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生前雖不受光緒待見,卻因這件大事,被稱為女中堯舜

古代皇室的婚姻,很少有過愛情,大多帶有政治色彩,慈禧如是,隆裕太后亦如是。

隆裕太后生前雖不受光緒待見,卻因這件大事,被稱為女中堯舜

第一、隆裕太后何許人也?

隆裕太后是光緒的原配皇后——孝定皇后,滿洲鑲黃旗,慈禧太后的弟弟桂詳之女。官方歷史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她的名字,後來,著名的“德齡公主”以及孝定皇后的後人稱她“靜芬”,多數人也就逐漸預設“靜芬”是她的名字。

光緒是慈禧的妹妹所生,靜芬是慈禧的弟弟所生,比光緒大三歲,因此,他倆也是表姐弟。

1888年,光緒已經十八歲了,這在清朝皇室屬於絕對“晚婚”的年齡,但他卻沒有選妃。究其原因,還是慈禧暗中作祟。因為光緒一旦結婚,就意味著成年,成年的皇帝要親政,慈禧就要歸政。權力慾極強的慈禧,自然不願意退出權力舞臺。她要為將來做打算,即使光緒親政,還是要由她說了算。

隆裕太后生前雖不受光緒待見,卻因這件大事,被稱為女中堯舜

慈禧本人是從普通妃嬪逐漸爬起來的,她深知後宮對皇帝的影響力。而要控制光緒,鞏固自己的權力,安排一個“靠譜”的皇后至關重要。

早在光緒剛入宮時,慈禧已經開始佈局其婚事。當時,慈禧安排靜芬入宮,與小光緒一同玩耍,企圖讓他們從小就能建立青梅竹馬的感情。“光緒只向靜芬看了一眼,心上便老大不高興。他覺得這個小女孩絕對不是理想中的同伴。”慈禧的這種安排,並沒有收到預期效果。

但是,看不上歸看不上。對於那些乾綱獨斷的帝王來說,可以自由選擇皇后。光緒呢?作為一個傀儡,從小生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下,性格懦弱,在婚姻問題根本沒有自主權。

隆裕太后生前雖不受光緒待見,卻因這件大事,被稱為女中堯舜

慈禧利用自己的權威、祖宗家法與孝道,將光緒與靜芬“捆綁”到一起。她這麼做,與推遲光緒婚姻的目的一樣,都是為了權:

一、親上加親,可以讓光緒更加聽長輩的話;

二、將親侄女立為皇后,無異於在光緒身邊安插一個“監控器”。光緒的一舉一動,都能被慈禧掌控,尤其是歸政後退居頤和園,及時瞭解光緒動向尤為重要。

在早已“內定”人選的前提下,慈禧親自主持“選後”活動,安排了一場純粹的政治婚姻。這場活動中,當事人光緒和靜芬並不愉快。

靜芬是葉赫那拉氏家族,是“後黨”成員,事事都與慈禧一致,與光緒唱反調。他們明為夫妻,實際上同床異夢,甚至是政敵。本就沒有感情,加上立場不同,導致靜芬從未得到光緒寵愛,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光緒去世。

隆裕太后生前雖不受光緒待見,卻因這件大事,被稱為女中堯舜

第二、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隆裕太后被迫做了一件好事

1908年,光緒去世,第二天,慈禧也跟著去了。當時,靜芬僅僅四十一歲,被尊為隆裕太后,取得相當一部分的清廷權力。

隆裕太后本想效法慈禧垂簾聽政,但她實在庸碌無為,魄力、才幹遠不如慈禧。隆裕太后未能如願,心中不快,因而遷怒於攝政王,對載灃執政期間的朝政橫加指責,多次掣肘,間接給了外部力量(孫、黃等人)發展的機會。

隆裕太后生前雖不受光緒待見,卻因這件大事,被稱為女中堯舜

1911年,武昌起義後,各省都督相繼宣佈獨立。清廷失去半壁江山,形勢岌岌可危,隆裕太后毫無主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清廷只好請袁大頭出山,並給予他軍政全權。

老袁是一位老江湖,深喑縱橫之道,他一面利用清廷的武裝力量要挾南方各省;一面以南方勢大為由,逼迫清帝退位。此外,老袁還外賄奕劻、那桐等重臣,內賄宮廷太監小德張,利用他們向隆裕太后施加壓力。

關於退位問題,清廷召開多次御前會議討論。會上理解爭論,意見始終沒有統一。隆裕太后不知所措,除了抱著宣統哭以外,別無他法。

為了保住清廷,隆裕太后盡力拉攏袁大頭,還特地封其為一等侯,使他效忠朝廷。老袁雖然接受了“甜頭”,但他不僅沒有忠於清廷的打算,反而軟硬兼施加緊逼宮,一邊聯合北洋將領威脅清廷,一邊以“優待條件”為誘餌。隆裕太后無路可走,被迫接受退位的條件。

隆裕太后生前雖不受光緒待見,卻因這件大事,被稱為女中堯舜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釋出懿旨,宣佈清帝退位。不管她是否處於自願,持續了兩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在她手裡宣告結束,客觀上緩和了當時劍拔弩張的形勢,也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因此,隆裕太后去世時,朝野都比較重視,其葬禮也算莊嚴隆重。老袁下令降半旗致哀,文武百官穿孝二十七日,在京的王公、要員參加祭典者達三百多人;向清廷發唁電者不計其數,副總黎元洪還稱讚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堯舜”。

秋媚說:作為一個女人,隆裕太后是失敗的,她沒法擁有一個正常女人的愛情、親情與幸福,僅擁有過一個婚姻的外殼;作為一個政客,她同樣很失敗,既沒有能力駕馭臣子,也沒有才幹力挽狂瀾。唯一被認可的是,她被迫退位,順應了時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