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中國古代“球王”,為何在《水滸》中成了一個大反派?

高俅,中國古代“球王”,為何在《水滸》中成了一個大反派?

世人一提起“球王”來,首先想到的是貝利,馬拉多納。他們以精湛的球技贏得了世界體育愛好者的尊重。

由於這幾十年中國足球水平實在令人所詬病,以致於說起中國球王來,知道的人就很寥寥了。其實,在我國近代還真出現過一位球王,就是傳奇球星——李惠堂。

他活躍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亞洲足壇,其足球生涯在將近20年的賽球經歷中,於各項公開賽事入球超過2000球,是當時公認的中國足球第一人。

他的名氣不光是在中國,在亞洲,就是在世界範圍內也有相當的影響力。1976年出版的西德足球雜誌,曾將李惠堂評選為20世紀的世界5位“球王”之一,與巴西貝利、德國弗朗茨·貝肯鮑爾、阿根廷阿爾弗雷多·迪·斯蒂法諾及匈牙利普斯卡什齊名。

高俅,中國古代“球王”,為何在《水滸》中成了一個大反派?

其實追溯歷史,中國不光是現代有球王,古代也有球王,並且這位古代的球王更是大神一般的存在,他就是北宋人,名叫高俅。他因球而興,被宋徽宗所看中,最後官拜禁軍首領。

高俅的經歷十分奇特,只能說運氣太好了。

他早年曾是蘇東坡的“小史”,也就是小秘書一類的角色。他為人乖巧,擅長抄抄寫寫,不僅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有一定的詩詞歌賦的功底;而且會使槍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礎,高超的蹴鞠技術只不過是他多項旁騖的雜學之一。

公元1093年,蘇軾將身邊的這個小秘書,推薦給了他的朋友駙馬都尉王詵。王詵是神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趙佶(宋徽宗)的姑夫。這個王詵是一個“書畫高手”,與端王關係密切,兩人經常在一起切磋書畫。

有一天上早朝,在路上被一陣小風一吹,趙佶的頭髮有些凌亂,他忘了帶篦子刀,於是向王詵借了一個,修理了一下鬢角。

趙佶用完後,看了一下刀上的圖案,對王詵說:“這篦子刀的樣式非常新穎可愛”。

王詵回道:“我最近做了兩個,還有一個沒用過,稍後就派人給你送去。”

高俅,中國古代“球王”,為何在《水滸》中成了一個大反派?

傍晚時分,王詵想起此事,就指使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高俅來到王府,碰巧碰到趙佶正在園中踢毬。

中國古代踢的球,正規名字叫蹴鞠,別名又叫“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

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

最早的描述的是齊國首都臨淄人當時的生活:

“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戰國策·齊策》)

這些史料表明,戰國時期的齊國都城臨淄,蹴鞠已發展成一種在民間廣為盛行的娛樂方式。

具有悠久歷史的蹴鞠,到了唐宋更是達到了一個高潮。宋代從皇宮內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為樂。

元代錢選所繪《宋太祖蹴鞠圖》,便是描繪宋太祖趙匡胤與趙炅、趙普等人踢球的場面。

高俅,中國古代“球王”,為何在《水滸》中成了一個大反派?

高俅來到端王府,站在一旁觀看。觀看了一會兒,便搖搖頭,面露不以為然之色。誰知他這麼一個細微的動作,竟被趙佶給注意到了。便問道:“你也會踢嗎?”

那時的高俅也是年輕氣盛,聽到趙佶問話,便底氣十足的回答說只是雕蟲小技而已。

聽到這樣狂妄的口氣,趙佶有些不高興了,精於此道的他心想,要給這個年輕人一點教訓,省得他總是目中無人。於是二人對踢起來。

高俅一進球場,頓時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拿出全身的本領,將毬踢得如鰾膠粘在身上一般。趙佶大喜,當即派人傳話給王詵:“謝謝你給的蓖刀,連同派來的人,我一起收下了。”

高俅於是變成了端王趙佶的親信。

高俅,中國古代“球王”,為何在《水滸》中成了一個大反派?

