾燥的地區之一。這裡自古以來就有製作木乃伊的風俗,甚至比埃及還要早大概2000年。居住在智利北部沿海的琴喬羅人(Chinchorro)早在6000年前就已經開始製作木乃伊,他們以簡單的工具技術製成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製作的木乃伊。在秘魯境內,最早的木乃伊則屬於帕拉卡斯文化和納斯卡文化。這裡的木乃伊大多是自然風乾,人們用華麗的衣物將逝者層層包裹。這一傳統一開始只流行於秘魯南部沿海地區,直到瓦里文化時期(公元650-1000年)和西坎文化時期(公元750-1375年),中南部高地和北部沿海地區開始出現了製作木乃伊的潮流。至此,木乃伊文化在安第斯全境傳播開來。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美洲木乃伊有兩種形式:自然乾燥和人工製備。自然乾燥的木乃伊對屍體基本上不加處理,我們熟知的埃及木乃伊大都是人工製作——法老去世後將內臟、大腦掏空,另儲存在專門的罐子裡,屍體刷油、防腐處理再層層包裹。美洲人工製作的木乃伊流程也比較複雜:第一步先去除內臟等器官,再在體腔內填入香料。然後在屍體外面塗上一層樹膠,放在霜凍等比較特殊的自然環境裡,讓其風乾變硬。安第斯原住民們會依照其生前的身份地位“打扮”木乃伊,給“他們”穿上華麗的衣服,戴上珠寶首飾,與各種精美的隨葬品一起下葬。甚至有時候還會再製作一個“假面”:以貝殼做眼睛、木片做鼻子,再加上假髮、帽子等飾物。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在之前的展覽就已經看到過:安第斯山脈地區的木乃伊大多為坐姿,外形就是一個大大的包裹,一層層裹屍布裡除去屍體外還有死者生前的一些用品。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木乃伊形納斯卡彩繪陶瓶

印加時期一直盛行木乃伊文化,據說印加國王薨逝之後,被製成的木乃伊還擁有他的家臣和領地。印加人相信木乃伊仍會像活人一樣思想,會繼續發育長大,甚至能夠和神靈溝通。當然,能夠被製成木乃伊的一定是印加帝王或貴族,所有偉大人物的木乃伊都是身著華服,雙手疊放胸前交叉的坐姿,一些木乃伊會被儲存在乾燥的巖洞裡,接受人們的定期朝拜。而那些更重要的木乃伊會被儲存在自家房屋裡,人們視其為“首領”,請他們為自己解惑、裁決彼此間的爭議。就連負責儲存木乃伊並且與其對話的人,也有崇高的地位。

但不幸的是,印加王室的木乃伊多在西班牙入侵時就被毀掉了。因此,這裡展出的印加時期的木乃伊更加珍貴。1996年,“他們”出土於秘魯東北部查查波亞斯市近郊、康多斯湖(The Laguna de los Condores)上方的崖壁巖洞中,因地處偏遠而得以儲存。安第斯先民對生活、自然環境的體驗和認識,使他們對生死有不同的看法。他們將逝者製成木乃伊,是將其視為祖先一樣崇拜和祭祀。雖然文化各有不同,但對祖先的緬懷都是相同的。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查查波亞斯(Chachapoyas)”文明大約持續於公元900-1470年,生活在現在秘魯亞馬遜省南部的森林裡。因其隱藏於安第斯山脈最偏遠的角落,所以一直被稱為“秘魯保守得最好的秘密之一”。如果想前往這裡的遺蹟探險,不僅要和流浪的羊駝為伴,還要在雲霧繚繞的森林中徒步數小時。所以這個民族的人也有“雲武士”之稱,後被印加帝國吞併。

也正是由於他們生活的地方太隱蔽,所以印加人(包括其他征服者)就成了瞭解查查波亞斯文明的主要來源。我們對這一文化的瞭解大多是基於廢墟、陶器、墳墓和其他手工藝品的考古證據。到了18世紀這一文明完全被西班牙殖民者所摧毀,但在現在秘魯的土著民族中仍然有這一獨特血統的存在。

亞馬遜平原叢林深處Luya山谷的峭壁上發現的查查波亞斯石棺,高約70釐米,裡面裝有孩童的木乃伊,主要用於祭祀。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在展覽中,就有來自查查波亞斯文明的木乃伊。

