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年終獎”嗎?古人怎麼發年終獎

其實,在我國東漢時期,就有年終獎了。只是在以農民自給自足為主的封建社會,古代的“年終獎”基本是官員的專利,只有為皇帝打工的官員們才享有的,其形式也是五花八門。

在東漢時期,年終獎分兩次發,春天一次,叫春賜。另一次在臘月,因此叫臘賜,臘賜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年終獎。

據《漢官儀》記載,臘賜一項為:"大將軍、三公,錢各20萬(相當於黃金20斤),牛肉200斤,粳米200斛(一斛相當於現在27斤)。特侯15萬,卿10萬,校尉5萬。尚書丞、郎各 漢尚書令印萬5000。千石、六百石官員各7000(漢代用俸祿代表品級)。侍御史、謁者、議郎、尚書令各5000。

為了讓官員們過一個好年,臘賜明顯豐厚於春賜。據說當時三公和大將軍的月薪只有17500錢(約為現在的7000元),所以當官的領一回臘賜,相當於一年的工資。

古代有“年終獎”嗎?古人怎麼發年終獎

北宋時期屬於高薪時代,官員的俸祿包括:錢(正俸),米(祿粟),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差旅費,廚料,薪碳等,。宋代高官工資雖然很高,他們的“年終獎”卻不多:宰相級別只有5只羊、5石面、兩石米和兩罈子黃酒(等於現在的幾千塊錢)。

清朝的時候,皇帝一般用荷包賞賜大臣,寓意歲歲平安。蒙古親王的大荷包裡,一般裝有各色玉石八寶一份,還有四對小荷包,裡面裝有金銀八寶各一份,又有小荷包一個,裡面也是裝著錢。

年終獎到底從哪裡來呢?在古代,高階的官員由朝廷來發放,小官小吏的年終獎則需要他們自己來想辦法。

秦、漢、魏晉時期,檔案都是寫在竹簡上,而裝竹簡口袋,有皮質的、絲織的,還有麻布的,都能賣錢。攢的口袋多了,在年底運到市場上賣掉,這樣就有“年終獎”了。南北朝以後,公文主要用紙張,裝公文的封套裝主要是布做的叫旁囊,將這些旁囊積攢起來,讓裁縫改成衣服或者被單,過年時作為“年終獎”發給下屬,至於寫公文用的紙張,過了保密期限,就能賣廢品,賣得的錢,也能發“年終獎”。

唐朝和宋朝,曾允許各政府衙門向民間放高利貸。高利貸的本金,有朝廷撥付的“本錢”和“公用錢”,也有官吏們自己湊的集資款。由各衙門派專人放貸生息,進行創收。獲得的利潤,國家財政抽小頭,地方留大頭,大部分利息存進了小金庫,其中一部分錢到了年底發紅包或者年貨。

古代有“年終獎”嗎?古人怎麼發年終獎

有的衙門嫌放高利貸來錢不夠多不夠快,索性挪用集資款甚至公款來做生意。包括造酒造醋、販賣私鹽、投資房地產。酒、醋、鹽,在大多數朝代都是專賣品,壟斷經營,利潤可觀。而房地產生意,他們也有優勢,利用手中的職權在繁華地段低價買入一塊地皮簡直是小case,蓋好的房子便對外出售或出租。古時的軍閥、將軍、王爺、京官(就是在朝中做官),許多都從事房地產開發。而不管是販賣私鹽、造酒造醋,還是投資房地產,賠了,用公款衝賬,賺了,自個兒留用,再給其他人發點兒。

據《春明夢錄》記載,明清時期,地方官員為獲取資訊和得到朝中官員的照應,每到冬天,往往以為京官購置取暖木炭為名,向自己的靠山

意思意思

,此謂"炭敬"。有詩為證:"瑞雪逍遙下九重,行衙吏部掛彩燈。頻叩朱門獻暖爐,玉做火塘熔炭紅"。

古代有“年終獎”嗎?古人怎麼發年終獎

其實,炭敬就是給京官的過年禮物,在地方上叫“節敬”。贈送所附的信裡不直接說數目,以梅花詩八韻、十韻或數十韻來代替。假如是四十兩銀子就說是“四十賢人”,三百兩就說“毛詩一部”,顯得很高雅。炎炎夏日,地方官員又為京官送上消暑降溫的費用,此為“冰敬”。也有詩為證:“赤日炎炎似火燒,京里老爺錦扇搖。欲得晴空展雙翅,納來寒玉配君腰”。實際上,無論“冰敬”還是“炭敬”,都是行賄。

即便這樣,一些沒有編制的胥吏、書吏、衙役等所得的“年終獎”也是很少的。但是這他們也有創收的方法。以各衙門的書吏為例,雖然沒有編制,不拿工資,位低權輕,但如果地方來辦事,如果不向部院書吏表示一下,“則屢次駁回”,或拖拖拉拉。

康熙年間名臣靳輔曾說:“各省銷算錢糧,科抄部,承議司官,雖不乏從公議允之案,然遇值一事,或執己見,或信部胥,任意吹求,苛駁無已……經用錢糧之官,不得不行賄以求之,所謂部費也。”中央六部吏、戶、禮、兵、刑、工,以及其他中央部門,掌握著題升,調補,議敘,議處,報銷,審理等權力,用手中的職權都有勒索部費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