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國的“春節”,是從袁世凱時代才有的,以前只有“元旦”

【導讀】

元旦一詞,中國從顓頊時期就有了

中華民國之前,元旦就是中國“過年”

正文3390字,閱讀需要約10分鐘。

【史話】中國的“春節”,是從袁世凱時代才有的,以前只有“元旦”

現在,元旦被稱為“陽曆年”,春節則是“陰曆年”;在民國之前,中國人沒有春節的說法,“元旦”就是過年。究其意思:元、意思為“首”,旦、意思為“日出”,“元旦”的意思就是“首日”。過年那天,就是每年的第一天。

元旦的叫法,源於三皇五帝當中的顓頊(讀zhuān xū)。所以,“元旦”一詞是中國的文化土產。

《晉書·志》的第七章裡有這樣的內容:

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畫,以象二十四氣。黃帝因之,初作《調歷》。歷代十一,更年五千,凡有七歷。

顓頊以今之孟春正月為元

其時正月朔旦立春

,五星會於廟,營室也,冰凍始泮,蟄蟲始發,雞始三號,天曰作時,地曰作昌,人曰作樂,鳥獸萬物莫不應和,

故顓頊聖人為歷宗也

湯作《殷歷》弗復以正月朔旦立春為節也,更以十一月朔旦冬至為元首,下至周魯及漢,皆從其節,據正四時。夏為得天,以承堯舜,從顓頊故也。《禮記》大戴曰虞夏之歷,建正於孟春,此之謂也。

看不懂古文也沒有關係,重點是其中帶下劃線的兩句,我們來解釋一下。

“顓頊聖人為歷宗也”,意思是:大聖人顓頊是最早建立我國曆法的祖宗。

“顓頊以今之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月朔旦立春……”,意思是:在顓頊時代,開始以春季的第一個月(也就是正月)為一年的起點,當時的正月初一正好是立春……

【史話】中國的“春節”,是從袁世凱時代才有的,以前只有“元旦”

2021年來了

【史話】中國的“春節”,是從袁世凱時代才有的,以前只有“元旦”

冰凍始泮

據稱,這是我國文獻中,“元”和“旦”兩字同時出現的最早記載。用心的人可能會對這個問題感興趣:顓頊建立曆法的這一年究竟是哪一年?那年元旦(也就是正月初一),換算為公曆、是哪一天?

有專家專門考究了這個問題。《科學》(上海)雜誌在2004年56卷06期上刊登過一篇文章,作者趙永恆與劉高潮按照《晉書》記載的內容“其時正月朔旦立春,五星會於廟,營室也”,根據朔日、立春、五星會聚、五星會聚於天廟(營室)四個條件,利用現代天文學的計算方法進行了天象回推,並找出了能同時滿足這四個條件的年代和日期,確定為公元前2807年2月26日。

這個結果是唯一的;從晉朝開始往前推算,一直到公元前5400年,其他的日期,都不能滿足上面的條件。因此,顓頊的歷法起始日確定為公元前2807年2月26日。

這一天,不僅是陰曆的正月初一,而且還是立春節氣,相應的物候現象就是“冰凍始泮、蟄蟲始發”。這個推算結果很重要,因為它同時也明確了顓頊大帝在世的具體年代。

顓頊是三皇五帝之一。在我國的史書中最早有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是夏朝,在此之前,是“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歷史學專家對中國上古時期所有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的概括性簡稱,並不是真的有三五個皇帝。其中的三、五數字,只是像“三番五次”的用法一樣,代表多數、不是確指。

三皇五帝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在那個時期,部落首領帶領我國的先民創造了中華上古文明。後世從上古的部落首領中,找出了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把他們追尊為三皇五帝(三皇在前、五帝在後,接下來是夏商周)。

近現代的一些考古,發現了大量與這一時期對應的文化遺址,證明三皇五帝時期確實存在。就三皇而言,有前三皇、中三皇、後三皇之分;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

【史話】中國的“春節”,是從袁世凱時代才有的,以前只有“元旦”

三皇五帝

皇字是個會意字,由上部的日和下部的土組成,描述的是“東方紅,太陽昇”的意境(一說是,皇字上半部是象徵威儀的冠冕,下半部是象徵權利的斧子)。

前三皇因太過久遠,已不可考究。中三皇中的天皇發明了數字、天干地支等。中地皇敲定了日、月、星三辰,並將日照時間命名為晝,把月照時間命名為夜,一晝夜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以十二地支為計算十二月為一歲。中人皇,開始了分治九州,今中國為赤縣神州。

