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素書》遵義章:決策於不仁者險

《素書》是黃石公所作,就是那位在橋上故意扔鞋子下去,讓張良撿起來並且給他穿上的圯(yí)上老人,神奇老人;素書又名《玉鈐(qián)經》。

今天講一講其中的《遵義》這一章節:

黃石公《素書》遵義章:決策於不仁者險

1.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

出語傷人,最終會後悔,自食其果;也就是那一句“禍從口出”,罵人的時候實在是一個爽快;但你侮辱了一個人,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 ,至少就失去了這個人;厲害的,就樹立了一個敵人,多了一堵牆。

令與心乖者廢:言行不一,與內心想法不一致,最終成不了事。

南轅北轍的故事瞭解下:

今者臣來,見人於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將奚(xī)為北面?

曰:吾馬良。

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yù)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意思一個人要去南面楚國,卻往北方走;自認為馬跑得快,可以日夜兼程;但事實是越努力,離目標越遠。

2.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洩者敗

如果你的行動,由心懷不軌的人來做決定,那實在太危險了,輕則傷身,重則亡命。

黃石公還有一句:故義者,不為不仁者死;智者,不為暗主謀。

孔子: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說的也是這道理,不要做無謂犧牲。

商紂王身邊的微子和比干:

微子多次親諫帝辛,見紂終不可諫(jiàn),便與太師箕(jī)子,少師比干商量。

箕子認為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

我們既然多次勸諫過了,該說的都已經說了,始終聽不進去,拿你也沒辦法;仁至義盡,不做無謂犧牲,然後逃離了殷(yīn)國。

比干: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拼死爭諫。

比干要強諫,非要硬來,結果被紂王挖了心;一生一死。

陰計外洩者敗:你的想法,還沒實現,正打算去做,將要去做,先說出去了,感覺那實在是一種得意忘形,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已經完成了功勳。

然而現實是,要麼被身邊人潑冷水,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的拍;這想法實在太幼稚了,怎麼可能成功;要麼來個截胡,大企業把你的ID拿走了,然後一兩個月出產品了,你這小公司,喝西北風去吧。往往很容易失敗。

黃石公《素書》遵義章:決策於不仁者險

3.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

聽到讒言,聽到好話,就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不過這本是人性,略微有一點開心當然無妨;但是不能陷入進去,因為你說好話,就判斷你是個好人,是有智慧的人;說話我就照辦,這樣就糟糕了。

聞諫而仇者亡:聽到身邊人納諫就生氣得不得了;當然諫言也不一定是皇帝和大臣之間;身邊有個善知識,和你說一些有利於你的話,說一些實在話,但可能和你想法不一致,就生氣了;從此就斷絕來往了,其實對自己非常不利;自己不會進步,周圍也不會有善友了。

史記: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商紂王身邊的賢臣都跑完了,都殺完了;再也聽不到諫言了,倒是耳根清淨,以為天下太平;天天就摟著蘇妲己,看看炮烙之刑,過著酒池肉林的萎靡生活。

公元前1046年 ,帝辛的軍隊被打敗,其原因與帝辛一方前敵部隊倒戈(gē)有關;派出去打仗的軍隊,一半以上調轉矛頭,反過來攻打自己。

帝辛逃到鹿臺,穿上寶玉衣,跑到火裡自焚而死。

實在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4.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

其實生氣每個人都會,擺個臉色,撅個嘴巴,瞪個眼珠子;不代表人家就會服從你,拿你當一回事兒。

小白兔也會生氣,但是生氣了沒有用;生氣底下的其他看不見的內容很重要;領導生氣起作用,是因為可以決定你的年終獎,不然有啥鳥用。

生氣本身是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可惜人家不一定鳥你,或者反而再數落你幾句,受傷更深;所以不如不生氣,八風不動心,至少保證正常睡眠,修身養性。

經常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別人的,最終會遭殃。

一則這個多下不了臺,侮辱一個人,這麼多人邊上吃著西瓜看著,還議論紛紛,人家一定對你積累怨氣了。

另外周圍的人,也不會覺得你多厲害,看你這麼個人,傲慢霸道,都紛紛遠離了,難道想讓這麼難堪的事情有朝一日發生在自己身上嗎?

黃石公《素書》遵義章:決策於不仁者險

黃石老人寫的書,談得更多的不是兵法,而是為人之道,向善之法,所以張良最後能夠在西漢政局混亂當中,在變天之中全身而退,全得益於老師的思想,這一章節還有:

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bì);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

令與心乖者廢,後令謬(miù)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

戮(lù)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兇;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

近色遠賢者昏,女謁(yè)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lún),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jǔ)。

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