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項羽渡過烏江,還能捲土重來嗎?杜牧早已給出答案

唐朝杜牧寫過一首詩叫《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說的就是項羽自刎烏江的事情。

如果項羽渡過烏江,還能捲土重來嗎?杜牧早已給出答案

作者所持的態度就是過江去,再招一批江東子弟兵,捲土重來,最後的結果怎麼樣還不一定呢!這是一種對項羽自刎烏江的評價,是表示惋惜,但是這只是詩人的一種書生意氣,根本就沒有弄明白歷史發展的大勢。

當年,秦朝暴政,民怨沸騰,陳勝吳廣搞了個狐鳴篝火,於是乎“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響徹天下,各地的反秦武裝迅速興起,這些人是幹什麼的?亡秦!滅亡秦國。然後呢?很多人沒想過這個問題,但是有人想了,這些人都是六國的遺老遺少,他們是要透過推翻秦朝暴政恢復六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也就是開歷史的倒車。這是可行的嗎?先放下這個問題。

再看項羽,從小就不好好學習,說是文化沒用,要學萬人敵——兵法,但是學業也不精,唯一的特點就是勇武絕倫,板肋虯筋,力大無窮,的確是一員猛將,他也加入了反秦的隊伍。

但是他對戰爭的理解就是殺人,所以幹了很多不人道的事情,先是殺了宋義,這是他的直接領導,被他給殺了,這在軍隊中開了很壞的先例,而且在當時的反秦大起義的將領中獲得了很壞的名聲,他還坑殺秦卒二十萬,還把楚懷王熊心給殺了。

如果項羽渡過烏江,還能捲土重來嗎?杜牧早已給出答案

後來在鴻門宴上又犯了婦人之仁的毛病,沒有殺劉邦,導致劉邦逃跑。這一切都是他性格上的弱點,他不敢否定自己的錯誤想法,不敢接受別人的正確意見,喜歡一個人衝鋒,在最後他還是這樣,給手下的將士說潰圍、斬將、搴旗,他的確做到了,但是他的部隊傷亡殆盡。

項羽是一個優秀的戰將,但是不是一個優秀的統帥,他只能被優秀的統帥指揮著衝鋒陷陣殺敵立功,但是他站在統帥的位置上他不會全面的思考問題,不會接受別人的意見,不會團結和帶領戰將去奪取勝利,所以項羽站在統帥的位置上是自誤也是誤人。

項羽還是個小心眼的人,每次打完仗,要給立下功勞的將士封官加爵,手下人把那些官印刻好後交給他,他卻捨不得發給那些立功的將士,一直在手裡摩挲,以至於石刻的或者木刻的官印的稜角都磨沒了還沒發給別人,所以說他是個心胸狹隘的人。

劉邦則不同,在關鍵時刻,韓信給劉邦寫了一封信要當“假齊王”就是代理齊王的意思,劉邦當著使者的面就惱了,心想韓信憑什麼當假齊王,於是拍著桌子大罵“韓信怎麼能當假齊王呢?張良趕緊給劉邦遞眼色。劉邦立即改口“要當就當真的”於是立即封韓信為齊王。

韓信一下就被劉邦拉過來了,成了劉邦亡秦滅楚的主力。還是劉邦平定四海之後總結自己成功的經驗說了一句話“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項羽只有一個範曾卻不能用,所以失敗了。項羽的失敗是性格的失敗,不是戰略戰術的失敗,項羽的性格是個戰術家的性格,敢打必勝,但是剛愎自用,很難成就一番大事業。

如果項羽渡過烏江,還能捲土重來嗎?杜牧早已給出答案

假如項羽不自刎,回到江東,父老鄉親也不責怪他,還給他支援江東子弟兵,他還是會犯以前犯過的錯誤,還是會在鬥爭中失敗,因為他的性格沒有變。

最後再說說,秦末的大起義不可能恢復六國割據局面的原因,恢復六國就是把統一的中國推入分裂和戰爭的深淵,這是不得人心的,必定還會出現統一六國的人物,所以,秦末的農民大起義只能進一步促進中國的統一而不是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