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用三件事告訴人們:這三方面反著來,才不會被淘汰出局!

生活中有競爭才有進步,三國亂世競爭更加激烈,曹操就是當時的勝利者,但是整個過程也是非常驚險,當時無論從實力還是影響力,曹操都不能夠跟袁紹相比,家庭背景比不上孫權。不怕困難,不屈服的精神又比不上劉備。那麼他是怎麼一步步的走過來,使得自己沒有被淘汰出局呢?細細來分析,是因為曹操他做事不按常理出牌,反著來做,具體體現在這三個方面。????

曹操用三件事告訴人們:這三方面反著來,才不會被淘汰出局!

1、做正經事時低調,幹表面工作時高調。

很多人都高調做事,低調做人,而曹操卻相反,對於事關生死關,實力發展壯大的事情,他很高調,那麼表面的工作就是他職責範圍內的事,他便低調,最被世人所熟知的就是曹操殺楊修一事。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謂是佔盡了心機,不過收益有多大,風險也就有多大,曹操離開許都已達兩年,這漢獻帝身邊從不缺反對曹操的聲音,一旦漢獻帝在他遠離時,控制住了局面,曹操可能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這時他屯兵多日,進退兩難,無意中有感而發,說出了心中的軟肋,沒想到被楊修說出來了,他叫大家收兵,這就釀出了楊修被殺事件。曹操高調的宣佈,楊修擾亂軍心理應處死,其實這只是另一個事件的導火線,楊修大膽地參與了曹丕和曹植的爭鬥,這是曹操的另一大正經事,事關生死存亡的軟肋,楊修必死無疑。

曹操用三件事告訴人們:這三方面反著來,才不會被淘汰出局!

2、對敢於懷疑自己決策的人,大膽放權。

對敢於懷疑自己決策的人,曹操信任他,並大膽放權給他,在曹操決定征討烏丸的時候,張遼不贊成,怕劉表和劉備一起偷襲許都,曹操否決了張遼的觀點,認為劉表不敢,劉備沒有實力,所以帶著張遼就出徵了。當曹操帶領少數的兵力佔領白狼山後,烏丸大軍陸續來到。曹操又問現在怎麼辦,張遼提議說趁烏丸大軍當時還沒站穩腳跟,去擊敗他們,曹操二話沒說,就把指揮權交給張遼,由他自己做主,指揮所有大軍,可見這是他對張遼的一種信任,日後張遼大勝少不了曹操的功勞!

曹操用三件事告訴人們:這三方面反著來,才不會被淘汰出局!

因為許多經驗教訓告知我等:不能重用懷疑自己決策的人。事例依然是張郃,當初得知曹操奇襲烏巢後,就反對袁紹的決策,去劫曹操大營,張郃的建議是救援烏巢。可袁紹不聽,反而指派張郃為主將,去攻打曹操大營,結果張郃敗了!只因袁紹少了對張郃的信任和放權,反而信任嘴炮先生郭圖!

曹操用三件事告訴人們:這三方面反著來,才不會被淘汰出局!

3、做事不留餘地,對人卻多愁善感

《三國演義》中最大的謊言是:劉備愛哭鼻子,但真正的三國史卻是曹操動不動就哭一把。最著名的有哭郭嘉,哭典韋,哭喬玄,哭陳宮……從曹操這一系列哭中可看出,曹操對人是非常多愁善感,跟人們認知的“喜怒不形於色”是反著來的。

曹操的這種很有人情味的特點,其實正是他的一大魅力所在。同時也對沖了曹操做事不留餘地的影響。最經典的事例,是官渡之戰時曹操奇襲烏巢。守烏巢的大將叫淳于瓊,他跟曹操一樣,在漢靈帝時期,是西園八校尉之一,後被袁紹收服。在曹操奇襲烏巢後,先割了淳于瓊和其手下的鼻子,卻放歸了其手下,而殺掉了淳于瓊。曹操的這個反著來,無非表明,曹操是位危機意識異常嚴重的人,他要改變局面,必然該下手時就下手,人和事一起針對——畢竟事在人為,誰能分得那麼清?但只要局面得到改觀,基本上曹操就又恢復了,對人多愁善感的模樣,這其實是一種理性和冷靜的表現。

曹操用三件事告訴人們:這三方面反著來,才不會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