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汗位”的忽裡勒臺大會,為何在忽必烈奪汗後就成了“過去時”?

公元一二零六年,鐵木真與蒙古高原諸部首領於斡難河源頭召開忽裡勒臺大會,正式即大汗位,即成吉思汗。

此後,蒙古軍隊開始四處征伐。忽裡勒臺在蒙語的意思中,本就是會議。

決定“汗位”的忽裡勒臺大會,為何在忽必烈奪汗後就成了“過去時”?

而它存在的意義就是定奪大蒙古汗國接班人的問題。除了成吉思汗以外,窩闊臺汗也是忽裡勒臺大會所推舉出來的。但是自從元世祖忽必烈,繼位以後,這個大會就再也沒有召開過。至於原因,其實並不複雜

,就是大家不服忽必烈的統治。

(一)、地位正統,有待商榷

《蒙古法基本原則》

“成吉思汗的大札薩克規定,兄弟分家時財產按下列原則分配:年長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繼承父業”。

其實,說白了這個政策就是“幼子守灶”。當時的蒙古與漢人選拔繼任者的方法不同,他們是最小的兒子繼承父子的家業。但是成吉思汗之位卻傳給了第三子窩闊臺,自從鐵木真死後他的子孫們就開始變得不和。

1. 原始民族,傳承盡失

忽裡勒臺大會,其實是蒙語音譯過來的。而且,他也並不是成吉思汗首創。在早期的蒙古高原上,選舉部落首領,都是德高望重之人參加,而後集思廣益。定奪出一個,能夠使得自己部落走向輝煌之人為汗。

只是成吉思汗以後,蒙古各部落都進行了聯合。而且,它也是十分重要的。就像窩闊臺、貴由還有蒙哥等,都是透過忽裡勒臺大會選舉出來的,具有很強的合法性。而忽必烈繼位以後,就沒有再召開過了。

決定“汗位”的忽裡勒臺大會,為何在忽必烈奪汗後就成了“過去時”?

其實,就是因為很多人都不願意服從忽必烈的統治。當時蒙哥死時,他還在南方與南宋作戰。在聽說了阿里不哥要繼位之後,才揮師北上,解決了自己的弟弟。正因為這種行為,若是召開忽裡臺大會,未來的大汗就不一定是自己了。

2. 兩汗並立,各自為政

“繼又聞脫裡赤亦至燕,後即遣脫歡、愛莫幹馳至軍前密報,請速還。”

自從蒙哥死後,兩人便開始相爭。其實,想要爭奪大汗之位的遠遠不止此二人。他們的堂兄弟,親兄弟,都對此垂涎已久。

所以,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紛紛各自召開忽裡勒臺大會。其實,此時的大會就失去了它本來的功效。因為自從成吉思汗以後,蒙古各部就有了分裂的苗頭。尤其是在窩闊臺死後,人人都想在汗位上努一把力。

當兩個大會同時召開時,它就失去了正統性。因為與會者,都是雙方的支持者,也是既得利益者。而且,他們並不能代表整個蒙古的利益。在站隊方面,自然是效忠於自己的君王。都到了這種程度,再度召開大會已經沒有必要。

而且,雙方都想著要搶佔先機

。因為誰先召開大會,誰就是真正的大汗。

而另一方,要是再想著反抗,那就屬於弒君篡位,乃不忠不義之徒。所以,忽裡勒臺大會在蒙哥死後就已經成了一種可有可無的形式。

決定“汗位”的忽裡勒臺大會,為何在忽必烈奪汗後就成了“過去時”?

更何況,忽必烈繼位後他的子嗣也無法將諸王汗國都召集起來。即使,想要透過大會來證明自己汗位的正統性,也是力不從心的。

(二)、四分五裂,已無必要

“帝則捧太祖之手,輕拭之。太祖甚悅”。

忽必烈,自幼就很得成吉思汗的喜愛。長大以後,也屢屢被委以重任。因為手中有兵有糧,所以才能在蒙哥汗死後奪得帝位。自從窩闊臺死後,蒙古各部其實就已經走向了分裂狀態。因為蒙古帝國的版圖實在是太大,而黃金家族諸子又都擁有地盤。

1. 帝國離亂,家族離析

阿里不哥與忽必烈兩人,背後都有相應的支持者。

二人同時召開忽裡勒臺大會,只不過是東周初年二王並立的翻版罷了。只不過忽必烈手握兵權,而且支持者甚眾。所以,才能夠在奪嫡之事上,拔得頭籌。

兩個人既然誰也不服誰,自然就沒有繼續召開大會的必要了。雙方肯定會相持不下,而且也有可能各自的支持者之間,相互攻伐。此時的蒙元貴族,已經不像之前那般地位。因為當時成吉思汗剛剛登位,需要獲得他們的支援。

決定“汗位”的忽裡勒臺大會,為何在忽必烈奪汗後就成了“過去時”?

