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為什麼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這是古人的評語。《三國演義》裡計謀太深,會讓人變得老奸巨猾。依筆者所見,羅貫中是個隱藏很深的巨滑人物。他鼓吹分裂,把此思想悄悄的鑲進他的藝術才華裡,體現在三國演義故事中。

且看《三國演義》的開篇,羅貫中寫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完全違背中華的主流意識。我們知道,先古人民經歷了戰國紛爭,飽受戰火蹂躪,到了秦始皇統一後,統一思想已經深入人心。項羽反其道而行之,分封諸王,四年而亡。大漢威武,安定四方,就是建立在統一的基礎上的。“合久必分”一說沒有群眾基礎。

《三國演義》:為什麼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分裂的東漢末年

《三國演義》裡最精彩的戰爭描寫是赤壁之戰。什麼諸葛亮借東風,周瑜打黃蓋,火燒連營等等,大講曹操大敗的慘狀。要知道,曹操軍隊是統一之師。如果勝利了,不會有後面幾十年的三國混戰,能夠挽救無數士兵的生命。其中劉備出川討伐孫權,被陸遜一把火,將七十五萬大軍燒的僅剩百餘人。諸葛亮六出祁山,勞民傷財。可以說,三國混戰,消耗的是中華的物力、人力。漢朝時的全國人口曾達到五千萬,到了晉朝再次統一時,僅剩下一千六百萬人口。大地千里無人煙,餓殍遍地,缺乏勞動力,五胡外族乘機內遷,為之後的四百年動亂埋下了隱患。

《三國演義》:為什麼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電視劇中的諸葛亮形象

諸葛亮隆中對,大講建立帝王功業,慧眼遙見天下三分。他的眼裡只有分裂兩字,而無天下一統,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情景。成為後世搞割據謀士眼中的楷模。輔助石勒的張賓、輔助符堅的王猛身上都有諸葛亮的影子。明清時代文人謀士協助軍閥作亂,成為時尚。羅貫中讚美諸葛亮,錯誤引導了文人的取向。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出書在明代。而從元代往後,生活在中華大地的漢民族已經團結的更緊,分裂沒有了市場。即使一個朝代終結,也難以出現南北朝那樣的大分裂。這是羅貫中沒有想到的。

《三國演義》:為什麼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