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在古代,香港由於地理位置偏僻,長期脫離於中原王朝的政治經濟中心之外。香港這個地方(不是名字),正式進入官方正史是在唐朝的時候。

大唐王朝在珠江口外面、今天的香港新界西南部設定了軍鎮,取名屯門,這是正史中最早記載的香港地名。雖然記載只有隻字片語,但對於尚處於蠻荒的香港來說,已是空前的歷史性突破!

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最早的香港地名屯門

如果我們將今日香港的各個地方看作是一個一個的“古惑仔”,那麼屯門絕對是出道最早的,才是真正的大佬、扛把子。

唐政府設定軍鎮之後,屯門漸漸有個名氣。許多文人墨客還寫詩“宣傳”過屯門。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踏潮歌》中寫道:“屯門積日無迴飆,滄波不歸成踏潮。”

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另一位唐代大詩人韓愈在《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中寫道:“屯門雖雲高,亦映波浪沒”。

我們無法確定劉禹錫、韓愈是否到過屯門,也可能是聽別人說起這個地方。

唐朝時期商貿十分繁榮,離屯門不遠的廣州是全球最大的海上貿易樞紐。珠江口則是船舶進入廣州的必經之路,珠江口東岸的屯門也就成了船舶經過、或短暫停靠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說,屯門成了廣州的一個小的外港。

當時經商的人應該都知道屯門,劉禹錫、韓愈聽別人講,也就不稀奇了。

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如今,在屯門、大嶼山、南丫島等地都出土了很多唐代器物,也可以印證這裡曾經的繁榮。1990年香港要修國際機場,選址在赤鱲(liè)角島。為了搶救島上珍貴歷史文物,香港賽馬會撥款資助香港考古學會在島上進行考古調查和搶救發掘工作。後來,考古人員在赤鱲角深灣村發掘了12座唐代瓷器窯。這些瓷器窯估計是官府為了方便瓷器直接裝船運往海外,而專門在這裡修建的。

開始有漢人遷移定居

宋朝時候,朝廷基本延續了前朝對香港此地的管理辦法,依然在屯門設定軍鎮。屯門也依然扮演著廣州的外港角色,成為中外商旅船舶停靠的港灣。

不過,有所不同的是,從宋太祖開始便已經有中原漢人遷徙到香港定居了,說明這裡的繁榮程度要比唐朝時大大提升。岑田(今天新界元朗東面的錦田),北區的上水、粉嶺等地是中原漢人來此拓荒較早的幾個地方。現在香港原住民中的鄧、侯、彭等姓氏,基本就是宋朝時遷過去的。

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南宋末年,一些漢人不想被蒙古人統治,拖家帶口往海外跑,香港成了他們逃難的中轉站。不僅普通老百姓,連南宋皇帝都逃到了香港。陸秀夫帶著7歲的小皇帝趙昺來到了今天香港九龍一帶(當時叫官富場),居住了十個月左右。後來又在荃灣、大嶼山等地作短暫停留。這可能是歷史上唯一一次中國皇帝來到香港,此後再也沒有發生這樣的事。現在香港九龍有一個景點叫宋王臺,正是為了紀念這一事件。

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離開香港後,陸秀夫和小皇帝的下一站是廣東江門,也是他們逃亡的最後一站。當崖山被元軍攻破後,陸秀夫自感回天乏術,將妻子兒女趕下海,自己又揹著小皇帝跳海了(我們一般說是跳海,其實那是銀洲湖,湖水向南流入南海)。

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歷史上另一個名人也與香港有一定的關係,他就是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的文天祥。文天祥著名的詩《過零丁洋》的那個“零丁洋”就是珠江口。當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被俘,要押解至崖山去,正是經過了香港島、屯門等地,然後行至零丁洋,乃作此詩。

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元朝的時候,香港的地位又進一步提升了。元政府設定了屯門巡檢司,負責管轄香港,維持當地治安等等,旗下有150餘人的小軍隊。因為當時香港已經有相當數量的人口了,需要有地方行政機構來管理。其人口主要分佈在屯門、大埔、新田、九龍城、上水等地。現在香港原住民中的廖、文、吳等姓氏就是元朝時遷入的。而文姓正是文天祥的堂弟文天瑞的後人,不知道是不是為了紀念文天祥特意遷居於此?

第一次看到香港長什麼樣

及至明朝,香港基本延續了前朝的政治。相較之下居民有所增多,他們主要以農業和漁業為主。但在明宣德年間發生了一件事,對香港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朝廷命令跟隨鄭和下西洋的團隊成員整理出歷次下西洋的航海圖。這就是《鄭和航海圖》的來歷,是研究鄭和下西洋的重要資料。

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為什麼對香港具有劃時代意義呢?因為在《鄭和航海圖》中,不僅標註了香港一些地方的古名字(官富場、大嶼山、蒲台山等),還畫出了整個香港的輪廓。香港第一次被“看見”了,實實在在擺在你面前,終於知道它長什麼樣子。

後來嘉靖年間又製作了《全廣海圖》,在《鄭和航海圖》的基礎上更加完善對香港的認識,增加了很多地名,如將軍澳、佛堂門。更令人驚訝的是,第一次出現了“九龍”這個名字。雖然九龍的“資歷”不及屯門古老,但九龍在近現代歷史上之於香港的重要性遠遠高於屯門。九龍,見證了近現代香港許多大事的發生。

萬曆年間再一次完善對香港的認識,製作了《廣東沿海圖》,裡面標註的大量香港地名沿用至今,如大澳、赤柱、長洲、大帽山、尖沙咀、筲箕灣等等。甚至在《廣東沿海圖》還出現了“香港”這個名字,但當時的香港不是指香港島,更不是今天廣義上的香港,而是指鴨脷洲島。在明朝時鴨脷洲還是無人島,現在已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島嶼。

