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此三人可以當宰相嗎?劉伯溫:不能!事實證明劉基是對的

所謂“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這是對兩位歷史人物的功績總結,也是對兩位歷史人物乃智者化身之肯定。諸葛亮、劉伯溫,皆為歷史上有名的謀臣,也是常常拿來互作比較的兩位軍師級別的大咖人物。隨著歷史學家的記載,民間百姓的傳播,文學藝術家的加工改造,兩位智者也漸漸被神化,走向了神壇,其等本來形象也逐漸脫離人類本源,而成為半人半仙,能掐會算的高人,更誇張的是說他們上知多少年,下推多少年等,筆者悔昔本文不談諸葛亮,只嘆劉伯溫,當然也不談民間故事或者說野史裡是如何誇大或神話劉伯溫的,筆者悔昔道來劉伯溫的智慧即預測或者說識人之準的事例。

朱元璋:此三人可以當宰相嗎?劉伯溫:不能!事實證明劉基是對的

劉伯溫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劉伯溫,名基,伯溫是他的字,為青田縣人士,故而也稱其為劉青田。歷史上的劉伯溫是我國元末明初的傑出軍事家、文學家、政治家,是大明朝開國第一謀士和開國元勳。劉伯溫為人智慧超群,善謀略,朱元璋知曉其威名後,重禮去拜訪他將其請出山來輔佐自己,以對天下群雄,爭天下霸業。劉伯溫才高八斗,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具有神機妙算之能、朱元璋在其運籌帷幄的輔佐下,擊敗群雄,滅掉了元朝,笑到了最後,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也如願登上了皇帝寶座,成為了明太祖。

對於明朝的建立,劉伯溫可謂勞苦功高,開國元勳也,但是奇怪的是,朱元璋卻沒有封他為丞相,而是封了李善長為丞相,有後人便為其打抱不平紛紛指責朱元璋不會用人。其實,據正史《明史》記載,朱元璋曾兩次有意封劉伯溫為丞相,但都被劉伯溫委婉的拒絕了,拿劉伯溫自己的話來說則是他的性格決定他不能夠勝任丞相一職,正史記載原話如此:“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諸人誠未見其可也。”朱元璋一聽好吧,就不封便是了。

朱元璋:此三人可以當宰相嗎?劉伯溫:不能!事實證明劉基是對的

劉伯溫、朱元璋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世人都知道,劉伯溫在軍事上有預知之能為,堪稱神機妙算。其實他在政治上對人的識別能力也非常之準的,換句話說其能夠識人而預測其命運軌跡。正史記載:李善長拜相後,也就是筆者悔昔前面提到的朱元璋二次欲封劉伯溫為相之時,朱元璋欲要找個合適的人來接替李善長的相位。其實朱元璋心裡找有人選,於是他找來了劉伯溫問問他的看法。

朱元璋第一個想到的是楊憲(明朝初年大臣),想讓他接替李善長的相位,問劉伯溫如何。這楊憲素來與劉伯溫較好,聽到朱元璋要封他為丞相,劉伯溫不但沒有贊同反而極力反對,並對朱元璋說:“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翻譯: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既然楊憲不行,那就換一個吧,於是就提名汪廣洋(朱元璋常將其比作張良、諸葛亮),劉伯溫搖搖頭說:“此褊淺殆甚於憲。(這個人還不如楊憲呢)”,朱元璋提議胡惟庸,劉伯溫說:“譬之駕,懼其僨轅也。(丞相好比拉車(朝廷)的馬,恐怕他會將馬車弄翻的)。”

朱元璋見他提議的三個宰相候選人,劉伯溫都不贊同,有說辭,於是就說乾脆那就你劉伯溫當好了,自然劉伯溫肯定沒有同意,委婉的說自己性格缺陷不宜當丞相。儘管朱元璋問了劉伯溫的建議,但劉伯溫的話他根本不當回事,朱元璋提議的三個人先後都封了丞相。

朱元璋:此三人可以當宰相嗎?劉伯溫:不能!事實證明劉基是對的

劉伯溫人物影視形象劇照(圖)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任命楊憲為中書參知政事,二年遷左丞,執掌中書省。但他行事獨斷,罷免許多老臣,任用親信等,最終被李善長以“放肆為奸事”彈劾,並朱元璋誅殺。

洪武三年(1370年)汪廣洋被朱元璋召為左丞,洪武十年(1377年)又授汪為右丞相(此時胡惟庸也為丞相),達到了權力巔峰,汪廣洋卻選擇了沉溺酒中,隨波逐流,不務正業報國,以保持官位為主。後因劉伯溫案,汪廣洋稱不知情,被貶,貶官任職路上,朱元璋追究其當年包庇朱文正案等,被下詔賜毒而死。

洪武三年(1370年),胡惟庸拜中書省參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任右丞相,洪武十年(1377年)進左丞相,居百官之首。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被疑叛亂,視為胡惟庸案,被朱元璋處死。

劉伯溫的識人眼光可謂獨到之處,犀利無比,識人之準也,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者果然如其所說那般,不宜封相,可惜朱元璋不聽,致使一樁樁案件頻出,三位最終也落得個被誅殺的下場。

悔昔言語道:正是:明主欲封當朝相,提名三者問劉漢,賢人識別皆否定,三位丞相盡出案!(文:潘悔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