三字經中有“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將伏羲、神農、皇帝定為三皇。這三皇是後三皇。但並不是後三皇的唯一說法。

《尚書大傳》記載,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所以以火紀,火屬陽,託於天,所以遂皇為天皇。

人皇為伏羲。《白虎通》雲“謂之伏羲者何。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後,臥之言去言去,起之吁吁,飢即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

世傳女媧與伏羲為兄妹,這是大謬。出土《戰國楚帛書·乙篇·第一節》記載,伏羲為華胥氏之子,女媧為虔娓之子(子表示後代,非男子),這就否定了他們是兄妹通婚的傳說。

伏羲與女媧夫妻為華夏人乃至人類文明開創了無限功績,被尊稱為人類始祖,共同尊為人皇。

【史話】中國的“春節”,是從袁世凱時代才有的,以前只有“元旦”

伏羲、女媧的傳說

【史話】中國的“春節”,是從袁世凱時代才有的,以前只有“元旦”

顓頊大帝

後地皇為神農氏,其功績在於,親嘗百草、發明醫藥學,教人種植、發明農業。

和三皇相比,五帝就為大家熟悉很多了。帝也是一個會意字,是頂端帶利刃的木柄武器(一說,是光芒四射的太陽)。五帝一般說的是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唐堯、虞(yú)舜。

神農氏管治後期,中原各部族互相攻伐,戰亂不止。黃帝乘時而起,打敗不同的部族,形成炎帝、黃帝、蚩尤人鼎足而立局面。黃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東方。

炎帝與蚩尤爭奪黃河下游地區失敗後,向黃帝求救。黃帝在蚩尤多次交戰,終於在涿鹿將蚩尤擒殺,統一中原。

顓頊本名乾荒,號高陽氏,是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又稱黑帝或玄帝,在流傳下來的上古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他始自窮桑(山東日照兩城鎮),遷都於商丘,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

帝嚳,姬姓,名俊(一作夋),15歲受封為辛侯,30歲受禪即位,號高辛氏。《史記·五帝本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

堯,姓伊祁,名放勳,古唐國(今山西臨汾堯都區)人。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帝嚳之子,母為陳鋒氏。十三歲輔佐兄長帝摯,封於陶地(今山西晉中平遙)。十五歲改封於唐地,號為陶唐氏。十八歲,堯代摯為天子,定都平陽。堯立七十年得舜。堯從父親帝嚳那裡繼承帝位,並開創了“禪讓制”的先河。

舜,傳說姓姚,名重華,字都君。出生地在姚墟,治都蒲阪(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受堯的“禪讓”、成為有虞氏首領。

【史話】中國的“春節”,是從袁世凱時代才有的,以前只有“元旦”

夏禹

一般認為顓頊的生活年代為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而根據顓頊制曆法的時間推算,給出的結論和這個時間相差500年。在距今近5000年的前2807年,我國就把陰曆正月初一當做一年開始的“元旦”。

顓頊的歷法在後來堯舜時期以及夏朝都一直在沿用,再往後、一度各自為政。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殷正(殷歷正月)和周正、夏正,合稱“三正”。

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後,曾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直到漢朝,從漢武帝時代起,實行太初曆,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

此後大約二千年間,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時一度改用殷正,武則天和唐肅宗一度改用周正外,其他的都用的是夏正。夏正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末年。

歷代皇朝在元旦時,都要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會進行很多歡慶活動,諸如: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社火”等。這就是中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過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時,擔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為表明與世界接軌、與封建時代劃清界限的態度,上任後即宣佈廢除陰曆(舊曆)、採用陽曆(公曆),並以1912年1月1日為“大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在那個時候,元旦和新年是一個意思,孫大臨時總統這麼宣佈,就意味要讓民眾在1月1日過年。這個決定並沒有得到民間的響應。1913年,袁世凱經選舉,當選民國總統。

【史話】中國的“春節”,是從袁世凱時代才有的,以前只有“元旦”

古時過年圖

【史話】中國的“春節”,是從袁世凱時代才有的,以前只有“元旦”

過年

當時的內務總長朱啟鈐向袁提交了一份關於四時節假的報告,擬定將陰曆元旦設為春節、端午設為夏節、中秋設為秋節、冬至設為冬節。最終,袁世凱只同意了將陰曆元旦確定成全國性節日;同時,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就把陰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開始實行。

蔣介石上臺後,曾經宣佈廢除廢除舊曆和禁過舊年;但最後不了了之。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期間,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陽曆。

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並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新中國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稱為“元旦”。

此後,春節和元旦一併列入法定節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