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變中的朝那古城,如今什麼樣了?

寧夏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留下了不少與軍事相關的軍事城堡,尤其是西夏、元明時期修築的城堡,成為寧夏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部分還尚且儲存完好。

今天來看看朝那古城!

歲月流變中的朝那古城,如今什麼樣了?

朝那縣

,是西北地區較早設定的縣制,朝那古城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歷史上有重要影響,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都與這裡相關聯。

朝那(古音讀nuo),城池位於寧夏彭陽縣古城鎮鎮政府所在地。築城史久遠,20世紀70年代之前城池儲存完好,歷史文化意義上傳承的朝那城的稱謂早已淡出,而以民間直觀的古城名的字卻已約定俗成。

朝那古城,可能在戰國時期已築有城堡。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攻滅義渠戎國之後,以朝那邑為中心設定朝那縣,治所就在這裡。漢朝建立後,仍為朝那縣制,治所仍在朝那古城。北魏末年移至現在甘肅靈臺縣西北朝那鎮,隋朝廢縣。

歲月流變中的朝那古城,如今什麼樣了?

朝那古城遺蹟

茹河發源於六盤山,由西向東南方向流經寧夏彭陽、甘肅鎮原縣,匯入蒲水。朝那古城坐落茹河北岸,居古城川道正中,南北環山,峰巒疊嶂。古絲綢之路的另一條走向就是沿茹河抵達絲路重鎮固原的。

朝那古城呈長方形,東西長682米,南北寬480米,佔地面積32。7萬平方米。城牆殘高1~13米,基寬14米,夯土層14~20釐米。城池東西南北開有4個城門,城牆外圍闢有護城壕塹,至今城垣清晰。

朝那古城出土過大量文物,一些文物相當重要。西漢時期的朝那銘文鼎、錯金銀銅羊等極具文物研究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1978年,在當時寧夏固原縣古城公社古城大隊出土了一件銅鼎。因鼎身有“朝那”銘文,故稱為“朝那鼎”。鼎身刻有三段銘文:

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二升,重十二斤四兩。

今(?)二斗一升,烏氏。

今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兩。

歲月流變中的朝那古城,如今什麼樣了?

朝那古城出土的刻石銘文

“朝那鼎”的出土說明,第一,它是西漢早期朝那縣標準計量容器;第二,古城鎮是秦漢時期朝那縣治所在。

《漢書·地理志》記載,朝那、烏氏二縣,在漢代均為安定郡屬縣。這件銅鼎原置於朝那縣,後移置於烏氏縣。在一件銅鼎上刻有朝那、烏氏兩個縣制的名字,表明同一器物先後歸屬過兩個縣制所有。地方行政建制的縮減與縣制的遷徙,都會給地名與隸屬關係帶來變化。《漢書·地理志》載,西漢時期安定郡轄21縣,東漢時期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記載,東漢安定郡僅轄7縣,縣制少了三分之二。雖然縣制銳減,縣域轄境卻不斷增大,烏氏縣轄境自然向北延伸,覆蓋了朝那縣的部分地域。“朝那鼎”上的銘文“朝那”與“烏氏”即說明這個問題,由此可以釐清秦漢時期地域沿革與變遷。

此外,繩紋大板瓦、小筒瓦、捲雲紋瓦當、陶水管等各類建築材料,也印證著朝那城的建設及其格局。

北魏以後,作為縣級政權的朝那縣制遷出去了,但城池仍被多個朝代所利用,宋代就是一個重要時期。如出土的《東山寨修城記》碑、《宋故董府君墓誌銘》等都延伸著朝那古城的餘脈。

北宋與西夏對峙時期,朝那城被修築利用,以“東山寨”為名。由《宋故董府君墓誌銘》看,墓主人不但有軍功,而且樂善好施,在地方上很有影響力。墓誌顯示的家族資訊,幾代人都葬在這裡。由以上出土文物看,北宋時期朝那古城仍是沿邊的一個重要的軍事防區,駐守有大量的軍隊,而且持續時間較長。

從軍政建制看,古朝那城的位置依舊重要,被多個朝代修築利用。

歲月流變中的朝那古城,如今什麼樣了?

北宋設定東山寨,是軍事性寨堡。金代設立東山縣,緣於東山寨而來,前後有過60餘年的經歷。成吉思汗避暑六盤山,奠定了六盤山下開城作為行宮的地位,此後的太宗窩闊臺、憲宗蒙哥、世祖忽必烈都刻意經營開城。

元代建立後,忽必烈分封其子忙哥剌為安西王,王府即設在開城。同時,設有開城路總管府,下轄開城縣、廣安縣。廣安縣,即金代東山縣。

明朝,這裡降為東山里,清代降為古城川堡。追溯朝那古城的歷史,可以看到它兩千多年的變遷史。近30年間,朝那城雖然損毀嚴重,但它的雄姿遺韻尚在,地理格局依舊襯托著它昔日的輝煌。

現在,它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