但到了蒙哥那時,黃金家族的地位便無人可撼動。

其實,這就是一場家事。儘管阿里不哥在和林召開忽裡勒臺大會的時間要早於忽必烈,但也不能說他就是正統。

蒙哥汗在位時,對忽必烈、旭烈兀以及阿里不哥三位弟弟都非常重視。

而且,生前也沒有確定繼承人。此時的忽裡勒臺大會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形式,誰的拳頭大,誰就是蒙古正統。而失敗者,終究淪落。忽必烈佔據著中原,而且連戰連勝,士氣正旺。旭烈兀身在西域,也無暇顧及。

所以,這就是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間的鬥爭。最終,忽必烈成功繼位。儘管忽必烈的正統性沒有保障,儘管窩闊臺後裔海都還在聯合元老興事,但這都不妨礙他成為元世祖。

2. 各自為政,已無必要

自從窩闊臺汗繼位以後,蒙古國家實際上就已經類似於西周和東周時期。而所謂的四大汗國,也是後世臆造出來的。

各個汗王之間的地位相差懸殊,就像是公侯伯子男的諸侯一樣。

就像朮赤金帳欽察汗國,只是二字王,與金印獸紐一字並肩王級別的諸王汗國相差甚遠。

決定“汗位”的忽裡勒臺大會,為何在忽必烈奪汗後就成了“過去時”?

成吉思汗四子後裔,分別都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他們都能夠主政一方,並不需要再聽從他人的命令。這其中的對抗,尤以窩闊臺系和拖累西為主。窩闊臺汗國一直想要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地位。

此外還有海都控制的察合臺汗國,也是與拖累系處於對立面。但是海都死後,察合臺就開始聯合元朝對抗窩闊臺系。蒙古內部紛亂異常,大家誰也不會服從誰的命令。雖然都是黃金家族之人,但是都已經站好了隊。

既然西部地區,元朝鞭長莫及,而窩闊臺系也沒有能力傾覆元朝統治,那麼倒不如各玩各的,互不打擾。

忽必烈有兩重身份,一個是元朝開國皇帝,這是無可厚非的;另一個則是大蒙古國的第四任可汗,薛禪汗。

但是後者是否存在,已無必要。畢竟,只是名義上的,其他諸王汗國也大都不遵從其統治。

(三)、皇權意識,逐步加強

“元自世祖混一天下,寬恤愛人,亦可謂有仁心矣”。

後世在評價忽必烈時,很少會用到薛禪汗一般都是元世祖。而這本就是漢人對皇帝的稱謂,而忽裡勒臺大會是推舉整個蒙古大汗的會議。此時,他已經成了名義上的大汗,實際上能夠管轄的汗國很少。也正是因為忽必烈的逐步漢化,才導致了很多蒙古貴族的反對。

決定“汗位”的忽裡勒臺大會,為何在忽必烈奪汗後就成了“過去時”?

1. 漢化程序,必然選擇

忽必烈在還未上位時,身邊就有很多漢臣

。竇默和姚樞二人,可以算是元世祖的先生。他們經常為其講解四書五經,三綱五常等儒家學說。這對於忽必烈後期的執政行為,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除了此二人之外,還有劉秉忠、趙璧、張文聯、張德輝等二十餘人,都是為忽必烈講解漢家經典的。

正是受到他們的影響,忽必烈在元朝建立以後,就逐步的明確了自己是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政權。忽裡勒臺大會是原始民主,而中央集權是極端的不民主。這兩者之間,形成了極大的衝突。所以,關於繼承人的選定問題,直接由皇帝定奪即可,不用他人參與。

而且,忽必烈本身上位也沒有經過忽裡勒臺大會。他的後嗣,也都只是名義上的蒙古大汗。就算召開了大會,結果也是一樣的。而且許多汗王,也都是不會來參加的。整個天下都是皇帝家的,至於誰來當以後的皇帝,自然是由如今在臺上之人決定。

2. 弱肉強食,叢林法則

成吉思汗將忽裡勒臺大會置於高位,這個決策是正確的。因為,很多蒙古貴族需要受到重視。顯然,忽必烈在繼位的時候,這麼高的重視已經不需要了。而且,大家的意見都無法達成一致,再召開也沒有必要。

決定“汗位”的忽裡勒臺大會,為何在忽必烈奪汗後就成了“過去時”?

若是在大會上唇槍舌劍的爭執一番,到頭來很有可能兵戎相見。再加上各部的意見,也是不會統一的

。因為他們父兄好不容易打下來的領土,自己費盡艱辛終於奪得大寶,到頭來還要接受堂兄或者侄子的束縛,他們也是不願意的。

察合臺汗國此前受到海都的約束,與窩闊臺汗國交好,隨後又投奔元朝。而欽察汗國,位於東歐,路途遙遠。伊爾汗國支援元朝,但是同欽察汗國多次大戰。欽察汗國,又沒有想要與元朝為敵的態度,而且還積極與其交好。

諸王汗國之間,本來就有很深的矛盾。

而且,他們對待元朝的態度也各不相同。若是將這麼一幫人都叫來,必然會引起一場大戰。

結語:

忽裡勒臺大會的初衷,就是要選拔出一位眾望所歸的大汗

。成吉思汗去世以後,他的子孫都沒有如此之魅力與能力。而且,蒙古漢化並不是從忽必烈開始的,忽裡勒臺大會不具備權威性也不是從此開始。

參考文獻:

《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