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垂簾聽政”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事兒得仔細推敲

慈禧,中國歷史繞不開的人物。與武則天那種直接稱帝的逆天壯舉不同,慈禧選擇的是另一種相對柔和的掌權模式——垂簾聽政。在許多影視劇作品中,為了讓觀眾們深刻理解垂簾聽政的真實場景,於是就強化了慈禧的存在,弱化了光緒的存在。尤其是在光緒皇帝被囚禁在瀛臺之後,慈禧更是直截了當實行了君主的權力。

慈禧的“垂簾聽政”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事兒得仔細推敲

然而,這並不是真實的歷史。因為,所謂的垂簾聽政並不是瞎說,而是真的掛著簾子。然而,在影視劇當中有關於慈禧的鏡頭,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實在是不夠嚴謹。所謂垂簾聽政的“垂簾”,它的真實意思是表現前朝和後宮的區別。也就是說,內外有別。既然清朝有禁止後宮干政的嚴令,那麼慈禧再強勢也要有所顧忌。所以,就弄了一道簾子擺在自己面前,用來和前朝大臣有一個隔檔,以此昭示天下自己作為後宮的話事人,並沒有直接把手伸到前朝來。

慈禧的“垂簾聽政”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事兒得仔細推敲

事實上,這個“垂簾”的傳統自從慈禧上位直到去世,都是一直存在的。哪怕召見榮祿這個所謂的緋聞男友時,也是隔著簾子進行交談。頗有意思的是,在戊戌事件之後光緒被囚禁,清朝王庭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這個時候榮祿呼籲了許多大臣懇請慈禧出來直接主事。但是,慈禧最後的決定還是——垂簾聽政。也就是說,慈禧每天在朝堂上和大臣們討論事情、接見外國大使之類的,也都是隔著簾子。

慈禧的“垂簾聽政”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事兒得仔細推敲

更有意思的,在於“聽證”這兩個字。其實當時的決策雖然全部由慈禧決定,可是光緒還是名義上的皇帝啊!於是,當時清王朝決策程式的最後一個環節,是蓋皇帝的玉璽。表面上看,仍然是光緒皇帝批准簽發的,但實際上光緒皇帝被困在瀛臺天天咒罵袁世凱,他對前朝的事情根本什麼都不知道。而在這個過程中,慈禧對外的角色實際上就是類似於皇帝顧問的存在。她每天隔著簾子收集大臣們的意見,然後裝模作樣走程式把這些意見報告給光緒帝,再裝模作樣把決策公告天下,說成是光緒皇帝的聖旨。

慈禧的“垂簾聽政”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事兒得仔細推敲

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慈溪都沒有後宮干政,更沒有剝奪光緒帝的皇權。雖然說,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光緒皇帝就是個擺設,慈禧才是真正的清朝決策人。可是,人家是垂簾聽政啊!意見是大臣們提的,最後的決策又是光緒皇帝簽字批准的,就算是捅了天大的簍子又和慈禧有什麼關係呢?於是,在清朝的歷史書上對於光緒皇帝的評價很差,普遍認為他是冒失的、不成熟的君主。

慈禧的“垂簾聽政”究竟是怎麼回事?這事兒得仔細推敲

事實上,這是非常不公平的。因為自從光緒皇帝上位之後,手中並沒有實際的權力。一切都是慈禧說了算,光緒皇帝最好過的那幾年就是可以在朝堂上聽著大臣們討論事情。而即便是如此,慈禧還是在一旁“垂簾”。細細想來,皇帝做成這樣樣子,也的確是夠窩囊的。