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智寶 | 李淳風其人其墓

趙智寶 | 李淳風其人其墓

在岐山縣城東北約六華里之處的鳳鳴鎮李家道村,有一座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的墳墓。緊靠大墓一路之隔便是李淳風祠堂,三間大瓦房,坐北向南,其建築古色古香、幽雅古樸,頗有特色。祠堂門前左右兩邊立有李淳風紀念碑和李淳風祠堂重修紀念碑。

據李振芳老人介紹,公元1500年間的明代中期,為紀念這位我國曆史上最早的自然科學家,當時的岐山地方官員奉旨在李家道村修建了李淳風祠堂。多少年來,李氏家族每月逢初一、十五都要去那裡集會,舉行祭祀禮儀。又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年清明節在這裡還要舉辦一天的盛大廟會,張燈結綵,敲鑼打鼓唱大戲,四面八方的香客都來祭拜這位先祖。

李淳風祠堂早在明嘉靖年間維修過幾次,以後就沒有再修繕了,屋頂漏水很嚴重,門窗油漆脫落,於是1996年籌資對祠堂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翻修,重新更換了廟門,油漆了門窗。

趙智寶 | 李淳風其人其墓

李淳風祖籍岐州雍縣(今陝西岐山),自幼聰慧好學,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天文、曆法、數學、陰陽學等,而且很有膽識。貞觀初年,援官仕郎,在太史局(相當今天的天文臺)工作,公元648年升為太史令(相當現在的天文臺長),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歷算家。

李淳風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古時候的農業生產受到天氣狀況的很大制約,為了掌握主動權,人們就必須瞭解天氣的變化,這就推動了我國古代氣象科學的發展。由於李淳風有著深厚的天文學基礎,以及他在工作上的便利,使他有很多觀察和研究氣象的機會。《乙巳佔》就是他所寫的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氣象學專著。

李淳風在《乙巳佔》中比較詳細地介紹了兩種風信器。一種是:“於高迥平原,立五丈長竿,以雞羽八兩為葆(羽蓋),屬於竿上,以候風。”另一種是“可於竿首做盤,盤上作木烏三足,兩足連上,而升一足(古代神話相傳太陽中有三足烏)系羽下而內轉,風來烏轉,回首向之,烏口街花,花旋則佔之。”從北宋汴梁(今開封)的相風烏和清代河工用的箱風烏的式樣,我們可以瞭解到李淳風所介紹的這兩種風信器的大體輪廓。李淳風對氣象學的貢獻,首先表現在他對風的觀測和研究方面。在封建社會初期,對風的觀測比以前更為詳細,由風的4個方位發展到了8個方位,因之有八風之名,即:不周風(西北)、廣莫風(北)、條風(東北)、明庶風(東)、清明風(東南)、暴風(南)、涼風(西南)、閶闔風(西)。

到唐代後,隨著海業的發達,由於船在海上航行經常遇到大風的襲擊,因此更加迫切需要掌握風的情況。李淳風在觀測研究和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把風向確定為24個。他還根據樹木受風影響而帶來的變化和損壞程度,創制了八級風力標準,即:“動葉、嗚條、搖枝、墮葉、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飛砂石、拔大樹”。一千年以後,1805年英國人蒲福在《乙巳佔》的基礎上,又加以補充改進,把風力從8級定為12級共13個等級。以後又幾經修改,風力等級自1946年以來已增加到18級。

李淳風的科學研究涉及了天文、數學、氣象、儀器製造等各個方面。他甚至還撰寫過一部名叫《演齊人要術》的農學著作。他對祖國古代自然科學的貢獻,特別是他首次集註算經十書的功績,將永遠被人們所紀念。

李淳風生於公元602年,死於公元670年,史書記載他活了69歲,遺骨便葬在了家鄉山清水秀的天柱山下。鄉親們為紀念這位先祖,為其建造了一座墳墓,墓高四米,周長六十八米,墓旁有祠,並有岐山縣人民政府於一九七二年為其所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字樣的大石碑一通。據說,根據“免死首丘,人死歸裡”的傳統習俗,李淳風很有可能屍骨還鄉。《文獻通考》中也有對李墓的記載,“唐雍縣有天柱山,墓在天柱山之東。”天柱山在今岐山縣城北十里,一峰如柱,故稱天柱。李墓恰在其東南三四里處,看來岐山縣李淳風墳墓是為真墓的可能性最大。

趙智寶 | 李淳風其人其墓

看到李淳風墳墓保護完好,筆者為之激動,一種對先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唐書·李淳風傳》:“李淳風,岐州雍人也,其先自太原徒焉。”後世據此多認為他是今鳳翔縣人,其實,這是一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片面認為。隋末唐初,岐山縣行政區劃迭經變動,主要是縣治範圍向西不斷擴大。查李淳風生卒年月,恰好在此期間,若按他前半生言之,是屬於鳳翔縣即古雍縣人,但若以後半生論之,則算是岐山縣人,此點早有論述,明代陸伯生《廣輿記》就已明白指出:“李淳風,岐山人”。

不過,還有論者,在全國範圍內,所謂的李淳風墓可謂多矣:《河南府志》以為在新安縣;《畿輔通志》以為在涿州東北向陽裡;《周至縣志》以為在其縣城西郊外二里許,但《西安府志》卻說:“周至東郊二里有淳風墓”;《岐山縣誌》則認為:“唐昌樂縣男李淳風墓在東北五里,墓旁有祠”。孰是孰非,難以定論。但以往人修志,往往牽強附會,尤其清代乾隆年間畢秋帆撫陝,對關中陵墓立碑“以正其名”,事實證明多有舛誤,致使後人以訛傳訛,李淳風墓正是如此。

據岐山縣文史資料考證,其中除河南新安縣和河北涿州縣之墓還不能夠確指外,周至縣墓據說上世紀60年代尚在縣南石橋村附近的眉塢嶺上,與八雲塔相映成對,惜以“文革”被毀。但據可靠人士提供:原墓成方形,高2丈,寬3丈,墓區無其他附屬建築和墓飾。當地人為懷念其人,已將眉塢嶺稱為淳風嶺了。而岐山縣李淳風墓旁之李家道村民均認為李淳風是他們的先祖。一九六二年,曾在該村祠堂內發現清代乾隆九年(1744)石碑一通,述其族況甚詳,又有咸豐五年(1855)李氏祖案,其上繪有李淳風像。當地民間更有關於李淳風和其母的許多傳聞軼事,因此歷代《岐山縣誌》都將李淳風作為鄉賢而為之立傳。

趙智寶,岐山縣蔡家坡鎮人,寶雞市作家協會會員。縣廣電局原副局長,縣廣播電視臺原臺長。

RECOMME

愛我岐山官方好物推薦館

網聚岐山人,共品岐山味!

邀您關注,歡迎賜稿!

關於岐山的圖文資訊皆可投遞!

投稿微信:iqishanV

點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