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吏部尚書只是正二品官員,卻為何被稱為六部之長文官之首

回溯歷史,不難發現中央王朝很早就開始實行多部門分職制度。

東漢時,尚書檯就下設選舉、獄訟、考課等六曹尚書。

魏晉時期,出現了諸如“吏部”等專門的部門名稱。

隋唐發展了三省六部制,元朝在中書省下設六部,封建王朝多部門分工的官制更加完善。

而明朝也根據實際情況批判繼承了六部官制。明朝堅守“政事皆歸文職”的理念,其中負責官吏選拔和管理的吏部地位最高。

明朝吏部尚書只是正二品官員,卻為何被稱為六部之長文官之首

明朝的吏部的發展歷史

洪武元年,朱元璋繼承元朝舊制,設吏、戶、兵、禮、刑、工六部,其中吏部為六部之首。六部內有尚書、侍郎、員外郎等各級別官職,其中尚書為正三品,級別最高。

但六部雖設,但職能卻不甚明確,於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五年細分六部職能。朱元璋規定吏部的主要職能是“掌天下官吏選法、封勳、考課之政”,吏部的總部掌文選之事,吏部的司勳部掌官制之事,吏部的考功部掌考核之事。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殺丞相胡惟庸,取消中書省,六部直接聽命於皇帝,地位提高。朱元璋將吏部下屬部門調整為總部、司封、司勳、司封。

明朝吏部尚書只是正二品官員,卻為何被稱為六部之長文官之首

總部負責選拔文官以及“革並衙門之屬”,是吏部正常執行的基礎。

司封管理“封贈、誥敕、承襲、禮儀、印信”等事,和封爵這類事情打交道。

司勳管理“文職勳級、月俸、升轉資格、品級、官制、貼黃”之事,負責給官員發錢、評定品級。

考功負責考察官吏功過,主要管理“朝覲、任滿、給由、起復官吏”之事,也就是說考功主要看官員有什麼功德又有什麼過錯,有功則有美言,有過則要嚴肅處理。

後來朱元璋又數次更改吏部屬部名稱,如將屬部的“部”改為“清吏司”等,但屬部職能至此已經定型。朱元璋的繼任者對吏部或多或少都有微調,但總體沒有跳出朱元璋構建的吏部的大框架。

明朝吏部尚書只是正二品官員,卻為何被稱為六部之長文官之首

明朝的吏部是很重要的,何以見得呢?請看朱元璋的一段話:“ 吏部者,衡鑑之司……蓋政事之得失,在庶官、任官之賢否?由吏部任得其人,則政理民安;任非其人,則瘝官曠職”。朱元璋認為,賢官可使政事得大於失,而吏部作為選官部門如果能任賢使能,政治就能太平,否則政治就會不平。可見,在朱元璋眼中,吏部是很重要的。

而明朝政治本質是人治,朱元璋令六部,特別是吏部直接聽命皇帝,便表示皇帝直接掌控了選人、用人的大權。與此同時,吏部尚書作為吏部的長官,職權和地位也就水漲船高,得以進入權力中樞,成為“六部之長”“文官之首”。

明朝吏部尚書只是正二品官員,卻為何被稱為六部之長文官之首

為什麼說吏部尚書是“六部之長”呢?

那首先是因為吏部是“六部之首”,而吏部尚書在明朝六部初設時官居正三品,而後為正二品,是數一數二的高官,但其上頭還有太師、太傅、太保等正一品官員。那吏部尚書究竟有何能耐,能夠擔得起“文官之首”的稱號呢?實際上,這個稱號與吏部尚書的職能的重要性是分不開的。

明朝吏部尚書只是正二品官員,卻為何被稱為六部之長文官之首

明朝吏部尚書的職能可以歸納如下

1、主持制定吏部銓政

洪武年間,多任吏部尚書參與了銓政制度的建設工作。如滕毅構建了考察、升降官員的框架,李信制定了 “內外封贈蔭敘”的有關規定,餘熂促成考滿、考察之制一併施行,翟善則用《諸司職掌》以法律明確各部司職能。洪武的吏部尚書為後世吏部尚書的工作打好了地基,後來的吏部尚書也基本按照洪武的制度進行銓選。

而萬曆的吏部尚書孫丕揚則是開創了一種全新的選才方法——掣籤法。孫氏苦惱於用人不公的問題,提出靠抽籤選才,這一定程度上規避了選官過程中的人情往來,促進了選官公平,但以抽籤取官未免有些兒戲,這也招致了批評。