不久,宋哲宗去世,端王趙佶幸運地被太后選中繼位,成了大宋皇帝,是為宋徽宗。

徽宗原本是一個坐冷板凳的人,一上朝看到的全是新面孔,在朝堂上顯得很不自在。但是一下朝,看到高俅這些球友,顯得特別親切,心裡感覺到特別的釋放。他有心要提拔自己的玩伴,但囿於大宋朝一套嚴格的幹部提拔幹部,就是身為皇帝,也不能由著的性子來。七品縣官要有進士出身,而高俅沒有功名,文官這條路走不通。

既然文官這條路走不通,那就在武官上面下功夫吧。因為武官對出身要求不嚴,只要有功名就行,一句話,伸縮性較大。

“先是詵、端王邸官屬,上即位,欲顯擢之。舊法,非有邊功,不得為三衙。時(劉)仲武為邊帥,上以俅屬之,俅竟以邊功至殿帥。”(《宋南渡十將傳·劉錡傳》)

就這樣,高俅去了邊關,到邊帥劉仲武那裡去“鍍金”,劉仲武對皇上的用意自然心領神會,便十分的配合。

也是高俅的運氣特別的好,他在邊關的時候,恰巧大宋朝在邊境打了幾個少有的勝仗,這樣就有了升遷的資本,後來官越升越大,最後做到了殿帥,掌管禁軍達20餘年。

高俅,中國古代“球王”,為何在《水滸》中成了一個大反派?

但是就這樣一個高官,

《宋史》中卻沒有他的單獨列傳,說明他任上的業績乏善可陳。

但這麼一個庸庸碌碌的官員,本來應該被歷史的煙塵所淹沒,沒想到他不想出名,但別人忘不掉他,他後來真的變成了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這些都得拜《水滸傳》所賜。

在施耐庵的小說《水滸傳》中,高俅成了書中的一個主要人物,當然,他不是正面人物,而是作為反面人物、十惡不赦的大奸臣而貫穿全書。他以一市井小流氓的身份出場,因為具有很高的蹴鞠技術,被喜愛蹴鞠的端王所賞識。在端王登基成為皇帝后,高俅便飛黃騰達,很快官至太尉。後來他陷害林沖,手段之毒辣,心計之精巧,讓開卷不久的讀者瞠目結舌!

就這樣,他被列為與童貫、蔡京和楊戩四人並稱的四大奸臣。

其實在正史中,北宋的“六賊”分別是:蔡京、王黼、童貫、朱勔、李彥、梁師成,並沒有高俅的事。

“六賊”之名最早出於太學生陳東(1125年)的上書:

“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於後,李邦彥結怨於西北,朱勔結怨於東南,王黼、童貫又結怨於遼、金,創開邊舋。宜誅六賊,傳首四方,以謝天下。”

高俅,中國古代“球王”,為何在《水滸》中成了一個大反派?

但為什麼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將高俅寫成一個十惡不赦的罪人呢?

這或許和施耐庵的經歷有關係。

施耐庵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事親至孝,為人仗義。19歲時中秀才,28歲時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

按理說起來施耐庵的科舉之路還是非常暢通的,但也許是文人的自命清高,也許是情商不夠吧,坐了三年官後竟然棄官回鄉了。光宗耀祖的夢想破滅了,由此對官場上的爾虞我詐深惡痛絕。

高俅沒有功名,就憑著球玩的好,會來事,而且押對了寶,燒冷灶而一步青雲,最後得以坐高官20餘載。而施耐庵本人,做了三年的官就做不下去了。

兩下一對比,高俅就像常春藤一樣的存在。因此對這些投機取巧獲得高官的人物,真是羨慕嫉妒恨。

現實中比不了,那麼就在文學作品中進行抹黑,無限的釋放自己的怨氣。於是高俅就成了黑鬼李逵。

高俅,中國古代“球王”,為何在《水滸》中成了一個大反派?

高俅由一個碌碌無為的庸官,變成歷史上大名鼎鼎之人,雖然前面冠以大奸大惡的名頭,但畢竟是出了名,而且還沒花廣告費。

鑑於此,高俅是應該感謝施耐庵的十八輩祖宗呢?還是要找他徹底算總賬,來為自己正名?

當然,這是他們倆人之間的事情了。在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只要《水滸傳》流行一天,高俅在讀者的心目中,那是臭到底了,不可救藥了。

只有真正極小眾研究歷史的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其實如果想開了,真實的高俅,也沒必要背上那麼沉重的思想包袱。名字不過就是一個符號而已。既然文學作品中寫的是另外一個高俅(符號),那你又何必去認真計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