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官人法助力下崛起的門閥

漢王朝的官員選拔,採取的是察舉制:由地方郡一級的行政單位向中央推薦優秀人才。但是這種制度搞到後期,弊病叢生。當時的小朋友唱的一首童謠這麼挖苦察舉制:“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地方上全是靠人情關係,推舉出來很多人渣垃圾。

再者當時每月都會舉辦一個叫“月旦評”的選秀活動,可以點評各色人物,被評價的人物等於鯉魚躍龍門,身價馬上倍增,這樣的一個形式,又造成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如今我們稱之為“泡沫”。

九品官人法助力下崛起的門閥

為什麼呢?

一個人,一經名人點評,那這個人立馬點石成金,身價會幾何倍數的增加放大,在家等著官帽砸到頭上。

東漢末年社會輿論壓力還特別大,一堆中產階級閒著沒事成天抨擊政府,大夥一看,這麼優秀的人才都在家待業,政府也太腐敗了!政府被罵得受不了,迫於輿論壓力頂著口水請這廝出來當官。

注意,這時候被請的人還不能輕易出來當官,因為當官是一件很掉價的事情,當隱士才高貴。必須要裝腔作勢端足架子嚴詞拒絕,政府一看請不來,哎呀,確實是重量級人才,徵召的規格一次比一次高,好啦,價格拉高得差不多了,那就勉為其難出山吧。但是也有不知足的,政府只好強行把他拉上公車送上任,那架勢場面跟醫院抓精神病人差不多。

漢代末期就是這樣的神經病時代,政府威信掃地,民間沽名釣譽。

但是曹操一出來,一掃頹風,你不出山,整死你,想在我曹操面前擺譜,可以,拿命來換。這樣政府的威信就建立起來了,但是代價就是知識分子尊嚴掃地。

九品官人法助力下崛起的門閥

另外,曹操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不論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還是跟嫂子私通,甚至為了官爵連老孃都可以不要,只要你有一技之長,我曹操的幕府就對你開放。

這讓一向重視綱常倫理德行的世家大族頓時覺得自己豬狗不如。

這是一個背景,曹丕想要用最小的代價改朝換代,古代的改朝換代無非兩種情況,一個武力征討,二是和平禪讓。曹丕不會沒事找事,剛剛穩定下來的江山再去選擇一個武力,所以曹丕只能選擇和平禪讓,如果和平禪讓,就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人事。

第一,如何淘汰掉漢朝廷的官場垃圾,淘出真金,成為一個大問題。

第二,漢朝舊臣,對漢王朝既有名分又有感情,孔融、荀彧之輩都是例子。如果把漢朝忠臣吸納進新朝,簡直相當於招納了一批內奸,如何甄別並淘汰這批忠臣,這是第二個大問題。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一個人出現了,那就是陳群!

陳群一直在想一件事,什麼樣的用人制度,既能不降低政府的威信,還能保障世家的利益呢?很欣慰,陳群想到了。這就是九品官人法的雛形。

九品官人法助力下崛起的門閥

究竟什麼是九品官人法呢?

比如A想當官,先得找到郡裡的中正,讓他給自己做一份人才評估鑑定書。“中正”是由郡裡的地方官推舉的,一般由本地有名望且看人精準之人擔任。中正手下,想必還有一個人才評審委員會,他們見了某甲,展開細緻的評審工作,比如看面相、調查家庭背景和某甲個人的簡歷,向街坊們瞭解某甲平時的品行和才能。最後出一份鑑定報告,鑑定報告必須包含三項內容:

一、你是誰的子弟,家族有沒有當過大官的;

二、對此人的道德才能評語;

三、此人才應當在哪個檔次。這就是九品,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九品官人法助力下崛起的門閥

所以,九品官人法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評定官員的品級,這項功能主要是針對漢朝舊官的。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把漢朝的官員們通通用篩子細細篩過一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擇優進入即將成立的新的王朝。

有了九品官人法的支撐,汝潁世家前途有了保障,已經成為曹丕稱帝的潛在支持者了。

在多年以後,司馬懿在這個制度上加上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零件,這個零件幾乎徹底轉變了九品官人法的性質。

這個零件就是州大中正。

什麼意思?

九品官人法初起時只有郡中正而沒有州中正。州、郡雖然同為地方行政單位,但性質大大不同:郡更多具有地方自治團體的色彩,而州則是中央的派出機關。因此,司馬懿設立州大中正以後,整個制度的樞紐就從地方轉而掌握在中央的手裡了。

中央也有世家大族,但是跟地方上的不同,魏晉時期,勢力只能達到郡一級的世家大族,叫做豪右,而能滲透到中央的,則稱為士族,或者門閥。

士族門閥漸漸掌握了人事選拔和任免的權力,皇帝沒能力管,豪右只能暗暗罵娘,至於平民百姓,更沒他們什麼事。

就這樣,一個以士族門閥為核心而運轉的社會浮出水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