明朝吏部尚書只是正二品官員,卻為何被稱為六部之長文官之首

2、參議軍國政事

明朝吏部尚書在各種政治事務的參與感很強,政治、經濟、軍事等大事,皇帝要問問吏部尚書的意見。皇族內亂,皇帝頭痛,吏部尚書也積極參與事情的解決,為皇帝排憂解難。這裡以明代宗時吏部尚書爭取迎明英宗歸國為例。

明代宗時,瓦剌遣使者表示願意送在土木堡之變中被俘虜的“太上皇”明英宗朱祁鎮歸國。

明代宗朱祁鈺認為議和是騙局,沒有馬上回應使者。這時吏部尚書王直急了,馬上上奏勸說。王直表示,明英宗被俘虜,明代宗宵衣旰食,以期尋機雪恥,如今瓦剌主動議和並送還明英宗,應該答應,以此“少慰祖宗之心”。

當然,王直最後還揣摩了一下明代宗的心思,肯定明代宗“天位已定”,明英宗無法撼動,而迎回明英宗則可“天倫厚而天眷益隆”。明代宗一聽,還是設法糊弄過去。最後王直不屈不撓,與明代宗據理力爭,終於使得李實、羅綺迎明英宗歸國。

明朝吏部尚書只是正二品官員,卻為何被稱為六部之長文官之首

3、主持參與國家祭祀事務

《春秋》曾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在宣揚君權神授的封建王朝,祭祀是大事。明朝皇帝祭祀的物件就種類豐富,有天地、孔子、社稷神等,種類名目繁多。吏部尚書便常常參與皇帝祭祀。這裡舉幾個吏部尚書參與祭祀神靈的例子。萬曆十年夏至,吏部尚書王國光參與祭祀五嶽之神,嘉靖三十四年二月 “祭帝社、帝稷”,吏部尚書李默陪祀;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吏部尚書郭樸祭告朝天等六宮廟。

當然,明代以儒學為本,所以吏部尚書也經常奉命“釋奠先師孔子”。如天順朝的吏部尚書王翱,成化朝的吏部尚書李秉,嘉靖朝的吏部尚書方獻夫等都先後參與祭拜孔子的活動。

明朝吏部尚書只是正二品官員,卻為何被稱為六部之長文官之首

4、為皇帝講經解史

《明實錄》記載了不少吏部尚書為皇帝講經解史的案例,如正統年間,吏部尚書王直就“經筵侍講”。吏部尚書任經筵侍班之制自明英宗時起,到明朝中後期漸為定製。

弘治年間的大理寺辦事進士董傑曾經如此論述經筵制度的重要性:“夫經筵一日不廢則聖學聖德加一日之進,一月不廢則聖學聖德加一月之進”。

可見,吏部尚書為皇帝講學,是皇帝增進聖學聖德的重要手段,且吏部尚書在講學過程中又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對皇帝的思想和決策造成影響。作為帝師,吏部尚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明朝吏部尚書只是正二品官員,卻為何被稱為六部之長文官之首

5、在殿試中擔任讀卷官

吏部尚書是吏部之長,是負責人才選拔事務最高長官,所以其自然而然要處理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殿試的相關工作。如正統年間的吏部尚書郭璡、景泰年間的吏部尚書王直等就曾為殿試的讀卷官。

6、冊封宣旨

吏部尚書還會作為正使或副使參與太子、親王、嬪妃等的冊封宣旨工作。如宣德年間的吏部尚書蹇義曾作為正副使,持節冊立明宣宗為皇太子,持節冊安慶衛指揮紀詹女為梁王妃等。太子是儲君,親王流著皇室的血,嬪妃也是重要的皇室成員。吏部尚書能夠作為正使或副使,尤其是正使,參與冊封皇室成員的工作,可見吏部尚書地位之高。

明朝吏部尚書只是正二品官員,卻為何被稱為六部之長文官之首

由上,不難理解明朝的吏部尚書雖然只是正二品官員,但實際上是“文官之首”了。吏部尚書身負選才、參政、主祭、講學、讀卷、宣旨等多種職能,是明朝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部長,政治大事的風向標,主持祭祀的重臣,皇帝的老師,“高考”的監考官,寫國家級檔案的高階公務員。其地位可以只用一個字概括,那就是“高”。

並且,實際上正一品的太傅、太保等,都是榮譽頭銜,沒有實權,有時候吏部尚書也能撈到這些榮譽頭銜。這樣看來,說吏部尚書是名副其實的“文官之首”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作者:夏禎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明代吏部尚書研究》 閆福新 山東師範大學 2017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