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從童養媳到紡織專家,一個悲苦女人的涅槃重生

古代流行童養媳,就是由婆家養育女嬰,待到成年正式結婚。這種富裕人家的生活常態直到解放後國家頒佈《婚姻法》才得到解決,而在童養媳中,小女子最佩服的要數“黃道婆”了。

黃道婆:從童養媳到紡織專家,一個悲苦女人的涅槃重生

黃道婆

童養媳黃小姑

南宋末年,黃道婆出生在松江府烏泥涇(今屬上海市)的一個窮苦人家,由於家庭貧困,為生活所逼,大概十二三歲時,被賣到一戶黃姓人家做了童養媳,人稱’

黃小姑

”。

黃道婆:從童養媳到紡織專家,一個悲苦女人的涅槃重生

童養媳

黃小姑的婆媽非常兇狠,黃小姑在家裡就和工具一樣,不能睡懶覺,天不亮就得下地幹活,直到天黑才讓黃小姑回家吃飯。天氣冷了,黃小姑想穿棉衣,婆媽臉一板,“

落雪不及烊雪冷,先剝棉花再翻衣

”。意思是下雪的時候沒有雪化的時候冷,等到化雪了再穿吧。過了幾天,雪開始化了,黃小姑想著總算能換棉衣了,哪知婆媽眼一瞪,“

烊雪不如出太陽,再翻棉衣無用場

”。黃小姑只好挨餓受凍,說人不像人,說鬼像三分。

遠赴崖州

黃小姑天真的想著成年後結了婚生活可以好過點,卻不知道她的婆媽正想著賣掉黃小姑,好在隔壁的嬸嬸同情黃小姑,提早給她說了這事,黃小姑知道自己的婆媽要把自己賣掉,十分傷心,於是找個機會偷偷的跑掉了,躲進了一個道觀。

道觀的師太是一個好心人,見黃小姑命運悲慘,無處可去,就收留了黃小姑,從此,道觀裡面多了個“

黃道姑

”。

黃道婆:從童養媳到紡織專家,一個悲苦女人的涅槃重生

崖州風光

一天道觀來了箇中年婦女,師太叫來黃小姑,說這位姨娘來自遙遠的崖州(今海南),這次是回來探親,馬上就要返回崖州了,師太詢問黃小姑願不願意同去崖州,這樣她的婆媽就找不到她,自己也可以開始新生活,不用在這個清冷的道觀耗一輩子光陰。黃小姑聽這位姨娘講述崖州的風光,一時出了神。於是,黃小姑就跟著這位姨娘來到了崖州生活,這一去就是三十多年。

紡織大師黃道婆

黃小姑來到崖州後,果然發現了一片新天地,黃小姑聰明好學,很快和當地的黎族姐妹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黃小姑和她們一起種植棉花,摘棉、紡紗、織布,黎族的花棉被五彩繽紛,甚是漂亮。在年復一年的勞作中,黃小姑積累了豐富的棉花技藝,人也從黃小姑變成了黃道婆。

黃道婆:從童養媳到紡織專家,一個悲苦女人的涅槃重生

黎族少女

一年春天,黃道婆正在地裡種棉花,一行大雁北歸,勾起了黃道婆的思鄉之情,是啊,我到了崖州都三十多年了,來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姑娘,現在我已經成了一個滿頭華髮的婆婆了,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是時候回去看看我的故鄉了。

黃道婆:從童養媳到紡織專家,一個悲苦女人的涅槃重生

穿著黎族花棉的少女

黃道婆告別了她的黎族姐妹,回到了闊別三十過年的松江府,曾經摺磨她的婆媽早已不在,南宋也已經被元朝替代,而且還設立了“

江南木棉提舉司

”,徵收棉布,松江一帶已經廣種棉花,但是由於技術落後,出布率低,不能完成朝廷的徵布數量,百姓苦不堪言。

黃道婆決定用自己三十多年的紡織經驗來幫助家鄉人們。黃道婆首先從“軋棉”開始,她找來老木匠,按照崖州軋棉的工具進行了加工,一部手搖軋棉車就製作好了,兩人搖車,一人下棉籽,既剝的乾淨,速度又快。

黃道婆:從童養媳到紡織專家,一個悲苦女人的涅槃重生

黃道婆改進的紡紗機

黃道婆:從童養媳到紡織專家,一個悲苦女人的涅槃重生

黃道婆改進的腳踏式織布機

黃道婆後來又改進了彈棉花的竹弓,將原來一尺左右的彈弓改成四尺多長,大大提高了彈棉效率。她又大膽設想,把原來一隻錠子的手搖紡紗車,改制成為三隻錠子的腳踏紡紗車。經過多次試驗,又從三綻加到五錠。工具改進後,黃道婆又在織布技術上加以改進,結果織出了“錯紗”、“配色”、“提花”等五光十色的棉布和“烏泥涇被”,很快就傳遍了松江一帶。人們到處唱起了:“

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隻筒子兩匹布”

黃道婆:從童養媳到紡織專家,一個悲苦女人的涅槃重生

元代黃道婆壁畫

從黃小姑到黃道婆,她歷盡千辛,憑藉自己的一雙巧手,一舉改變了長江流域棉紡織業和棉花種植業的落後局面,使長江流域迅速發展為我國重要的棉花種植基地,後人譽之為“衣被天下”的“女紡織技術家”。

黃道婆:從童養媳到紡織專家,一個悲苦女人的涅槃重生

海南黃道婆雕像

如果覺得喜歡,請關注小女子,多多支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