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登基後將《秦王破陣樂》改為《七德舞》,但並未將其敵人醜化

李世民在沒有登基為帝之前,民間就有人創作了《秦王破陣樂》,並在民間流傳起來。這事極有可能是李世民派系的人為李世民在民間樹立威信而創作流傳,但缺乏歷史資料為依據。

李世民登基之後,將《秦王破陣樂》(又稱《秦王破陣樂曲》)在宴席之間演奏助興,不過這時李世民已經貴為皇帝,秦王這一稱呼顯得已經過時了,必須得改,不但要改,而且要大改。

李世民還是有自知之明,剛剛登基不能馬上搞王朝的大型歌舞劇,這樣會惹起群臣的非議,對李世民的名聲也非常不好。經過七年的勵精圖治,貞觀年間政績斐然,李世民於是自己親自繪畫創作了《破陣樂舞圖》,根據自己征戰的艱苦歷程,重新回顧了一下,並命令四位大臣領銜,根據《秦王破陣曲》創作大型歌舞劇。

李世民親自捉刀上陣,和一群音樂家創作樂曲,命令魏徵、虞世南、李百藥、褚亮等重新創作歌詞。期間,大臣建議將《秦王破陣曲》改為《七德舞》,又稱為《七德之舞》。

李世民登基後將《秦王破陣樂》改為《七德舞》,但並未將其敵人醜化

李世民

何謂“七德”?

唐太宗是馬上得天下,必然頌揚李世民的“武功”,古代王朝武功中有七種德行,分別是“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

“武功”有這“七德”,李世民全部都獲得了,所以創作了《七德舞》。

1、禁暴(又稱禁虣)。

意思就是制止暴亂,制止強暴。李世民征戰四方,平息了各個山頭的武裝,統一了天下,這一功德自然算是李世民的武德之一了。

2、戢兵。

戢兵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指停止軍事行動;第二層意思是指收起士兵手中的武器。李世民定鼎天下,功勞非常大,大唐國內沒有戰亂,軍事行動自然也就非常少了(除了對外戰爭),這一武德,李世民也算是有了。

李世民登基後將《秦王破陣樂》改為《七德舞》,但並未將其敵人醜化

3、保大、定功。

根據陳壽《三國志》中的記載,如下:“昔聖帝明王,靜亂濟世,保大定功,文武殊塗,勳烈同歸。”李世民做到了!而且文臣武將各得其所,論功定賞。

4、和眾、安民。

這裡指統治者和民眾和睦相處,讓人民安居樂業。這一點李世民也做到了,貞觀之治就是典型事例證明。

5、豐財。

不但讓天下安定,人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並讓普天之下的民眾都富裕起來了。李世民即位之後,恢復生產,與民休息,減少賦稅,“豐財”這一功德,李世民也做到了。

大臣們定名《七德舞》就是頌揚李世民的豐功偉績,李世民欣然同意了這一名稱。

大型歌舞劇《七德舞》主要表現了什麼內容?

既然是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參與創作的大型歌舞劇,自然就是頌揚李世民創業奪天下、守業創貞觀之治的豐功偉績了,簡單來說就是圍繞李世民來創作的史詩鉅作。《七德舞》主要描述李世民18歲起義,到35歲創“貞觀之治”這段時間,共計18年。

唐憲宗元和年間,白居易創作了《七德舞》這首詩:“七德舞,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觀舞聽歌知樂意,樂終稽首陳其事。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京。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亡卒遺骸散帛收,飢人賣子分金贖。魏徵夢見子夜泣,張謹哀聞辰日哭。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剪須燒藥賜功臣,李勣嗚咽思殺身。含血吮創撫戰士,思摩奮呼乞效死。則知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聖人有作垂無極。豈徒耀神武,豈徒誇聖文。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

李世民登基後將《秦王破陣樂》改為《七德舞》,但並未將其敵人醜化

白居易

白居易基本按照大型歌舞劇《七德舞》創作了這首詩《七德舞》,不再贅述。

為何李世民拒絕將王世充、薛仁杲、竇建德、劉武周等搬上舞臺?

李世民親自主持,魏徵、虞世南、李百藥、褚亮等參與創作的大型歌舞劇《七德舞》有一個非常大的漏洞,李世民征戰消滅的幾個大的反派人物都沒有出現,主要有五個人:竇建德、王世充、薛仁杲、劉武周、劉黑闥。這麼大的漏洞自然有大臣看出來了,並向李世民建議將這四個人搬上舞臺,讓他們跪服在李世民腳下。李世民聽了這個建議之後,很痛快地拒絕了這一建議,為何?

一、李世民的政治遠見。

雖然李世民平息了這些割據勢力,但是每一個割據勢力手下肯定都有一大批人追隨,這些人敗亡之後,很多他們的將領、謀士都歸順了李世民,成為李世民的干將,如主編《七德舞》歌詞的魏徵、虞世南都曾經在竇建德手下任職,竇建德缺乏政治遠見才被李世民擒獲殺害,李世民勝利的有些僥倖;大將尉遲敬德是劉武周手下大將宋金剛的部將,對尉遲敬德有大恩。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果將這些人搬上舞臺,估計李世民手下的很多大臣臉上都掛不住,他們的舊主都對他們有恩的。

李世民登基後將《秦王破陣樂》改為《七德舞》,但並未將其敵人醜化

竇建德

李世民為了和諧自己的大臣,也不能將這些反派搬上舞臺。

二、民間政治和解。

李世民不將這些大反派搬上舞臺,除了照顧自己手下的大臣之外,還考慮到原來這些割據勢力在民間的影響力,他們割據一方自然有其成功之道,很多百姓也受益了,有很多百姓也記得這些人的恩德。

唐朝時期,在河北大名縣建有“竇王廟”,就是為了紀念竇建德,他在河北人民心中的形象還是非常偉大的。如果李世民在《七德舞》中將竇建德、劉黑闥搬上舞臺,無疑是刺激河北的民眾,這直接會影響到李唐對河北地區的統治,為李唐長遠計,決不能把這兩個人搬上舞臺。

李世民登基後將《秦王破陣樂》改為《七德舞》,但並未將其敵人醜化

劉黑闥

同樣的道理,其他幾個人在各自的割據範圍內都有很大影響力,李世民需要和諧社會,絕對不會揭這幾個人的傷疤,只要搬上舞臺就等於積累了仇恨,對唐朝的和諧社會極度不利,不能幹!

三、李世民個人意見。

李世民手下的大臣們是一個大雜燴,隋末各個起義軍分支中都有代表人物在他手下擔任要職,他要顧忌這些人的顏面,大唐需要和諧。

再者,竇建德、劉黑闥、王世充、薛仁杲、劉武周都是一個時代的英雄人物,有些時候李世民自己就覺得在和這些人征戰中勝利得有點僥倖,這些人或者被唐朝所殺,或者為其他勢力所殺,沒必要再拖出來,搬上舞臺,再次“羞辱”一番,非英雄所為。

李世民沒有必要醜化自己的敵人,事實勝於雄辯,李世民不但勝利了,做了皇帝,他包容永珍,開創了“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