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並非一味“擁劉反曹”,羅貫中是怎樣“黑”劉備的?

魯迅先生曾這樣評價《三國演義》:

“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

意思是說,《三國演義》將劉備描寫得過於仁義,甚至於到最後適得其反,讓他的人設看起來很虛偽。

是羅貫中錯了嗎?我認為也不盡然。《三國演義》確實有明顯的“擁劉反曹”的傾向,但這種傾向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而已。《三國演義》的精神實質,甚至可以說是“擁曹反劉”,羅貫中先生是在默默的“黑”劉備。

《三國演義》並非一味“擁劉反曹”,羅貫中是怎樣“黑”劉備的?

一、“擁劉反曹”的來源

“曹”與“劉”,到底該擁誰、該反誰,這其實是一個正統與非正統的問題。

按照正史來講,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

是前蜀國人,後來的西晉人。西晉是受曹魏禪讓而來的,所以,如果陳壽以蜀漢為正統,那就是把曹魏擺到了非正統的地位,這樣一來,西晉也成了非正統。

所以,陳壽必須尊曹魏為正統,而把蜀漢和東吳作為地方割據政權。

因為西晉把曹魏作為正統,沿襲西晉國祚的東晉,也必然如此。

此後,經過了漫長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時期,到了南宋,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由於南宋偏安一隅,其國土差不多等於原來的蜀漢+東吳,

所以,像朱熹等人就開始否認曹魏的正統性,而把同樣偏居一隅的蜀漢作為正統。

《三國演義》並非一味“擁劉反曹”,羅貫中是怎樣“黑”劉備的?

元朝時期,人心思漢,依然將劉備作為正統。

元末,朱元璋打著“日月重開大宋天”的旗號,北伐趕走了元朝統治者。

按照這個邏輯,像羅貫中這樣的明朝知識分子,應該繼續高舉“擁劉反曹”的大旗才對。

事實證明,羅貫中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即便是沒看過《三國演義》的人,也知道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劉、關、張三兄弟以及諸葛亮的故事,曹操在其中是為他們製造各種麻煩的大反派。

不過,這並非明朝“擁劉反曹”故事的全部。

明朝建立後,原本重用知識分子的朱元璋,開始利用各種手段殘酷打壓文士。

人們開始認識到,朱元璋早期的禮賢下士,只不過是一種純粹的利用。

於是,知識分子開始對大明王朝產生了懷疑乃至否定。

所以,一股懷念元朝的思潮開始在明朝湧現。羅貫中受此影響,便不可能認認真真的“反曹”,相反,他骨子裡還在故意“挺”曹操、“黑”劉備。

《三國演義》並非一味“擁劉反曹”,羅貫中是怎樣“黑”劉備的?

二、羅貫中是如何“黑”劉備的?

1、怒鞭督郵

怒鞭督郵,本是發生在劉備身上的真實歷史故事。然而,羅貫中卻把它轉嫁到了張飛身上。

羅貫中為什麼要這樣寫?傳統的說法是,這件事更能體現張飛魯莽直率的性格,所以寫“張翼德怒鞭督郵”會比較真實可信。

三國演義雖然沒有十分明確的男主角,但劉備這個人物的重要性肯定要強過張飛。羅貫中在小說的開篇,就把如此重要的戲份轉移到張飛這名更像配角的人身上,其實是不合理的。

這是因為,把那索賄的不法之徒督郵痛打一頓,實在是大快人心之舉,讓讀者讀來酣暢淋漓。這是極能給男主角吸粉的舉動。況且,“怒鞭督郵”在歷史上本來就是劉備所為。

而誰要說羅貫中不會寫小說,那也是無稽之談。所以,答案只可能是:

羅貫中故意為之,只是為了說明,“怒鞭督郵”者必不是虛偽狡詐之人,所以張飛更合適,而此事不符合劉備的人設。

《三國演義》並非一味“擁劉反曹”,羅貫中是怎樣“黑”劉備的?

2、妻子如衣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曾經不止一次的丟擲如下著名觀點: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定生活閱歷的人肯定都會有這樣的反應:

我信你個鬼!一個不把自己妻小當回事的人,你能指望他能把異姓兄弟當盤菜嗎?

劉備有高祖之風,為了自己的事業,動輒拋妻棄子。而且,他還有食人的恐怖記錄。這就是

“殺妻饋劉”

的故事。

《三國演義》第十九回,寫劉備被呂布打敗,在逃亡途中來到一個名叫

劉安

的獵戶家借宿。劉安知道劉備是豫州牧,於是便想找點野味給他充飢。可是,因為一時找不到,他便殺掉了自己的妻子,讓劉備食之。劉備飽餐之後睡去。

第二天早上,劉備到後院取馬時,在廚房裡看到了被殺的女人,其手臂上的肉都被割去。他這才知道,昨天吃的是劉安妻子的肉。他的反應是

“不勝傷感,灑淚上馬”。

《三國演義》並非一味“擁劉反曹”,羅貫中是怎樣“黑”劉備的?

作為一個丈夫,劉安無疑是卑鄙的、殘忍的。而劉備在知道劉安殺妻後,竟然只是傷感、灑淚。倒是曹操聽說此事後,讓人帶著一百兩黃金賜給了劉安。

歷史上,並沒有“殺妻饋劉”的故事,這純屬羅貫中杜撰。那麼他為何要寫這個故事呢?

有人說,這是凸顯劉備如何深得人心,以至於民眾甘願犧牲自己為劉備果腹。

然而,曹操再奸詐、虛偽,也沒有食人之肉的故事,即便是他的戰馬踩踏了幾塊麥田,他還要“割發以代首”,而不是哭一哭就完了。

食人之妻,流幾滴淚就走了,這是什麼樣的人?無需多言。

3、最無信者

《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寫曹操評價如此評價劉備:

“沛郡小輩, 妄稱皇叔, 全無信義。所謂外君子而內小人者也。”

無獨有偶,在此前呂布殞命白門樓之時,曾經求劉備為自己求情。而劉備點頭答應,轉臉卻又力勸曹操殺呂布。因此呂布大罵劉備:

“是兒最無信者。”

《三國演義》並非一味“擁劉反曹”,羅貫中是怎樣“黑”劉備的?

敵人之間互相攻擊謾罵,實屬正常,

但曹操、呂布皆以“無信”二字來指責他,卻絕非偶然。

因為就連劉備的下屬,也曾經因此而挖苦他。

在進兵四川以前,劉備屢說四川乃同宗劉璋之地,不忍奪之,可當張松獻圖後,劉備卻喜出望外,再不考慮仁義。

而當劉備第一次奪了劉璋的土地之後,接著就大宴諸將,並對身邊的龐統說:

“今日之會 ,可為樂乎?”

其沾沾自喜、自鳴得意之情,溢於言表。由此可見,他原來不可奪同宗之地的誓言,皆是虛偽之詞。所以,

龐統乾脆懟道:“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

《三國演義》並非一味“擁劉反曹”,羅貫中是怎樣“黑”劉備的?

後來,曹丕代漢自立,漢朝已不復存在。此時劉備如果自立,也很正常。但當諸葛亮等人上表時,

劉備卻說:“卿等欲陷孤為不忠不義之人耶?”此時,他的虛偽,已經到了讓人生厭的地步了。

可轉而,他又私下裡解釋道:

“吾非推阻, 恐天下人議論耳。”

既想即皇帝位,又怕別人議論,劉備晚年的虛偽,已經一點藝術含量都沒有了。

相比之下,

曹操那句“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直抒胸臆,不遮不掩,顯得更加光明磊落、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