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會盟故事:八百諸侯會孟津

春秋戰國時期的那些會盟故事:八百諸侯會孟津

中國人很喜歡開會,從古至今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列國常常舉行會盟,所謂霸主往往就是在會盟中確定,“令諸侯三歲而聘,五歲而朝,有時而會,不協而盟。”有很多不參加會盟的諸侯國,甚至要引發會盟主持國的聯合討伐。

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召集諸侯會盟的,兩千多年前的中原人,必須是有大事情才會召集會盟。伴隨著會盟而來的就是戰爭,春秋戰國時代最出名的葵丘會盟,踐土會盟,黃池會盟等,其後都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戰役。說到這裡,諸侯們的會盟傳統究竟起於何時呢?最早的會盟又是什麼會盟呢?

毋庸置疑,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們大多是西周分封而來,大多遵循的政治規則也都是來自周人。以會盟來共謀大事的,正是周武王的八百諸侯會孟津。正是在這次會盟中,周武王奠定了天下霸主的權威,為其後征伐殷商提供了堅實的輿論和力量保證。

周人的野心起於周文王姬昌,姬昌作為殷商鎮守西錘的最大諸侯,對殷商王權一直有著某種覬覦。在姬昌在世時,既對西方的戎狄之國進行攻打,亦在不斷的開疆拓土,將周人的勢力向東擴張,攻滅邘國和黎國,即是已經在向東方殷商的核心區域延伸,而攻滅崇國則更是對殷商都城的直接威脅。

周人興起的地方是在岐山周原,那裡更接近黃土高原的北部,與野蠻的戎狄部落更為鄰近。姬昌顯然是不滿足於周人的生存環境的,向東擴充套件和遷都豐邑的目的就是要東進。上古時代有所謂九州之說,每州皆有山川河流,在基本徵服西方和北方的勢力而後,姬昌與南方巴蜀的部落聯盟又結成聯盟國,將周人的勢力範圍再度拓展到長江、漢江等流域,也就是說留給殷商王朝的土地僅僅是殘留在東方,姬昌時代的周人已經對殷紂王形成逼迫之勢。

公元前1051年的一天,勵精圖治的周文王姬昌在豐邑去世,他所留下的宏圖偉業將在其繼任者周武王姬發的手中完成。胸懷壯志的周武王姬發,在一片大好的形勢之下並沒有衝動,天下諸侯對周人的認同感,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周人對商人雖然已經形成壓倒性的優勢,但殷商之軍力並不弱小,即便在這個時期殷紂王依然在東征西伐,而且是勝多負少。姬發不能單憑周人的力量來與具有500餘年的殷商王朝所對抗,會盟就是最好的辦法。

為了檢閱周人的實力,為找準聯盟攻打殷商的友好聯盟國,姬發與當時的諸侯盟國號召,聚會孟津,共商大事。這場會盟可能是以聯合軍演作為目的的,而非正面開啟對殷商的戰爭。姬發顯然認為用好父親姬昌的形象最好,如此也便於看清諸侯們是否真的認同周人滅商的政治方略。因此姬發對外自稱是太子姬發,以父親姬昌的名義號召天下諸侯到孟津相會。那麼,姬發為什麼會選擇孟津這個地方呢?原來孟津此地為黃河古渡口,向北度過黃河就到達殷商都城朝歌的南郊,即是著名的牧野之地。以此地為會盟之地,姬發之心,眾人皆知。

在孟津盟會上,八百諸侯參加會盟,姬發對這個結果非常滿意,當仁不讓的被擁護為天下共主,姬發在這場會盟中相當於正式的向天下宣誓,周人的領袖自此將不再是姬昌。會盟前還是太子姬發,會盟而後姬發將是帶領天下諸侯共滅殷商的領導者,姬昌當年所留下來的政治遺產在這場會盟後被姬發完全繼承。姬發亦在會上釋出了著名的“泰誓”,歷數殷紂王之種種惡行,併發誓要聯盟諸侯拯救萬民。這場會盟的結果,八百諸侯皆見證姬發之魄力和周人之軍力,攻滅殷商的人心得到了凝聚。

那麼,在如此大好時機之下,為什麼姬發不聯同八百諸侯進軍牧野呢?原來這個時候的殷商王朝賢臣雲集、良將尚在,殷商的王牌軍隊也沒有去征伐東夷,而是駐守在朝歌城外,在得知姬發孟津會盟之時,已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姬發為保萬無一失,即命八百諸侯各率軍隊歸國,以待時機。孟津會盟已經實質上達成了姬發的目的,滅亡殷商只是時間問題,姬發所要的是要以最少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數年而後的殷商王牌軍隊為東夷部族所牽制,周人率領天下諸侯與殷紂王在牧野舉行決一死戰,終於如願以償的滅亡殷商王朝,周人取代殷商成為新的天下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