這具區域性包裹的成年木乃伊,由秘魯萊梅班巴博物館收藏。這是一具儲存完好的成年男性木乃伊屍體(約公元1300-1550年),就出土於上述的峭壁巖洞中。“他”是透過自然乾燥製成的,用條狀和大片的棉布包裹,以保持彎曲的姿勢,並放置在一個安全的遮風避雨的巖洞中風乾成木乃伊。“他”的耳垂上有很大的耳洞,極有可能佩戴過大型的耳飾,且其右手中指佩戴有戒指,表明其地位很高。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旁邊這具“包裹的成人木乃伊”也是一具儲存完好的木乃伊,出土於同一地點的峭壁巖洞中。包裹木乃伊的布料用棉線捆綁固定,並縫製出幾何圖案和人臉的簡單輪廓。可能表示布料內的面部位置以及死者的身份。旁邊的男性木乃伊最初也是這樣包裹著的。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在展覽的第四單元裡,還有一小部分屬於“昌凱文化”,也一併記錄在這裡:昌凱文化大約於公元1100年在秘魯中部沿海的瓦烏拉和奇永河之間(今秘魯首都利馬以北80公里)興起。它與北部沿海的契穆王國處於同一時代,相互影響。隨後昌凱被契穆佔領了部分地區,最終於公元1460年左右成為印加帝國的一部分。由於目前考古發現有限,我們對昌凱文化的認識還不全面。

所以,昌凱文化的展品也是此次展覽最少的。

考古學家發現昌凱文化大量使用陶器作為隨葬品,並善於製作紡織品,技法多變,包括手繪的圖案、精細的綾羅和織錦、羽毛紡織、補花、甚至十字繡等,以棉線、羊駝毛線、羽毛等作為常用紡織材料,並擅長透過色彩深淺、經緯疏密的變化來實現美學效果。圖案多樣,包括人物、擬人形、動物和幾何紋路,線條簡單質樸,凸顯平和、安詳的氣氛。

相比較起之前的幾個文明,昌凱文化的陶器倍顯呆萌。這隻“陶人物”由秘魯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博物館收藏,高48。3釐米,寬30。3釐米,厚24。2釐米,由精細的黏土製作,表現了一個戴有頭飾,下顎突出的雙色擬人化陶人形象,經過燒製和塑形生動地表現了人物舉起雙臂的樣子。在白色基底上使用深棕色繪製圖案的陶器,是昌凱文化陪葬陶器的顯著特點。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這條“紗織頭巾”由秘魯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博物館收藏,很像現在的蕾絲織物。除了陶器外,昌凱的紡織品也很有特點。昌凱的紡織工十分擅長創造圖樣豐富而精緻輕薄的織物。這件織物上描繪了以對角線形式排列的海鳥和海浪,兩列圖案交替出現。這種頭巾一般用於陪葬,覆蓋死者的頭部。頭巾上的線條以逆時針方向向上旋轉,代表注入了超自然的力量,為死者來世提供保護。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在展覽的最後,有一小塊“西班牙殖民時期”的文化:西班牙人的到來及對印加人的征服,帶來了安第斯本土世界的一次深遠的變革。同時,也讓我們得以看到一些延續下來的安第斯人的習俗和制度,以及安第斯本土技術與西班牙先進技術的融合。

這隻“脫釉的連體瓶”就是殖民時期的作品,約公元1540-1600年間,由秘魯布魯寧國家考古博物館收藏。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1532-1535年西班牙征服了印加帝國,是新舊大陸的兩大帝國之間的正面衝突。這必然在各個層面對安第斯人和他們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同時,征服也不可能導致安第斯文明的傳統與成就就此消失。例如這件陶器,安第斯陶工嘗試在傳統的陶器表面上釉,但很遺憾失敗了。雖然沒有成功,但這樣的過程反映出了技術(包括文明)的相互融合。陶器的器型是印加風格,深褐色的釉來自西班牙。

這個民族的木乃伊與活人住在一起,最初的工藝比埃及還早2000年

至此,關於安第斯文明的特展這個系列就介紹完了。對於沒有文字記載的安第斯文明歷史,我們唯一能夠憑藉的就是考古發現。在不能出境遊的日子裡,透過這150餘件文物,得以全面領略神秘而獨特的秘魯安第斯文明的歷史和風采。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