中西方的第一場戰爭

在鄭和下西洋的時代結束一個世紀後,雖然明朝實行愈發嚴格的海禁政策,但導致的反效果是非法走私貿易的興盛,以及倭寇、海盜之患的日益嚴重。在這樣一個紛紛擾擾的時代大背景下,來自西方的葡萄牙人也抵達了遙遠的東方。東西方文明第一次發生了擦槍走火。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場軍事衝突並沒有發生在廣州、泉州這樣的明朝大港口城市,而是發生在遠離政治、甚至看起來有些“世外桃源”的香港。

1514年,葡萄牙人抵達屯門,此時這裡已經沒有明朝行政機構,葡萄牙人便覺得這裡是無主之地,於是豎起一塊帶有葡萄牙國徽的石碑以示佔領。然後又在這裡設定營寨,修築防禦工事。

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葡萄牙人的這一切行為,明朝官員都是看在眼裡的,但他們沒有提出任何抗議。明朝地方官員認為葡萄牙人是來做貿易的,並願意納稅,他們還能幫忙打倭寇、海盜,至少不是敵人,所以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幾年後這種和諧相處的局面被打破了。佔領屯門的葡萄牙人頭目換人了,換了一個粗魯的鷹派。他不僅不願意納稅了,還欺壓當地老百姓,氣焰十分囂張。加之,葡萄牙人久居於此總會與當地人生出許多嫌隙,矛盾越積越多。朝廷終於決定讓廣東海道副使汪鋐出兵驅逐葡萄牙人。

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那是1521年,汪鋐率領幾十艘大小戰船包圍了屯門海域。戰鬥一開始,葡萄牙人用他們的火槍取得了優勢。但明軍很快改變策略,採取火攻的辦法,在輕舟上裝滿乾草點起火,乘著風勢燒掉了葡萄牙人的船隻。這時,葡萄牙人就處於劣勢了。

這場海戰持續了40多天,葡萄牙人傷亡慘重,最後乘著三艘船逃跑了。

失敗的葡萄牙人並沒有離開,而是一直在閩浙沿海活動,不過還算循規蹈矩。後來他們透過賄賂廣東地方官員換取了在澳門通商權,又慢慢運作,使明朝政府准許他們以租地形式在澳門居留。

屯門海戰是中國與西方世界之間的第一場戰爭,比鴉片戰爭早了300多年。這場海戰的意義在於中國的國防重點由北方陸地轉向了南方海洋,也預示著其敵人將由北方遊牧民族變成西方殖民者。

一塊“沒人要”的土地

在屯門海戰之後的300年裡,香港總體上十分平靜,沒有發生過什麼大事。只是,人口又增多了。清朝時大量客家人來到香港開村拓荒,很多土地被開發成良田,農業和漁業成了當時香港兩架並駕齊驅的馬車。

後來的事中國人就再熟悉不過了——1840年鴉片戰爭,清朝戰敗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又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割讓了南九龍半島。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新界和235個大小島嶼,租期99年。至此,整個廣義上的香港都成了英國人的殖民地。

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但,還有一塊地仍然屬於清政府,它不歸英國人管——這就是為人所津津樂道、頗為獵奇的九龍城寨(也叫九龍寨城)。九龍城寨是一塊只有3。6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的地方,是清政府的軍營。

原來,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中議定,清朝軍隊仍可駐紮在九龍城寨內,並保留附近碼頭以便往來,因此這裡成了清朝的一塊“飛地”。

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1899年,英國人接管新界的時候,引起新界居民反抗,他們不願意被英國人統治。這場反抗演變成了一場戰爭,新界鄉民組成鄉勇與英軍展開了6天的戰鬥。最終,新界鄉民犧牲了500多人,反抗被英軍鎮壓下去了。

平息這起鄉民抗爭事件後,英國人派出一支隊伍直接衝進九龍城寨,繳了清軍的武器,還在城牆上掛起英國國旗。然後宣佈“九龍城為女皇陛下香港殖民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根據《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九龍城寨主權屬清政府,清軍有權利駐紮在這裡,為何現在英國人撕毀條約呢?我認為是鄉民抗英事件刺激了他們,只是藉此發洩一下而已。因為英國人“鬧”了這一番後,他們很快就走了,被繳了械的清軍依然愉快地住在九龍城寨內。清朝滅亡後,這些清軍還住在這裡,英國人也不管他們。

民國時打的雞飛狗跳,更是沒心思管九龍城寨,甚至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可能都已經忘了在香港有一塊“飛地”。英國人倒是沒忘,但他們好像對這個地方缺乏足夠大的興趣。於是,這裡慢慢成了社會底層人士、三教九流的聚居地,儼然“三不管地帶”。

在香港誕生之前,屯門才是“扛把子”

1949年九龍城寨經歷了一次人口大爆發,大批廣東福建人湧入香港,他們很多人都落腳在九龍城寨。黃賭毒現象愈發滋生出來,在後來約半個世紀裡,九龍城寨成了犯罪的溫床和混亂、貧困、黑幫的代名詞。

香港有很多黑幫犯罪電影就以九龍城寨為背景創作,比如成龍的《重案組》,劉青雲、吳鎮宇的《O記三合會檔案》,王晶的《追龍》等等。

不過現在九龍城寨已經被拆除,進入歷史的塵埃之中,而香港,仍然在繼續它的歷史……

好奇心驅使,挖掘史料逸聞——【好奇挖掘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