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渾水庫及其灌溉區生態帶

陸渾水庫及其灌溉區生態帶

每天行走在河洛大地,不經意間發現的一塊石頭,一根獸骨,一塊磚頭,一片瓦片,一棵樹,一座橋,一個街道名字,都有可能代表著一段輝煌的歷史,蘊藏著一個優美的故事。於是,就想著用文字影片照片把她儲存下來。深度洛陽遊系列照片、影片和文字均為本人原創。歡迎瀏覽、提供線索並提出建議。本篇為深度洛陽遊的第132篇。

陸渾水庫及其灌溉區生態帶

伊河,是中國黃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於熊耳山南麓的欒川縣陶灣鎮,流經嵩縣、伊川,蜿蜒於熊耳山、伏牛山,穿伊闕,經偃師注入洛河,與洛水匯合成伊洛河。全長264。88公里,流域面積6100多平方公里。中國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就在伊河兩岸。

1959年,國家遭受三年自然災害,老百姓深受其害。在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國家根據黃河流域的洪澇災害情況、城市和人口布局情況及耕地情況,決定從治理伊河流域的旱澇災害入手,根治黃河的洪水,決定在伊河中游的嵩縣盆地田湖鎮陸渾村修建陸渾水庫,經過6年艱苦奮戰,於1965年8月將陸渾水庫建成並投入使用。壩址坐落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田湖鎮陸渾村西南的峽谷中,陸渾大壩東與嵩縣飯坡鄉曲裡村的鳳凰山接壤,西與陸渾嶺相鄰,壩高55米。陸渾水庫距九朝古都洛陽市67公里,控制流域面積3492平方公里,佔伊河流域面積57。9%。陸渾水庫按千年一遇洪水設計,水庫任務是防洪、灌溉發電和供水總庫容13。2億立方米。

陸渾灌區工程為從陸渾水庫引水,透過骨幹工程和灌區灌排工程系統,解決區域內灌區農業灌溉及城鄉生活與工業用水需求。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34。24萬畝,1974年開始通水,陸渾。灌區工程於1970年動工興建,1988年基本建成。灌區位於河南省西部淺山丘陵地區,跨越黃淮流域,範圍涉及洛陽、平頂山、鄭州三個市的嵩縣、伊川、汝陽、偃師、汝州、鞏義和滎陽等七個縣市,共計62個鄉鎮,649個自然村,總人口188。28萬人,是洛陽境內唯一大型灌區。陸渾灌區規劃有總乾渠、東一干渠、東二乾渠、西乾渠和灘渠五條幹渠,總長271公里,建築物1100多座。陸渾灌區總灌溉面積89333公頃。1986年,總乾渠自陸渾至汝陽縣內埠,全長45公里。東一干渠自內埠起經伊川、偃師、鞏縣至滎陽汜水河,全長138公里;東二乾渠自汝陽縣內埠至汝州市安溝水庫,全長52公里。1994年修建西乾渠,自梁圪壋至伊川縣鴉嶺,全長64。7公里,設計流量每秒12立方米,灌溉面積11180公頃。陸渾灌區工程位於河南省西部,是河南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的重點專案,

陸渾水庫及灌區自建成以來,結束了附近“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時代,百萬畝旱地變成了水澆田。有效地減輕了黃河下游的防洪壓力,為豫西地區農業豐收起到了決定因素。更重要的是現在已經變成一個全流域的生態帶,光禿禿的丘陵不見了,居民樂滋滋的生活在這裡,猶如江南水鄉。

陸渾水庫及其灌溉區生態帶

陸渾水庫及其灌溉區生態帶

陸渾水庫及其灌溉區生態帶

陸渾水庫及其灌溉區生態帶

陸渾水庫及其灌溉區生態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