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二三事

孔子弟子二三事

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洪家樓校

樂仁二班  於嘉正

輔導老師:  王鵬

孔子弟子二三事

圖片來源網路

時光飛逝,孔子在姥爺顏裡去世後更加努力地學習六藝,並且經常主持冠禮、喪禮,孜孜不倦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經常向別人請教知識。此時30歲的孔子已精通六藝、滿腹詩書,並且有了自己的學說。後來,孔子陸續收了這三個弟子:顏路、閔損和子路。

一天,孔子在家中練習撫琴,有一位顏家的老人邀請孔子主持他們家的冠禮。顏家老人有個兒子,姓顏,名無繇,字路,剛滿二十歲。在春秋時代,男子二十歲為成年,舉行成年禮(即冠禮),要向一切對自己成長給予幫助的人行禮。

到了舉行冠禮的那天,顏家的親朋好友都來看這次冠禮,現場人聲鼎沸。孔子並沒有因此緊張,他以靈活的思路和淵博的知識,順利的主持了這次冠禮,整場儀式可以用行雲流水來形容,博得觀看者的一致讚賞。這一切顏路都看在心裡,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拜孔子為師。當天晚上,顏路來到孔子家,找他拜師學藝。孔子認為“學無止境”, 自己學到的知識還太少,尚不能勝任,於是禮貌地拒絕了。但是顏路一心想要拜孔子為師,在顏路的軟磨硬泡下,孔子只好同意了顏路拜師的請求。顏路成為了孔子收下的第一個弟子。他的兒子顏回是“孔門十哲”之首。

閔損,字子騫,也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閔損的生母早逝,他的父親就又娶了一個妻子,生下兩個兒子。但這個繼母只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好,對閔損毫不關心。閔損因為家裡窮,並且超過了15歲,沒法上鄉學。但他仍熱愛讀書,只要有空就跑去向孔子請教。因為繼母從中阻撓,所以他一直沒有能向孔子拜師。

到了冬天,繼母給閔損和弟弟們製作棉袍,但因為棉花不夠,繼母就在閔損的袍子裡塞上蘆花濫竽充數。蘆花不能抵禦寒冷,閔損在幹活時還是冷得直打哆嗦,他父親卻以為他穿上了新袍子還嫌冷,是偷懶的表現,所以氣得拿起鞭子抽了他幾下,卻把棉袍抽破了-朵朵蘆花飄了出來。父親一看,氣不打一處來,直接扭頭回家找閔損的繼母問責想把她休掉。三個兒子都去勸父親放過繼母。閔損對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他的這句話感動了身邊所有人包括孔子在內。最終閔損父親沒有休掉繼母,繼母也像變個了人似的,開始關心閔損了。這就是“二十四孝”之一“鞭打蘆花”的故事。孔子曾這樣評價他: “孝哉,閔子騫!”

十幾年後,閔損讀書有成,學會了很多知識,但卻無心做官。魯國“三桓”之首、掌握魯國實際權力的季氏覺得他有能力,想請他去做費率,閔損立刻推辭道: “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表示自己不去當費宰,如果再請他,他就離開魯國到齊國去。閔損的淡泊名利,可見一斑。

仲由,字子路,是孔子得意弟子之一,性格率直魯莽,終生追隨孔子,對孔子極為尊敬。但是在孔子收他做弟子之前,他曾多次當眾頂撞孔子。有一次孔子在眾目睽睽之下批評他桀驁不馴,子路覺得臉上掛不住,於是駕車去撞孔子,卻讓馬受驚了,馬車失控向前衝去。危急關頭,孔子翻上馬車,以出色的駕車術救了子路。

子路是個孝順的人。在未成為孔子弟子之前,他就有孝順的品質。他父母想吃一種米,子路就去米店打聽,還與商人發生口角。在得知上次父母吃的米在一百里地之外才有賣時毅然踏上了遙遠的買米之路。回來的路上子路餓了,卻不捨得吃一粒米,所以就一邊趕路一邊挖野菜充飢,結果鬧了肚子。

還有一次,子路在孔子面前用南山一種生來就很筆直的竹子射箭,子路張開弓,瞄準靶子後鬆手,竹子“嗖”一聲牢牢地釘在箭靶上。子路很得意,說自己就如同竹子,生來就很厲害,根本不需要學習。

但是孔子給這根竹子安上羽毛和箭頭後,直接射過去,竹子直接穿透了靶心,還飛出十幾米遠。這說明了:即使是天縱之才,也需要不斷學習進步才能變得更加強大。而且如果不學習,就像脫韁之馬,很容易迷失方向。子路恍然大悟不久後承認自己的錯誤,向孔子拜了師,併成為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

儒家的思想可以用一個字綜合體現: “仁”,而孔子的這些弟子,他們做到的“學”“敬” “孝”,都是“仁”的表現。所謂“有仁有朋友”,所以只要做到“仁”,就能得到很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