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刺董:董卓雖毫髮無傷,但曹操卻成功了

董卓帶兵進了京城洛陽後,迅速露出了其兇殘霸道的面目,廢了皇帝劉辯、另立劉協為帝,自己擔任相國,包攬了朝政大權,在君臣禮儀方面更是僭越,“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妥妥的一個權臣奸相。

曹操刺董:董卓雖毫髮無傷,但曹操卻成功了

廢帝劉辯雖然被趕下了皇帝寶座,但依然未能逃脫是董卓的魔掌。因為看見兩隻燕子齊飛,劉辯做了一首詩,羨慕燕子的自由,進而感嘆自己的困境,渴望有人能來救自己脫困。董卓見到劉辯的詩後,認為“怨望作詩,殺之有名矣”,於是派李儒帶入鴆殺了劉辯,將與其同住的唐妃絞殺,將其生母何太后摔死。

如果說董卓殺了劉辯,已經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話,那麼董卓後面的流氓行為,更是將自己的陰暗面目暴露無遺,引起了天下共憤,有識之士皆意欲除之而後快。

書中寫道:

(董卓)自此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床。嘗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時當二月,村民社賽,男女皆集。卓命軍士圍住,盡皆殺之,掠婦女財物,裝載車上,懸頭千餘顆於車下,連軫還都,揚言殺賊大勝而回;於城門外焚燒人頭,以婦女財物分散眾軍。

曹操刺董:董卓雖毫髮無傷,但曹操卻成功了

誅殺董卓的行動,可謂是艱難無比,各方人士前仆後繼,越騎校尉伍孚最先進行了刺殺,結果刺殺失敗被董卓殘忍殺害。

伍孚之後,曹操是第二個刺殺董卓的人,在司徒王允的壽宴上,曹操親口表示自己要刺殺董卓,並拿走了王允的七寶刀,《三國演義》中著名的“孟德獻刀”,說的就是曹操刺董這段故事。結果眾所眾知,曹操刺殺未遂,董卓毫髮無傷,曹操為此逃出洛陽。

從表面上,曹操刺殺董卓的行動失敗了,但是從後面發生的故事,以及曹操的言行來看,對於曹操本人來說,刺董其實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行動。

曹操刺董:董卓雖毫髮無傷,但曹操卻成功了

首先,伍孚刺殺董卓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董卓力氣很大,曹操顯然也知道這個事情,所以曹操在刺殺董卓時,書中特意寫到曹操與董卓獨處時“即欲拔刀刺之,懼卓力大,未敢輕動”,所以曹操心裡是不堅決的、猶豫的,機會稍縱即逝,等董卓側躺下後,曹操拔刀準備刺殺時卻被董卓無意間識破,呂布也隨即回來,刺殺尚未正式開始即以宣告結束。

其次,曹操的拔刀動作被識破後,立即假意獻刀暫時逃過一劫,董卓也不能十分肯定曹操意欲何為,所以沒有處理曹操。正好呂布替曹操選了一匹好馬回來,心虛的曹操立即以試馬為由,騎馬逃出洛陽。董卓知道曹操逃跑之後,立即明白了剛才自己在鬼門關上走了一回,曹操真的是來殺他的,大怒之下立即發下海捕文書全國捉拿曹操。

最後,曹操逃到中牟縣的時候被當地守軍抓獲,中牟縣令陳宮問曹操有何打算,曹操回答說“吾將歸鄉里,發矯詔,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卓”,陳宮聽後立即給給曹操鬆綁,並且放棄縣令官職,跟著曹操一同逃跑共圖大事。

曹操刺董:董卓雖毫髮無傷,但曹操卻成功了

刺殺未遂逃出洛陽中牟被捕,曹操的刺董行動可謂是一敗再敗,最後還是因為碰到了陳宮這樣的智謀之士才得以逃脫牢籠,得以活命。

刺董的確是失敗了,但是曹操這一連串“操作”卻是非常成功的,非一介武夫所能為,曹操的成功之處有二:

1、曹操刺董並非個人私下行為,其行動之前司徒王允等人已經知道,所以曹操在朝廷高官眼中已經是一個捨生取義之士,無論刺殺成功與否,曹操的義舉必定會從這些人的口中傳向全國,曹操獲取了足夠多的的聲望。

2、曹操曾對王允說過“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可見曹操對於董卓是非常瞭解的,其想對付董卓很久了,但是對付董卓的辦法,卻不止刺殺一種,刺殺只是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刺殺失敗了,曹操照樣還有對付董卓的辦法。

3、曹操對陳宮說“吾將歸鄉里,發矯詔,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卓”,這絕不是一時三刻間能想出來的,這種攪動天下的大事必然是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之後的結果,再結合曹操之前的言行,更是能看出曹操的深謀遠慮:曲意奉承董卓,不僅能瞭解其罪惡,還能借董卓的聲勢暗地裡做一些小動作,使後面的“矯詔”可信度提高達到以假亂真;刺董行動則狠狠的刷了一波聲望,使自己與董卓涇渭分明,成為天下聞名的義士,為後面的“召天下諸侯興兵共誅董卓”行動提供便利,並能提高自己在這次行動中的話語權。

曹操刺董:董卓雖毫髮無傷,但曹操卻成功了

綜上,曹操刺殺董卓雖然失敗了,但是對於曹操個人來說,這次刺殺行動絕對是環環相扣、不虛此行,富貴險中求,大抵就是這個意思,中牟被捕應該是一個意外,慶幸的是遇到了陳宮這樣一位智者。

曹操雖未能親手殺死董卓,但其逃出洛陽後“矯詔”發起的天下共討董卓的行動,卻是實實在在的沉重打擊了董卓,並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董卓的滅亡,從這方面來看,曹操也是功莫大焉,畢竟“矯詔”這件事情是曹操想出來並實施的,大義名分在手,天下風雲由此而動。

文/漢風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