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設計的宋代官帽,真的是為了防官員上朝竊竊私語嗎?

如果有留意中國曆代官服,都發現宋代官服的官帽,會有長長的頭飾,就像一對長“耳朵”。有一種說法稱,那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

趙匡胤設計的宋代官帽,真的是為了防官員上朝竊竊私語嗎?

那這是否是真的呢?

其實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這兩條帶子就已經逐漸誇張伸長,人們以其長、挺為美,經歷百年的逐漸變長過程,並不是趙匡胤看到大臣交頭接耳不爽突然發明出來的。

這一對長長的“耳朵”,原來只是固定帽子的帶子,這種官帽的頭飾,是從隋唐時代的“襆頭”演變而來。事實上,宋代正式文獻中也依然直接稱之為“襆頭”或“折上巾”。

隋唐時代,襆頭原是一塊黑色的方形織物,有四個角,蓋在頭頂以後,兩角在後面打結下垂,另外的兩角則反折到頭頂上後再打結固定。

不過,由於兩個小小的襆頭角打結後,垂在後面好像不太美觀,甚至被認為不夠莊重,於是人們便想方法去作修正。於是,由初唐到晚唐三百年間,變得越來越長,甚至加了骨架,拗成各種固定造型。晚唐時,向左右伸長的平襆頭腳逐漸流行,看上去已和宋代的襆頭造型差不多。

事實上,很多宋代文獻也提及硬角、平角襆頭唐五代早已有之。比如宋魏了翁《古今考》記載:“五代至宋以襆頭為首飾,漆紗為之,橫長其帶。”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指出,襆頭自出現之後,不斷變換新的式樣,由兩腳或彎曲向上、或兩闊腳,再發展為“展腳”,亦即是北宋的樣式。

趙匡胤設計的宋代官帽,真的是為了防官員上朝竊竊私語嗎?

長長的展角只是襆頭角的逐漸硬挺化、誇張化、威儀化,從實際結構功能發展為裝飾彰顯結構,這種情況在服飾發展史中其實很常見。宋代也只是延續了這種發展趨勢,並且進一步誇張化而已。

再者,這種展角襆頭出現時也並非官員上朝專用,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當時上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諸臣,甚至樂師、儀衛、戲子,誰都可以用,很多場合都會用。戴襆頭的宋太祖、宋徽宗、宋神宗,也是帝王常用的巾帽,甚至比官員還長,更顯威儀。

至於防止交頭接耳這種說法,應該是出自元初的《席上腐談》:“宋又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認為平橫的兩腳能夠臣子在上朝時“竊竊私語”。但明顯這個說法沒有任何理據,相信只是穿鑿附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